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休·格兰特 |
释义 | 休·格兰特,英国人。好莱坞著名影星,威尼斯影帝。代表作品《四次婚礼一次葬礼》《BJ单身日记》《诺丁山》等。 中文名:休·格兰特 外文名:Hugh Grant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伦敦 出生日期:1960年9月9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 代表作品:《四次婚礼一次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 主要成就:1987年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星座:处女座 身高:180cm 前期:(泰晤河畔的小绅士 在进入牛津之前 《牛津之爱》 毕业之后) 从英国到好莱坞(在英国拍电影 电视作品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喜剧路线) 休·格兰特简介一部《四次婚礼一次葬礼》让全世界记住了休·格兰特这位风度翩翩、略带羞涩的英国绅士。1960年9月9日出生于伦敦的休是标准英格兰人,在伦敦长大,大学念的是鼎鼎有名的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养尊处优的他自然而然的在外貌与气质上都散发出英国绅士特殊高雅的贵族气息。 履历休.格兰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汉默史密斯医院,母亲菲弗拉.苏珊(闺名莫泼里),父亲詹姆斯.穆雷.格兰特上尉。系谱学家安东尼.阿道夫将格兰特家的家族历史称为“一幅勇武战将、王国筑臣和特权阶级并存的英美联姻画卷”——一连串苏格兰的战士、医生和探险家,包括威廉.德鲁蒙德和詹姆士.斯图尔特博士。艾索的第一位公爵约翰.穆雷、诺丁汉的第一位伯爵希内奇.芬奇、海军大臣伊万.耐匹恩乃至英国第21任首相斯宾塞·珀西瓦尔均是他母亲的显赫先人。休.格兰特的祖父,詹姆斯.穆雷.格兰特少校——苏格兰因弗内斯生人,曾获荣誉公仆勋章,并以在二战的敦克尔克大撤退中的勇敢与领导力著名。 休.格兰特的父亲,格兰特上校,在英国陆军军官学校(位于桑德赫斯特)受训,并作为苏格兰高地团的一员在马来亚、德国和苏格兰服役达八年,而后他经营着一家地毯厂,爱好高尔夫和水彩画,并与伦敦西部的奇士维克建立了家庭,整个格兰特一家住在阿灵顿公园大厦旁的萨顿巷。2006年9月,由其名声赫赫的儿子筹办的格兰特上校个人画展“詹姆斯.格兰特——水彩画的30年”也以慈善展出的形式在约翰马汀画馆亮相。菲弗拉.格兰特是海军大臣伊万.耐匹恩的曾孙女,而伊万的父亲更是威斯敏斯特的圣徒和维多利亚女王的随行教士,菲弗拉本人作为教师,在伦敦西部的州立学校里教授了长达30余年的拉丁文、法文和音乐,在与胰腺癌抗争18个月后,于2001年7月不幸病逝于伦敦的豪恩斯洛,终年65岁。 休.格兰特广为称道的牛津腔乃拜其母亲所赐,并且在2002年的电视节目“在演员工作室里”中,他更将自己——用他的话来说——“可能拥有”的“表演细胞”归功于其母亲的遗传。尽管父母双方均出生军人家庭——尽管他父母可谓高杆的出身背景——休.格兰特承认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其实并不总是那么富裕。休.格兰特童年的爱好包括射击与打猎(特别是和他祖父一起在苏格兰的时候)。他的哥哥,詹姆斯.“杰米”.格兰特,作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是纽约摩根大通公司医疗保健、客户方以及零售投资的银行份额方面的常务董事。 教育背景 休.格兰特在奇士维克的贺加斯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与他同班并与之成为密友的是英国著名电视人杰里米.艾萨克的儿子约翰。1969至1978年间,他凭奖学金求学于位于汉默史密斯的雷特梅中学,并带领学校夺得了橄榄球、板球和足球的冠军,同时,他代表母校参与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电视智力问答节目“精英对抗”,节目中,两队来自四个不同中学的学生会逐一在学术方面进行对砍。克里斯.汉莫德——休格兰特当时的老师,并在此后成为了雷特梅中学的助理校长——对《人物》杂志盛赞休.格兰特为“即使是在一群聪明的男孩里,他依然是‘聪明’的那一个”。1979年,他凭高尔斯华绥奖学金踏入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殿堂,主修英国文学,并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休.格兰特在当时的牛津可称得上“熟面孔”,女演员安娜·查斯勒如此回忆:“我是在牛津的一个派对上第一次见到休的——他身上真的有些可以称得上魔法的东西,即使在当时他什么也没做,可已经像个明星。”将表演视为一项仅仅算得上有趣的消遣的他,加入了牛津大学戏剧社,并在莎剧《第十二夜》的成功巡演中首度亮相。 早年营生 在1982年牛津筹办的电影《牛津之爱》中以“休伊.格兰特”之名献上处子秀之后,休.格兰特先后有一茬没一茬地涉猎了诸多行当:他写过书评,当过富勒姆足球俱乐部的助理球场管理员,干过家教,为电视节目编过喜剧脚本,为诸如“真是白”面包和“真是红”啤酒等产品编拍广播广告。为了加入英国演员工会,他进入了戏目戏院“诺丁汉剧院”,并在诺丁汉的公园住宅区小住了一年。由于厌倦了扮演小角色,他与朋友克里斯.劳、安迪.泰勒合创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事轻喜剧《诺福克的小跟班儿们》,该剧起初不受关注,最终却成为爱丁堡艺术节的一大热门,并为他们赢来了BBC2的电视节目“夜色爱丁堡”的报道。在此期间,休.格兰特仍献演于剧院,作品有《罪恶之家》、《温夫人的扇子》以及《科利奥兰纳斯》。 休.格兰特扮演的第一个主角是在1987年由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背景为爱德华时代的、改编自E.M.福斯特同名小说的电影《莫里斯的情人》,片中他与另一位男主角詹姆斯.维尔拜对剑桥学子克里夫.德勒姆、莫里斯.霍尔的断袖情谊的精彩刻画更是为两人同时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桂冠。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早期这段时间里,休.格兰特频频以小角色出现在电视上,间或也有极少几部电影,其中包括在1988年的《天伦梦醒》中与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合作,同年戈雅奖得奖的西班牙影片《浪漫骑士》中,他更是出演诗人拜伦一角。其间他还刻画了不少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包括《香槟查理》中的查尔斯.海德西克,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提名影片《欲望城》中的休.考尔蒙德利一角。 1992年时,他出演了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苦月亮》,其间,休.格兰特也不乏其他作品,如1988年《肯罗素遇上休葛兰》中肯.罗素,1991年《春光奏鸣曲》中的肖邦,以及1993年二度合作的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长日将尽》,然而皆鲜有问津。后来,休.格兰特这样评价这段据他说来“有点可笑”的从影阶段:“我喜欢把这种片子叫成‘欧式杂菜汤’——法国来的剧本,西班牙出的导演,再拉上几个英国演员——本子往往是个外国佬写的,被很糟糕地翻成英文,然后找几个英国人来演演——他们大概觉得,这样才能卖到美国去。” 当32岁的休.格兰特承认自己几乎要放弃表演的当口儿,他惊喜地遇到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本子。“如果你像我一样读过那么多破剧本,你就会知道当我遇到一个‘真正’很有趣的家伙儿时,心中是多么充满感激。”而这部发行于1994年的《四婚一葬》也成为了净利润最高的英国影片,共收益2.44亿,该片还获得奥斯卡两项提名,在这部电影的卡司和制作赢得的无数桂冠中,包括了休.格兰特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金球奖最佳音乐类、喜剧类影片男主角,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授予的最佳男主角——更重要的是,该片为休.格兰特迎来了全球声望,几乎是一夜之间!同时,他也被自己扮演的查尔斯,这个有些放浪形骸又不失温文有礼的英国单身汉形象,定了型。休.格兰特和该片的编剧理查德.柯蒂斯把“演员一不小心演出了编剧自己”看成一种“行话儿”。休.格兰特后来这样表述: “诚然我会将我所得的一切类似成功的东西全部归功于《四婚一葬》,到后来,它的确开始变得有点儿烦人,特别是当别人作出如下两种假设时:一种是把我当成了我演的角色查尔斯——实际上要是理查德可以告诉你们的话,你们就会知道我远非如此;还有一件,便是认为这便是我能做的一切了——我不妨善意猜想,因为这片儿碰巧红了,便没有人(兴许我能理解地)......再愿意费这劲儿去租我别的片子了。” 跨足制片 1994年7月,休.格兰特与英国本土公司“城堡石娱乐”签订了2年的制片合同,并于同年10月成为“四面”电影有限公司的的创办人和董事,还任命了当时的女友伊丽莎白.赫利为开发部总管。该公司在90年代共发行了休.格兰特的两部电影,在《单亲插班生》的发行方争夺中,惜败于罗伯特.德.尼罗户下的“驰鹏”制片公司。2002年时,该公司关闭了其美国办事处,休.格兰特则于2005年12月辞去了董事职位。然而至今,休.格兰特仍表态自己的最大兴趣依然是电影制作:“表演——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演绎,有点儿像是做演奏家,永远是在弹奏别人的曲子——而我,总是想自己就把曲子给写好。”2000年时,他加盟了德国公司“IM国际传媒集团”的监理班子,同时他还是“霍加斯制造”顾问会的一员。 表演于他 休.格兰特曾宣称,对于他来说,碰巧做了个成功的演员这桩事儿不过是个错误,并反复提及他希望演艺生涯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最好不超过10年。坦白在“台上”是个热情负责的完美主义者的他,总是将自己说成是个安守本分、抗拒变动的演员,习惯于保持中立,满足于和合作过的有点儿交情的人共事,并这样对《纽约时报》说:“我非得是真心爱着那么样东西才能去从事它——基本上我是这么挑剧本的:写得好坏,以及我要演的那个角色与我本人的性格是否能产生些好玩的交角。” 休.格兰特绝大多数影片都有个相似的套路,往往是一个乐观向上而有点自视甚高的单身汉经历了一系列丢人的破事儿,然后找到了真爱(而且往往是个美国大妞)。在他早期的电影里,休.格兰特熟稔于将自己折腾成个饱受压抑的英国男人,以此达到幽默的效果,但随着此类角色的泛滥,他开始自嘲并故意跟这套儿对着干。他后期的银幕形象渐渐蜕变成了个自恋的犬儒主义沙猪。惯于凭借纠结的表情伴以讨人喜欢的结巴来创造各种喜剧效果的休.格兰特,一度承认自己演戏压根儿不会哭,即使有“风油精”帮忙都没用。业内对于他这种言论争议不断,迫使其作出如下回应: “我从没想过刻意去哭它个两下、或者演它个艾滋病人、又或者从集中营中救它个几号人,来混个什么好评。我忠实地坚信,喜剧表演——轻喜剧表演——是与那些严肃的表演一样困难的(如果不是更加困难),并且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们,我从不会介意:那些奖啊、好评啊总是不假思索地施与那些最有深度、最黑暗、最严肃的表演,坦白说,这让我觉得好笑。” 在诸多访谈中,休.格兰特将其广为流传的对表演的冷淡归结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他是被一则短期的玩笑骗进这个行当的,并在此后发现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此浪掷年华真是万万不该;其二便是他觉得自己早已给出了他所希望在银幕上呈现的优秀的喜剧表演了。他说大多数剧本都逊毙了,还曾如此放出厥词:“大多数演员,不像我,是真的热爱表演,但同时,他们也因为狂热看不见一个事实——其实剩下的都是些装模作样着的谬论,——而且往往,经常如此。”休.格兰特还曾在2003年的《名利场》里指出其实当个演员不过是“红尘猴戏,真何趣?” 业内评价 不论是在影评界还是在娱乐版,休.格兰特都向来是个争议纷纷的演员——整个主流电影生涯里,他始终顽固地坚持喜剧风格(尤其是浪漫爱情喜剧风格),而且从来都只演英国人。尽管有些影评人,如颇受敬重的罗杰.艾伯特,为他缺乏多样性的戏路一再辩解,大多数影评人依然批他为“单管枪”,塑造的角色千人一面。休.格兰特长期的合作伙伴,埃里克·费尔纳说道:“他的戏路并没有全然开拓,但他的每一次表演都独一无二。”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总是不停在变,尤其是当他的银幕形象从先前理查德.柯蒂斯的“镜面”到如今,00年之后,那些愤世嫉俗、聪明伶俐有时甚至有点儿低俗猥琐的浪荡子。 90年代时,休.格兰特的喜剧表演似乎注定饱受非议,原因可归结于他的“过度喜剧化表演模式”:他的“鬼脸”、他的“结巴”、他“眨巴眨巴的‘三角眼’”(《华盛顿邮报》丽塔.坎姆普雷语,她还补充道:“他比本尼.希尔更善于‘抽搐’”)。休.格兰特固执于用言谈举止而不是直接的感情流露来表现人物情感,当然此举也成为了对他表演风格炮轰的重镇。同为《华盛顿邮报》的斯蒂芬.亨特就曾如此评价:“休.格兰特要成为个好的喜剧演员,先得控制住他那些摇头摆脑、抓耳挠腮的小动作们。”在《电影新史》中电影历史学家大卫.汤普森这样写道:“休.格兰特竟然将他那些不痛不痒的小动作等同为电影表演?”新千年里,《今日美国》的克劳迪娅.普伊格庆幸于“他终于放下了他那种一开始看来还算迷人、后来就有点甜得发腻的、自恋到仿佛在说‘你看你看我是不是好可爱来着’的行为举止”。 近年来纠缠着休.格兰特的恶评集中在他过分追求将自己的角色弄得讨人喜欢而不是更复杂有力这一点上。1999年时影评人斯蒂芬妮.扎切里克这样形容:“随着《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变得直接、乏味、活像条皱巴巴的‘灯笼裤’了”,原因大抵是,(她讽刺道)“当你可以套模板的时候,又何必庸人自扰地去刻画一个人物呢?”用卡瑞娜.乔卡那的话来说,在所有相关的电影评论,与休.格兰特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颠覆性的银幕形象出现在《BJ单身日记》和《单亲插班生》里,它们驱散了关于总是他在自我模仿的恐惧。广为应和的论调是:从1994年休.格兰特得到国际声望之后,他就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观察家》的菲利普.法兰奇说道:“他的戏路跟香烟纸一样窄。” 休.格兰特的合作演员们却好像总是在辩解着他的演技:与其在《理智与情感》中有过合作的艾玛.汤普森,在《“理智与情感”剧本日记》中这样写到:“我始终认为休是个优秀的演员,总是举重若轻。”;与其多次合作的科林.费尔斯曾表示很少有人能像休.格兰特一样在银幕上如此轻松地尖刻着;苏格兰演员沙龙.斯曼尔,曾在《单亲插班生》中与休.格兰特有过合作,并这样评价:“他其实是个......可塑性极大的演员;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他装在个小盒子里,然后说:‘他只能做到那么多了。”,但事实是,当我在片场如此近的注视着他的表演时,我才发现,他其实异常敏锐,每个镜头的他都是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职业素养 2007年的《VOGUE》里将休.格兰特说成是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睥睨凡众的职业气质”,这一论调是基于休.格兰特众多“非主流”的行为处事之道而言的:他自己挑剧本、自己接受采访(而无经纪人提点),他政治认识错误、公众场合屡屡蛮横,他取笑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取笑市场调查、取笑外界把首周票房当成一切的做法。他在2006年离开了经纪人,结束了与CAA长达10年的合作——除了在诸多采访中公开声明他从不关心外界对他的评价,他更是宣称自己从不需要经纪人那种“手把手”的造星模式。在他辞去经纪人的数月之前,便已如此言过:“他们好几年前就知道了其实‘操大盘’的始终是我自己,我从不就任何事听取过任何建议。” 据报道所言,休.格兰特在片场与合作演员以及工作人员过往甚疏,“苛刻,边缘化,过度紧绷”——他的片场状态是与其所表现的角色的轻松简单大相径庭的。《纽约时报》说他是业内出了名的苛求完美,总是不惜花长时间地准备角色。称自己唯一恐惧的乃是“恐惧本身”的他,工作上总是追求一切都在自己分毫不差的控制之下。多年的合作伙伴,理查德.柯蒂斯,说休.格兰特在拍片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随意自如的,事实上他甚至说得上是十分紧张——因为他好像觉得自己能否做出个切合的表演并不是掌控在导演手里,而是自己手里的。 休.格兰特合作过的演员们均对其无休止的要求重拍直到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表演这种做法记忆犹新。尽管他在片场的创作力非凡(“我的角色得到的最大声的笑大多是在即兴之作那里”),他仍然常常谈及自己认为演员这门行当“镣铐太多”,因为“念别人的台词时,往往不免是在削弱”。休.格兰特的票房号召力给了他作为一个演员参与到构架电影制作班子的全部部件的机会,包括润色剧本,选择导演(前期、后期甚至包括摄影师)。观摩了4套制作的《英伦男进军荷里活》之后,记者大卫.切特盛赞道:“把休.格兰特单单说成是个当红明星是绝对有失公允的。他出身‘牛’校。他超级能说会道。他马不停蹄地工作。他用持续不断的近乎无情的自我批评来臻于卓越。” 同行交情与媒介关系 据《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休.格兰特反复说起他与同行们相处时的乏味无趣。关于名人文化,他这么对《VOGUE》说:“我的理论是:就像那些被打了雄激素的运动员们一样,他们自身生成的能力就永远失去了——那些你从公众的眼里得到的‘虚名’可能一时看来是种自我价值,但实际上你自身塑就这种荣誉的能力也已经完全失去——而这,我觉得,就是人们发疯的缘由了。” 说自己“既非演员,又非明星”的休.格兰特,其对娱乐圈的鄙夷之情已被广为报道。1991年宣传《蓝眼睛米奇》时,他曾感叹道:“我竟然在跟英国媒体说话,真是让人诧异。”“不愿意和媒体一起玩这个游戏”的他,总是被说成是兴味索然而无礼唐突地出现在层层记者面前宣传着自己的电影。 采访过他的记者都表达过对其“问题壁垒”法则的气愤,因为采访者不能做到分清他何时是在玩笑、又何时是认真的,他那些似是而非的讥讽和似非而是的冷淡总是饱受抨击,而他又出奇的坚定于“要给每个破问题狠敲一杆”。《日镜》前八卦专栏写手杰西卡.凯伦这么对《时代周刊》说道:“当你是写娱乐专栏的,几乎所有明星都会和和气气地待你,但休.格兰特,那真是个傲慢可恨的家伙——看着他,你会想,上帝啊,把他干掉!” 另一位自称见过休.格兰特的娱乐工作者琦琦.金称他为自己见过的“最不友好、最不讨人喜欢的明星”。他的家乡英国的媒体已将其视为那些自我封锁、自高自傲的明星们的代名词了,英国八卦小报《世界‘星’闻》和《日镜》的编辑皮尔斯.摩根,曾“善意”地向休.格兰特提出建议:要是真那么讨厌镁光灯,还是趁早“告老还乡”得了。 据报道,休.格兰特在2004年《BJ单身日记:理智边缘》的伦敦首映式上,“拒绝接受媒体提问,拒绝和女友杰米玛.可汗一起合照,而选择一个人站在旁边愁容满面”,并让记者等了半天才采访到自己。2006年《美国梦》纽约首映时他直接屏蔽了全部英国媒体,该片甚至取消了伦敦首映,而他也只做了“少得可怜的几个与之有关的纸媒访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片的票房惨淡。2007年2月,休.格兰特在BBC的“早餐”节目中再度引发争议,当他被问及自己与女友的感情阶段时,他恼怒地斥责主持人:“我还以为这是个有格调的节目——我真为你感到羞愧。”此事自然招致了媒体对其“给脸不要脸”的举止的一片炮轰。 诽谤诉讼 1996年,休.格兰特在一起的诉讼案里,赢得了英国新闻有限公司的巨额赔偿,此案起因于1995年1月在该公司旗下现已关门的报纸“今日英国”上刊登的一篇据其律师说来“恶意中伤”的文章,该文捏造说休.格兰特在《情比山高》片场极为无理地辱骂了一位年轻群众演员。 由于在2007年2月18、21、24日英国联合报业公司名下的《每日邮报》以及《周末邮报》上刊载的三篇八卦新闻,其中看似言之凿凿的对休.格兰特与其前女友们的感情纠葛的描述实属子虚乌有,4月27日,休.格兰特接受了该公司的一笔数目不明的赔偿,其律师声称所有这些文章的断言都是蓄意捏造的。在一份书面声明里,休.格兰特这样解释自己动用法律武器的缘由:“我已是倦于再度看到《每日邮报》和《周末邮报》为了一己销量而杜撰的那些关于我私生活的虚构小短文了。”末了,他还不忘趁势继续踩上一脚:“我同时希望我的法庭陈词可以提醒人们,其实那些构建在所谓的‘密友’、‘密报’上的故事们,压根儿就不是真的。” 取笑英国报业已然沦为“小长舌妇车间”的休.格兰特,不厌其烦地提及着那些八卦小报对就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而编撰出一起丑闻的狂热,以及自己的原话是怎样在无数媒体断章取义地转载里变得面目全非的。 性格为人 被尊称为“伦敦的影子市长”的休.格兰特,多方赞其为“人类理型”、“领袖魅力爆棚”。熟知他的人说他是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个体,是个无政府主义的激进分子。总是忍不住要怀着善意地嘲讽一下身边每个人的他,“能在一句话同时里把你放倒、掺你起来、再将你一军”。据导演迈克.纽厄尔说来,“休气场十足,智力非凡——有时候太非凡了,以致是他的巧舌如簧害了自己。” 2004年10月22日休.格兰特在奥普拉的专访中那些不知避忌的玩笑揶揄、信手拈来的毒舌言论(包括其对茱莉亚.罗伯茨的“大嘴描述”)引发了诸方媒体热议,他说:“事实上,就外观而言,她的嘴真是硕大,当我吻她的时候,我都能听到一阵阵微弱的回声。”当奥普拉袒护罗伯茨为“其见过的最美的女性”时,休.格兰特则依旧面无表情地说:“好吧,我可不这么认为。”诸如此类其不通世事的表现数不胜数。电影人保罗.维茨说休.格兰特真的是很有趣,“他总是能敏锐地发现自身和旁人的可笑之处,然而他也总能体察到人性的细致入微。” 在公共关系方面,休.格兰特反复被人说成是抑制不住地想要“趾高气扬地自我贬低一番”、对社会活动“极度漠视”,英国本土报刊更是直接把他说成是脾气臭、傲慢、粗鲁、乖戾、欠抽。从他的同行以及其公众形象看来,他似乎对此毫不介意,依旧在各类媒体访谈上臭不要脸地耍着小性儿。 台下生活 休.格兰特是媒体公认的口风紧——很少在公开场合谈及个人生活,总是选择用插科打诨来绕开这些话题。他是“玛利亚.凯莉癌症病人救助会”的支持者,并在2008年3月参与推广“黄水仙呼吁”。 1987年,在扮演西班牙影片《浪漫骑士》中的拜伦时,他结识了当时不甚著名的伊丽莎白.赫利,她在片中扮演拜伦的旧情人克莱尔.克莱蒙特。休.格兰特在拍摄本片时,便已开始与这位野心勃勃的模特约会了,而随着他的声名鹊起,他的另一半也便逐渐暴露在全球媒体的追光之下。在13年的相伴之后,2000年的5月,他们“平和地”决定分手。随着休.格兰特的“空窗”,据《VOGUE》说来,“全伦敦的女同胞们争相往他身边蹭”。2004年,在英国小报的罗网式监视下,他被发现开始约会社会名流杰米玛.可汗。3年之后,2007年2月,休.格兰特的发言人宣称两人已“和平分手”,这位发言人还说,“关于杰米玛,休能想起的都是她的好处。” 爱好运动 休.格兰特对运动的痴狂早已被广大媒体通篇报道:作为一位“出了名的高尔夫狂人”,他以平等条件参与比赛,是桑宁代尔高尔夫俱乐部“专业余”巡回赛的常驻会员,更是常常被狗仔队拍到其现身于诸多声名远扬的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如圣安德鲁斯,京士班斯以及卡诺斯蒂;争强好胜并且搞不好还会发脾气的他,据说打起球来就顾不得身边的钱了。在他还是小男孩儿的时候,他就被说成是球场上“快、准、狠的铁血杀手”;他是校橄榄球队的一员,同时他也擅长足球,算是富勒姆俱乐部的热血球迷。即使是大学毕业之后,他依然在伦敦西南部的足球队踢周日早场,并始终“狂热于富勒姆俱乐部”。《单亲插班生》的拍摄过程中,尼古拉斯·霍尔特更是拜师休.格兰特求教板球与斯诺克技艺,他说:“当我们不拍戏时,我们打板球......电影杀青时我们来了场终极对抗,休叔叔真是棒极了。”参演《两周情人》的女演员艾丽西亚.维特说休.格兰特是“一级棒的网球运动员——不可思议的棒。” 休.约翰.芒果.格兰特(1960年9月9日—)英国演员兼电影制片人。他曾荣获金球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和法国凯撒奖。他总计25部全球公映的影片已获益共计24亿美元。 因出演理查德.柯蒂斯所编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理查德本人的翻版,休.格兰特于1994年首获国际知名度,该片也在当年大爆冷门获极佳反响,同时,这一演艺事业的突破性角色也成为他90年代主流浪漫爱情喜剧中一再反复出现的经典银幕形象,如1999年的《蓝眼睛米奇》和《诺丁山》。于2000年前后,他已树立了自己讽刺喜剧影片的主角地位。近年来,休.格兰特凭借诸多褒贬不一的突破性银幕形象,如2001年的《BJ单身日记》中的大淫虫、2002年的《单亲插班生》和2006年的《美国梦》,拓展了自己的戏路。 他长期被学院派批为:过分注意角色的细微动作,作品缺乏期待、千篇一律,以及作为演员,逃避自我开拓;而同时,电影业内却将其视为性格演员的典范,能表演得看起来毫不费力,其喜剧表演的标志包括:不动声色的嬉笑揶揄、对角色外在习气的精究以及对人物面部表情和对话时机的精准把控。 由于广大媒体对于休.格兰特据报道相当“鲜明”的个性和其银幕外的生活的猜测,他作为演员的一面不免常常受到忽视。经过这些年的声望,他已被流行文化定位成男性魅力和妙语连篇又不乏毒舌的代言——以其对表演事业和名人文化的公开蔑视著称;同时,他也因其乖戾的性格、偏差的政治倾向、与媒体的屡屡交恶和坏脾气臭名远扬。在其长达20年的表演生涯中,休.格兰特频频宣称表演对于他不过是个一不小心干上的活计。 近年来纠缠着休.格兰特的恶评集中在他过分追求将自己的角色弄得讨人喜欢而不是更复杂有力这一点上。1999年时影评人斯蒂芬妮.扎切里克这样形容:“随着《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变得直接、乏味、活像条皱巴巴的‘灯笼裤’了”,原因大抵是,(她讽刺道)“当你可以套模板的时候,又何必庸人自扰地去刻画一个人物呢?”用卡瑞娜.乔卡那的话来说,在所有相关的电影评论,与休.格兰特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颠覆性的银幕形象出现在《BJ单身日记》和《单亲插班生》里,它们驱散了关于总是他在自我模仿的恐惧。广为应和的论调是:从1994年休.格兰特得到国际声望之后,他就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观察家》的菲利普.法兰奇说道:“他的戏路跟香烟纸一样窄。” 作品1987年他签下了影片《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出色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紧接着他又拍了几部影片,在《即兴演奏》(Impromptu)中塑造了音乐家肖邦的形象;在《苦月亮》(Bitter Moon)和《去日留痕》(Remains Of The Day)中,他温文尔雅、腼腆纯真的英国绅士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天生的贵族”。在影片《浪漫骑士》(Rowing With The Wind)中扮演拜伦的格兰特认识了英国女星伊丽莎白·赫莉(Elizabeth Hurley),两人13年的恋情拉开了序幕。 1994年,一部小制作的英国影片《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成就了休·格兰特,分别获得英国奥斯卡和金球奖的他一夜之间红透好莱坞,接演了《相约在今生》(Sirens)、《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等经典之作,与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主演的《怀胎九月》(Nine Months)是他进军好莱坞的力作。来到美国后的《浮华暂借问》(Restoration)、《山丘情人》(The Englishma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 Mountain)《非常手段》(Extreme Measures)等影片中,格兰特虽然演技不俗,却没能引起足够的注意。1995年6月格兰特召妓的性丑闻被曝光,一时间街知巷闻,传得沸沸扬扬,他的大好前程似乎从此崩塌。出人意料的是,1999年凭借与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联袂出演的《诺丁山》(Notting Hill),格兰特成功地东山再起,此后的《BJ单身日记》( Bridget Jones' Diary)和《一个男孩》(About A Boy)、《两周情人》(Two Weeks Notice)等佳作一部接一部问世,人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两周情人》的片酬是1250万美元,格兰特无疑是当今英国最成功的喜剧演员,尽管他对此既不理解也不是特别高兴。 前期:泰晤河畔的小绅士休·格兰特是个标准英格兰人,1960年9月9日出生于伦敦,成长于伦敦,大学念的是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养尊处忧的他自然而然地在外貌与气质上都散发出英国绅士特殊高雅的贵族气息。 在进入牛津之前在进入牛津之前,休跟大部分的西方学子一样,一心想去游览世界增长见闻。他选择了“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作了为期一年的艰苦旅行。回到英国之后,休进入牛津主修英国文学。就像另一些知名的英国演员如:艾玛汤普逊、肯尼斯布莱纳一样,大学时代的他不但生活多彩多姿,有参加不完的宴会派对,同时也早早开始展露表演才华。在剧团、在舞台、在一句句莎剧及其它的戏剧表演中,不但显露了他的天分与兴趣,更包含了他对表演的热情与期待。带着这份热情,在大学时代尾声,1982年,22岁的休终于达成了生命中第一部大荧幕作品的心愿——虽然是非职业性的——参加了处女作的演出枣《牛津之爱》。 《牛津之爱》《牛津之爱》算是休·格兰特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牛津大学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合演的还包括了当年一样年轻的詹姆斯·威比(JamesWilby)。年轻的休,打在片头的名字,还是用他当时的名——休伊(Hughie)。片中休的戏分并不重,只是配合他的气质,演一个具有贵族身份的青年,最后还因为情人遭人抢夺而自愿举枪自杀身亡。简单的情节,清楚的角色,电影在当时也得到不错的评价。虽然没有特别发挥的空间,但是休所扮演角色的独特忧郁气息,或许这也是五年后当詹姆斯·艾佛利与伊斯·麦莫泉要开拍纪念他们合作25年的作品《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1987)会找上他扮演片中的克莱夫·杜恩一角的原因所在。 毕业之后毕业之后,休·格兰特活跃于剧场界,并与朋友合组了“The Jocket's ofNorfolk”,在英国各地以即兴和小剧场的方式巡回演出。在《牛津之爱》跟《墨利斯的情人》两部作品中间,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电视剧,这些作品包括了《大地尽头》The Last Place on Earth (1984)、《侦探》The Detective (1985)、《名誉、财产与快乐》Honour, Profit and Pleasure (1985)、《女性患者的管理》Ladies in Charge (1985) 、《恶魔情人》Shade of Darkness:The DemonLover (1986) 与《艾尔金男爵和无价值的石头》Lord Eigin and Some stones of No Value(1986)。 《墨利斯的情人》概述《墨利斯的情人》是休·格兰特电影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片中他饰演墨利斯的初恋情人克莱夫·杜恩,饰演墨利斯的,则是休在《牛津之爱》已合作过的詹姆斯·威比。此部电影是导演詹姆斯·艾佛利自《窗外有蓝天》后又一改编自E.M.佛斯特的同名著名小说之作。虽然小说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完成,但因为内容牵涉到同性恋的题材,所以一直到七十年代才出版,而到了八十年代则终于拍成电影。故事叙述著两个同是出生在高层贵族阶级的墨利斯·霍尔与克莱夫·杜恩,因为年代及阶级的限制,而压抑著自己为同性恋的情感,尽管两个人彼此相爱,但是在克莱夫的坚持下,让两人迟迟没有渝越友谊的界线,虽然心灵相牵,也只仅止于柏拉图式的爱恋。 俊美第一次发现休·格兰特的俊美,可能就是《墨利斯的情人》一片!穿着20世纪的复古西装,克莱夫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散发著极浓的英国贵族气质,令人陶醉不已!墨利斯也十分沈醉在与克莱夫相处的每一个时刻,尽管克莱夫为了现实的社会地位及财富,放弃了与自已墨利斯共度一生的机会,甚至最后得看着心爱的人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但是看到克莱夫看著墨利斯离去的眼神却又如此的令人心碎与同情,让人久久不能忘却。休·格兰特自已也说克莱夫这个角色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令人讨厌,但是休却不仅凭着俊美的外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更以精湛的演技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87年休·格兰特和詹姆斯·威比一起获得了威尼斯影帝的称号,休·格兰特的演艺生涯正式敞开了大门。 从英国到好莱坞在英国拍电影拍完《墨利斯的情人》后,休·格兰特一直留在英国拍电影,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另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欲望城》White Mischief(1987)、与安东尼霍普金斯合作的《天伦梦醒》The Dawning(1988)、在法国一阵“印度热”影响下拍的《孟加拉之夜》The Night Bengali (1988)、肯·罗素导演的《白蛇传说》TheLair of the White Worm (1988) 、以拜伦、雪莱及其妻子玛丽的故事为主轴的《魔幻之城》Rowing with theWind(1988),休即饰演大诗人拜伦,此部电影对休最大的影响,应该属他的拍摄此片时认识了现在的女友伊莉莎白·赫莉。另外还有《春光奏鸣曲》Impromptu(1989),休在此片又再度扮演名人,这次他演的是大音乐家萧邦,与茱蒂戴维斯所演的女作家乔治桑有一段深刻的恋情。《钥匙孔的爱》BitterMoon (1992)是名导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1993)则是与艾佛利再度合作的电影,但休只是属于配角的角色。接下来是《相约在今生》Sirens(1994),其他演员还有山姆尼尔。 电视作品电视作品方面则有《浪漫骑士》The Lady and the Highwayman(1988)、《酒国春秋》Champagne Charlie、《回首梦已远》Judith Krantz's Till We MeetAgain (1989)、《儿子们》Our sons (1991)。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年是休·格兰特的第二个幸运年,当《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Funeral)这部低成本的浪漫喜剧片成为当年有史以来在美国最卖座的英国电影时,美国人发现了这位优雅又带点羞涩的英国男士带来了与以往其他美国男星不同的魅力,其迷人程度甚至更甚。《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自然轻松的对白,带出剧中男主角对生活及感情的不同态度,以及与几个女人彼此间暧昧不明的情感关系,以英国式特有的幽默,探讨着男主角对真爱及婚姻间的迷思。休·格兰特扮演片中迷人风趣但对婚姻持有极度恐惧态度的查尔斯,对于身边围绕的仰慕者也都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直到一次他在朋友的婚礼上遇见了从美国来的凯莉,从此陷入情网,但也让查尔斯从此在自由与承诺间犹豫不决…… 喜剧路线不同于《墨利斯的情人》严肃的气质,休·格兰特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尝试改走轻松的喜剧路线,腼腆的笑容搭上一点说话结巴的表演方式,十足表现了英国男士的绅士态度及羞涩的迷人气息。当休·格兰特穿着衬衫短裤从餐厅追出来对着安蒂·麦克道威尔坦承自己的恋爱史(其实应该是“性爱史”),然后在阳光下泛起了最初的那丝笑容时,观众知道好莱坞的大门开始向他招手了。这位说着一口伦敦腔的英国男星,就带着同样的笑容,飘扬过海来到了美国,到了全世界最大的梦工场好莱坞。 好莱坞感觉平平在拍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后,休·格兰特1995年跟一上些大牌演员包括山姆尼尔,小罗伯特·唐尼、梅格·莱恩等演员合演《乱世情缘》(Restoration)。这次休有突破性的造型,不但以古装出场饰演一位势利的画家,为了表现角色性格,他还在嘴边贴了一颗小痣,刻意丑化自己。与艾伦·瑞克曼合演的《新爱情乐园》(An Awfully BigAdventure,1995)休又演一个薄情剧场人,欺骗女主角的感情。休为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电影即是与茱莉·安摩尔合演的《怀胎九月》(NineMonthe,1995)。在这部以“怀孕”来考验一对青年情侣的喜剧电影里,休演的依然是一位对婚姻及小孩存有极度恐惧的男主角。大概考虑到这是好莱坞打稳江山的第一步,所以休选择的角色也保守得多,与他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的角色有些相似。休·格兰特也说过:拍《怀胎九月》所投下的资金几乎是他以前所拍电影的总和,这让他承受了极大的票房压力。可惜《怀胎九月》在美国的年度总票房真的不甚理想,只排到第307名。之后休的作品则是美国英国的交替拍摄,包括英国喜剧片《山丘上情人》(Englishma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Mountain,1995)及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 丑闻与婚姻“召妓丑闻”休·格兰特拍完成《理智与情感》不久,爆发了在好莱坞大道的“召妓丑闻”(1995年6月28日)。一夜之间,休·格兰特成为全世界八卦杂志、小报的最佳封面与头条。面对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休像个大孩子似的不停地向全世界认错,承认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对不起自己的女友。休跟伊莉莎白·赫莉相识在1988年《魔幻之城》的拍摄现场,赫莉曾对自己与休的感情这样说:“当事情来了,你就是知道。”两人的感情十多年来十分稳定,无论出席任何大小宴会都表现得极度恩爱,俨然“老夫老妻”。格兰特发生“召妓丑闻”后,赫莉一度想过分手,但渐渐地原谅了休。千嬉年之际,40岁的格兰特考虑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情人”角色,希望与伊莉莎白举行婚礼;赫莉看到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面对老公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的丑闻,仍然原谅丈夫时,对休的“召妓”也释然了。曾经对朋友表示两人都不想被婚姻束缚的赫莉,也已改口希望赶在春天披上婚纱。 伊丽莎白·赫莉伊丽莎白·赫莉是英国著名的模特儿,以常在公开场合穿着低胸暴露的礼服而闻名。与休·格兰特认识后,她也涉足电影界;还与格兰特自组了一家公司,拍摄了一部商业电影〈活死人档案〉(台名:《非常手段》,ExtremeMeasures,1996)。休在片中饰演一位医生,无意间发现了医院中的某些医护人员做了不正当的医疗勾当,而这使他深入险境…。赫莉近年来在《王牌大贱谍》和《艾德电视台》出演女主角或配角,但她的演技远不如她的脸蛋漂亮,不敢恭维。 永远的英伦情人1999年,经过一番休整,许久不见的休·格兰特,终于又挽着女友参加自己的新片《诺丁山》(NottingHill)的首映式。这部与朱莉娅·罗伯兹合作的爱情轻松喜剧片,随即成为当年英国最佳电影,风靡世界。休·格兰特演一个诺丁山的小书店老板,偶然遇上由朱莉娅饰演的好莱坞红星,并与之相恋,但这两个生活在相差十万八千里世界的人,真的能结合吗?事实是休·格兰特再次以其迷人的英式风情征服了美国大明星以及数以万计的观众。 《诺丁山》之后,休·格兰特又出演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很受欢迎的《BJ单身日记》《真爱至上》《K歌情人》等。 中国女友2010年10月,休·格兰特到海南出席活动时,自曝被中国女子吸引,之后果然转口味。在2011年四月起连续两日,被拍到于伦敦与31岁的华人女友Ting低调约会。 这名中国女孩叫洪婷兰,有消息表明,两人自今年一月已经开始秘密约会。虽然照片上洪婷兰有些肿胀的腹部,可能用衣物臃肿来解释,但另外还有人看到他们在伦敦街头散步时,洪婷兰小腹滚圆,应该是已经怀有身孕。2011年在洪婷兰生下混血女儿后,与其分手。女儿抚养权归休·格兰特。 作品:《蒸发的摩根夫妇》Did You Hear About the Morgans? (2009) 《K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2007)……Alex Fletcher 《美国梦》 American Dreams (2006) ..... Martin Tweed 《房事一二三》Travaux, on sait quand ça commence... (2005) ..... Le nouveau voisin 《BJ单身日记2:理性边缘 》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2004) ..... Daniel Cleaver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 (2003)..... The Prime Minister 《单亲插班生》 About a Boy (2002) ..... Will 《贴身情人》 Two Weeks Notice (2002) ..... George Wade 《BJ单身日记》 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 ..... Daniel Cleaver 《暴发户》 Small Time Crooks (2000) ……David 《诺丁山》 Notting Hill (1999) ..... William Thacker 《黑帮女婿》(又名《求婚脑震荡》、《蓝眼睛米奇》) Mickey Blue Eyes (1999)..... Michael Felgate 《驯鹿大竞赛》 Hooves of Fire (1999) ..... Blitzen(voice: US version) 《公费旅游的娼妓》Junket Whore (1998)……Himself 《非常手段 》Extreme Measures (1996) ) ..... Dr. Guy Luthan 《大冒险 》Awfully Big Adventure, An (1995) ..... Meredith Potter 《浮华暂借问 Restoration (1995) ……Elias Finn 《情比山高》 The Englishma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 Mountain(1995)…… Reginald Anson 《怀胎九月》 Nine Months (1995)…… Samuel Faulkner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 Edward Ferrars 《相约在今生》 Sirens (1994)…… Anthony Campion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 Charles (Wedding one) The Changeling (1994) ..... Alsemero 《战栗夜色 》Night Train to Venice (1993) ..... Martin Gamil 《告别有情天》 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 ..... Cardinal 《莎士比亚名剧动画》Shakespeare: The Animated Tales(1992) ..... Sebastian (voice) 《苦月亮》Bitter Moon (1992) ..... Nigel 《亲亲吾子》 Our Sons (1991) ……James 《春光奏鸣曲》 Impromptu (1991) ..... Frederic Chopin The Trials of Oz (1991) ..... Richard Neville The Big Man (1990) ..... Gordon 《香槟查理》 Champagne Charlie (1989) ..... Charles Heidsieck 《待到重逢时》Till We Meet Again(1989) ..... Bruno de Lancel 《浪漫骑士》The Lady and the Highwayman (1989) ..... Lord Byro The Dawning (1988) ..... Harry 《孟加拉之夜》Nuit Bengali, La (1988)……Allan 《白蛇传说》 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 (1988) 《小夜曲》Nocturnes (1988) 《浪漫骑士》 Remando al viento (1988) 《墨利斯的情人》 Maurice (1987) ..... Clive Durham 《欲望城》White Mischief (1987) 《艾尔金男爵和无价值的石头》Lord Elgin and Some Stones of No Value(1986)……William Hamilton/James 《女性患者的管理》Ladies in Charge(1986)……Gerald Boughton-Green 《名誉、财产与快乐》Honour, Profit & Pleasure (1985)……Burlington 《侦探》The Detective (1985) ……Andrew Blankenall 《珍妮的战争》 Jenny's War (1985) 《大地尽头》The Last Place on Earth(1985)……Apsley Cherry-Garrard 《牛津之爱》 Privileged (1982) ..... Lord Adrian 《活死人档案》Extreme Measures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