词条 | 徐68优201 |
释义 | 徐68优201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8%(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0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增产点比例83.3%。 基本信息品种名称:徐68优201 品种类型:水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3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徐91068A×徐恢2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7天,与对照9优418相当。株高122.3厘米,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93.5,结实率77.3%,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8%。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3.7%,垩白米率27%,垩白度2.2%,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2.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8%(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0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8.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2%。 栽培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播种量10—15千克/亩。 2、移栽:秧龄30~33天移栽,中肥条件下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高肥条件下行株距28—30厘米×13厘米,穴插1—2本,每亩基本苗6—8万。 3、肥水管理:本田亩总施氮量18—20千克,有机肥占20%以上,基、蘖、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忌断水过早。 4、病虫防治: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四个名称一套机构,以下简称徐州农科所。前身机构铜山农事试验场创于宣统二年(1910年),7度迁址,20余次更名,百年延续未断,是国内创立较早、连续时间最长的农业科研机构。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原仅一座10亩地的简陋庙址,发展成现在千余亩场地、基础设施齐全、专业优势显著、科技成果丰硕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跻身于全国农业百强院所。 科技创新体系分国家甘薯科研和区域科研两大系列共10个研究室,建有各类实验室9个,每年课题80项左右,年科研经费1000万元左右。建有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站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17个。2009年103名科技人员,研究生占23%,大学本科占43%,高级职称占44%,博士6人,硕士24人,初步形成由高学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主的甘薯科研国家队和区域科研麦、稻、棉、油地方队。2007年全国启动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徐州农科所获准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水稻、棉花、大豆、花生5个徐淮(州)综合试验站;2008年,农业部启动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定为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 科研方向几度调整,着重应用开发研究,启动部分应用基础研究。育种目标由以往以高产为主调整为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为主;栽培技术研究从以往高产为主调整为超高产、轻型、高效、安全、集约栽培为主。育种方法由以往系统选育为主过渡到以杂交育种为主、系统选育为辅,启动分子标记生物技术用于辅助育种的研究。至2009年止,累计自育各种农作物新品种187个,其中17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1个品种在不同时期成为黄淮地区粮棉油作物主体品种,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14.95亿亩,新创社会经济效益243.9亿元;研创和利用栽培新技术203项;引进鉴定推广的外地品种98个;在省级以上刊物累计发表论文1190篇,其中学报级167篇,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127部;获各级成果奖204项、259项次,其中国家级奖19项次,部、省级奖123项次。获国务院表彰1次,省政府3次嘉奖,市政府4次“先进单位”称号,连续3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强农业科研单位,在600余个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中一直名列前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