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需求相似理论
释义

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简介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需求相似理论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的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

基本观点

代表性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假设条件

需求相似理论两个假设条件:

1、需求结构不同的假设(或称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一般情况下,一国对该国平均档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为代表性需求。

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国内生产的产品有富余,有能力向国外出口产品。

②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结构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③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需求结构相似,需求重叠部分就越大,两国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在此基础上,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 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林德的理论从偏好相似和重叠需求的角度,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解释,所以称为“重叠需求论”。

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国家之间存在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不同的国内需求,并且这种不同的需求影响着贸易格局,然而影响需求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仅凭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来决定需求水平的论断是难以很好解释现实经济生活的。由此可知,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用于解释中国的贸易状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收入水平

个人的消费函数是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因而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将会影响消费者在水平地或垂直地各类产品上花费的分配比例。同样,国家间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的不同是造成国内需求水平结构和层次不同的重要原因。非相似的效用函数能解释不同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国家之间对的水平地或垂直地各种产品上不同国内需求的各种形式。但影响需求的经济因素千差万别,尽管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并非就意味着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换句话来说,收入水平与需求偏好不具有绝对的相关性,因为影响一国需求偏好的因素很多,除了收入水平之外,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一国的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总体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水平是对最终和中间产品国内需求构成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经济代理人在选择最优的消费或各种投入品时并不仅仅考虑B产品相对于A产品的价格,而且要考虑与使用A产品有关的辅助产品的C或D的价格。这样,他们考虑的关于A 产品的“总体”的相对价格。对中间产品层次这种情形的描述,暗含着厂商将创造不同水平的中间产品以迎合相对大的国内需求的需求效应。资本富裕的国家将不仅出口那些在生产时是资本密集的耐用产品,并且在使用时也是资本密集的,从而在运用它们时内含着资本密集的技术。因此,要素、技术禀赋和生产工艺对一国贸易国别有着重大影响。中国属于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因此,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和H-O模型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像美国和日本这样的高收入国家则会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需求对贸易国别的影响力不一定强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具有相对互补性的需求而并非相似需求通常是决定贸易国别的关键变量。

3. 政府管理

政府或者是某些工业产品的重要购买者(政府采购)或者通过颁布规章条例调节个人需求(课税、标准),所以政府同样是影响国内需求的构成和层次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规章管理是允许选举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法律程度的结果,他们也是消费者偏好系统的一个部分。但是,也有人认为政府规章管理是特殊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于是建议政府应用规章管理来限制个别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由此可见,政府制定和实施反映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贸易政策,外生性地扭曲了国内需求结构,因此贸易国别并非完全是由经济内生决定的,各种贸易政策也是决定贸易结构的重要变量,仅凭需求相似就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

4. 区域贸易协定

由于区域贸易协定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功能,缔约国之间实行互惠的贸易政策,由此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形:缔约国A与区域贸易协定外的国家C具有相似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而与缔约国B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但由于互惠政策产生的贸易协定内外价格差异,A国与C国贸易额很有可能小于A国与B国的贸易额。因而,在区域贸易协定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并非是由需求相似所决定的,贸易协定使需求和收入水平不同国家间进行广泛贸易创造了条件,这也就进一步削弱了需求相似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解释能力。

5. 开放的市场经济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厂商不一定按国内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而是按照世界范围内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和供给;国内消费者也不一定受限于国内供给,同样可以通过世界范围内的供给来满足国内难以满足的需求。中国贸易结构中的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出口主要由外资或合资厂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安排,故贸易结构和总量与国内需求的相关性不高,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日益融合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正是上述的五个因素综合起来发挥作用,从而使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只能在满足一定的前提假设下才能发挥作用;面对复杂的现实经济生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解释能力则大打折扣。而上述的分析具有一般性,因此也同样适于对中国贸易结构的解释,即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很好地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相关性

代表性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 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因此,重叠需求理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需求相似理论的意义

1.需求相似理论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

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国家间国内需求的构成和层次上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格局有着重要影响。林德尔认为国内需求的动态方面对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国内需求形式的国际化,如果该行业又具有动态或外在规模经济特征,那么该行业厂商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国内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效仿为国内供应厂商提供了刺激创新的丰富土壤。此外,对某个产品门类国内需求的高增长会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正的影响。

但是,现实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国收入水平不一定能真实反映需求偏好,决定需求偏好的因素多种多样;即使贸易伙伴国具有相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要素、技术禀赋和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差异,以及政府对贸易的管制和区域贸易协定,都会导致贸易结构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相关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地缘商务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自由贸易理论

代表性需求理论 重叠需求论 代表性需求假设

偏好相似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 需求相似偏好理论

消费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