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熊掌骆驼羹 |
释义 | 简介骆驼背上的驼峰,有单峰的,有双峰的,里边都是脂肪,这是美食,而且被古人称为陆上的"八珍"之一。驼峰和熊掌(MS还有鹿唇) 齐名,味醇汁浓,鲜香可口。 八珍说起八珍,毛又忍不住八一八: 八珍是最早的八种珍贵食品的烹任方法。《周礼·天官·膳夫》记:“凡王之馈,食用 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 ,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子的饭食用六谷,用六 种牲畜,饮用六种饮料,佐羞有一百二十品。珍羞有八种,酱醋品有一百二十瓮。天子 每日三餐,所用鼎具和盛肉盛菜用的俎具各十二个。进餐时要伴乐,以劝天子多食。这 里,六谷指:禾余(稻)、黍(黄米)、稷(谷子)、粱(高粱)麦、菰(茭白)。六 牲指:牛、羊、豕、犬、雁(鹅)、鱼。六清指;水、浆(醪,也就是较浓之汁)、醴 (甜酒)、凉(水酒)、医(梅浆)、酏(稀粥)。又有六鲁:糜(驼鹿)、鹿、熊、 麇(獐)、野猪、兔。六禽:雁、鹑(鹌鹑)、〔晏鸟〕鸟、雉、鸠、鸽。所谓八珍, 是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提手边一寿〕珍、渍、熬、肝 。 八种珍食烹饪法这八种珍食烹饪法,翻译过来就是—— 淳熬:《礼记·内则》解释:“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醢就是肉 酱。把肉酱盖在糯米做的饭上,浇入动物脂油。 淳母:《礼记·内则》解释;“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同淳熬类 似,只是淳母是把肉酱浇于谷米饭上。实际上,淳熬、淳母就是今日之盖浇饭。 炮豚、泡牂(羊):炮字始于殷代的炮刑,就是以炭加热使铜柱变烫,让罪人站于 热柱之上。炮烙用于烹饪,就是在急火上烘烤浑猪、浑羊。《礼记·内则》解说:“炮 ,取豚若将(应该为牂——母羊),〔圭立刀〕之刳之,实枣于腹中,编萑以苴之,涂 之以谨蜍。炮之,涂皆乾,掰之。濯于以摩之,却其〔颤字右边换成皮〕,为稻粉〔米 蚤〕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减之。钜镬汤,以小鼎芗铺于其中,使其汤毋 减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礼记》中所记这炮法,就是宰杀小猪 与肥羊后,去脏器,填枣于肚中,用草绳捆扎,涂以粘泥在火中烧烤。烤干粘泥后,掰 去干泥,将表皮一层薄膜揭去。再用稻米粉调成糊状,敷在猪羊身上。然后,在小鼎内 放油没猪羊煎熬,鼎内放香草,小鼎又放在装汤水的大鼎之中。大鼎内的汤不能沸进小 鼎。如此三天三夜不断火,大鼎内的汤与小鼎内的油同沸。三天后,鼎肉猪羊酥透,蘸 以醋和肉酱。 〔踌换成提手〕珍:就是取牛、羊、猪、鹿、獐等食草类动物的里脊肉,反复捶打 ,去其筋腱,捣成肉茸。〔踌换成提手〕字和捣字通义。《礼记·内则》:“〔踌换成 提手〕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月灰〕,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 ,出之,去其〔颤右边换成皮〕,柔其肉。”意思是这些动物的里脊肉反复捣捶,烹熟 之后再除去膜,加醋和肉酱调和。 渍:《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 朝而食之,以醢着醯、〔酉意〕。”新鲜牛肉,横向纹切成薄片,在好酒中浸泡一天, 用肉酱、梅浆、醋调和后食用。〔酉意〕梅浆。 熬:《礼记·内则》:“捶之去其〔颤右边换成皮〕,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 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则 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意思是:将生肉捣捶,除去筋膜,摊放在芦草 编的席子上,把姜和桂皮洒在上面,用盐淹后晒干了就可以吃。想吃带汁的,就用水把 它润开,加肉酱煎。想吃干肉,就捣捶软后再吃,类似今天的牛肉干。 肝〔劳字的力换成月〕:“取狗肝一,幪之以其〔劳字的力换成月〕,濡灸之举其 〔礁字换成火字边〕其〔劳字的力换成月〕,不蓼。”取一个狗肝,用狗网油覆盖,架 在火上烧考。〔劳字的力换成月〕,就是网油。等湿油烤干,吃时不蓼。蓼,水蓼,当 时用以佐食。“取稻米举〔米蚤〕溲之,小切狼〔月蜀〕膏,以与稻米为酏。”以水调 和稻米粉,加小块狼脯脂油,熬成稠粥。 此八珍之外,另有一种烹饪方法:糁。《礼记·内则》解说:“糁,取牛羊豕之肉 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将牛、羊、猪肉三等分。两 份稻米粉一份向合成饼,入油煎。类似今天的肉饼。 周天子那个时代,帝王以食肥腴为贵。《诗经》:“博硕肥〔月盾〕”〔月盾〕就 是肥猪。那时,祭供和食用都要选肥猪肥羊。甲骨文“豕”字,就是牡猪去势之象。古 人早就发明了阉割法,通过阉割,使猪肉肥腴。周代已开始肢解以后食肉,粗把猪解成 七部叫做“七体”,细分作二十一部叫做“体解”。各部都委以名称。如胾(大块肉)、 朊(两侧肉)、〔月每〕(里脊肉)、〔月灰〕(夹脊肉)。以猪 为例,当时猪的各部中,最珍贵者,竟是非常肥腻的“项脔”,就是猪脖子下垂下的那 部分肥膘,今天称作“糟头肉”者。《晋书·谢混传》记:“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 。每得一豚,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是呼为(禁脔) 。”那时,项脔都是敬献皇帝的,群臣们不敢食用,所以称作“禁脔”。 那时古人好用枣、栗、饴、蜜,好用脂油,好煎熬炮炙,好为羹。其羹,牛肉配嫩 豆苗,羊肉配芹菜,猪肉配薇菜。好用各种酱品。吃干肉片用蚁卵酱,吃干肉粥用兔肉 酱,吃熟麋肉片用鱼肉酱,吃鱼片用芥酱,吃胡米饭用螺肉酱,吃稻米饭用狗肉酱,烧 鱼用鱼子酱,烧鸡用肉酱,共有酱一百二十种。 那时古人好用六,六谷,六牲,六兽,六禽。又告诫六种物有毒,禁食。这六种物 是:夜里叫而且身上发臭的牛,毛零乱而且有膻气的羊,夜盲而且身上带腥气的猪,羽 毛干枯叫声干哑的禽,尾巴脱毛的骚狗,脊背发黑一腿上有溃烂斑迹的病马。 又告诫:“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猫去正脊(山猫去脊骨),兔去尻(脊骨 尾端),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鱼眼旁边的骨头),鳖去丑(就是窍)。”“雏尾 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鹄、鸮胖、舒凫翠、鸡肝、雁肾、鸨奥、鹿胃。”小鸟的尾巴不 满一握的,鹅和鸭的尾,天鹅和猫头鹰肋旁的薄肉,鸡肝,大雁的肾,鸨(一种比雁大 的鸟)的脾腺,鹿胃,都不能吃。 周代八珍周代八珍,本来是八种珍食的烹饪方法,后来成为了珍贵食品的代名词,《三国志 ·魏·卫觊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鲍参军有诗:“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 重。”随年代推移,八珍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唐诗中杜甫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 盘行素鳞”“黄门飞〔鞍字右边换成空字〕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之句,说明当时 彻厨八珍中已经有了驼峰和白鱼这两道菜,水产与山货都进了八珍。 全区别于周代八珍的两种新八珍元代,史料提供, 出现了完全区别于周代八珍的两种新八珍。据元无名氏《馔史》记,这两种新八珍,一 种为;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其中、龙肝,刘若愚《 明宫史·火集》记,明宫中十月吃龙卵,实际为白牡马之卵。类推,龙肝很可能是白马 这类的肝。鸮,就是猫头鹰。酥酪蝉,“以羊脂为之”。《六研斋笔记》:“乃今之抱 螺酥也,其形与螺初不肖,而酷似蝉腹。”是一种类似蝉腹的奶制品。 另一种八珍为:醍醐(高级奶油)、麇吭(小獐的颈项)、野驼蹄、鹿唇、乳麋(小麋鹿)、天鹅炙、 紫玉浆、玄玉浆(玉浆即今之马奶子)。 明清时,有水陆八珍:海参、鱼翅、鱼脆骨、鱼肚、燕窝、熊掌、鹿筋、蛤士模。 有山八珍:熊掌、鹿尾、象鼻(一说犴鼻)、驼峰、果子狸、豹胎、狮乳、猕猴头。有 水八珍:鱼翅、鱼唇、海参、鲍鱼、裙边、干贝、鱼脆骨、蛤士蟆。后又有上中下之分 ,而且有两套关于上中下八珍的说法。 上八珍:A:猩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B:猩唇、燕 窝、驼峰、熊掌、豹胎、鹿筋、蛤士蟆、猴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