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释义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989年之间存在于欧洲中部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文名称: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英文名称:People's Republic of Hungary

简称:匈牙利

所属洲:欧洲

首都:布达佩斯

国庆日:1949年8月20日

国歌:上帝保佑匈牙利人

官方语言:匈牙利语

货币:福林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主要民族:马扎尔族

国土面积:93030平方公里

基本概况

简介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语:Magyar Népkoztársaság 英语:People's Republic of Hungary),是1949年~1989年之间存在于欧洲中部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与它接壤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领土面积约为9.3030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布达佩斯,福林(HUF)为官方货币。

1944年德军占领匈牙利。1945年4月,匈牙利人民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全境解放。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年通过宪法,改称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20日正式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5月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1989年10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做了重大的原则修改。决定取消作为集体国家元首的共和国主席团,实行总统制,确立多党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在国家机构中体现分权原则,取消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作用的规定。1989年10月23日将国名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

人口结构

10,578,000 人(1989年),主要民族为马扎尔族(即匈牙利族),约占98%。少数民族有斯洛伐克族、罗马尼亚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斯洛文尼亚族、日耳曼族和吉卜赛人等。官方语言为匈牙利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15岁以上公民有98.9%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首都

布达佩斯(Budapest)位于多瑙河畔,人口207万(1989年)。1950年,布达佩斯大大扩展了范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得到了恢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布达佩斯的人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而不断下降。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首都和19个州,有22个州级市。州以下设市、乡。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中间是国徽。红色象征爱国者的热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白色象征和平,代表人民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美好愿望;绿色象征着匈牙利的繁荣昌盛,象征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国徽

呈圆形,最上方是红色五角星,象征社会主义政权;中间是由国旗组成的盾牌,象征人民保卫国家,盾牌周围是由上方五角星放射出的黄色光芒;国徽周围由麦穗和国旗绶带、红色绶带环绕,象征工农政权和革命。

国庆日

8月20日(1949年)

国歌

《上帝保佑匈牙利人》(Isten áldd meg a magyart

自然地理

国土面积约为93030平方公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全境主要位于喀尔巴阡盆地,地形以平原为主,80%的国土海拔不足200米,属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还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山地不足五分之一,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北部山地的凯凯什峰为全国最高点,海拔1015米。西部的外多瑙山地为阿尔卑斯山的余脉,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科里什峰,海拔704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顿湖,是中欧地区最大的湖泊。

山区森林茂密,有栎树、山毛榉、椴树等;平原有大片草原,发育有肥沃的黑土。重要河流为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萨河。巴拉顿湖为最大淡水湖。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1月的平均气温为–4~–2℃,7月的平均气温20~22℃,年降水量480~80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铝土矿储量丰富,蕴藏量居欧洲第3位,分布在外多瑙山地一带;还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锰、铀等矿藏。全境三分之二地区有地下热水蕴藏。

发展历史

古代

匈牙利国家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游牧部落(一说是中国古代的匈奴),公元9世纪时他们从乌拉尔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公元1000年,圣·伊斯特万建立封建国家,成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15世纪下半叶马加什国王统治时期是匈牙利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

1699年开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近代

1848年爆发了科苏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1849年4月匈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所扼杀。

1867年奥匈协定宣布成立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同年8月被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武装进攻所颠覆,恢复了君主立宪政体,开始了霍尔蒂的法西斯统治。

现代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1948年6月,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有党员100多万。党的主席接任总统,该党在内阁担任2名副总理、7名部长,加强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权力机关中的领导地位。政府实施该党提出、其他党赞同的政纲。

1949年8月18日,国民议会通过宪法,宣布匈牙利是工人、劳动人民的国家,一切权力归劳动人民,从而正式建立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89年10月23日,根据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称匈牙利共和国。

政治经济

概述

1945年,匈牙利经过短期的整顿恢复后,于1947年开始了第一个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1949年,“三年计划”提前七个月完成,工业生产比战前增加了28%,农业生产达到了战前的水平,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于此同时,匈还进行了农业土地改革、国有化运动;举行了国会选举;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得到巩固。

1938年的匈牙利,工业和建筑业占国民收入的25%,农业占国民收入的58%。到了1985年,工业和建筑业已占国民收入的58%,农业占国民收入的18%。1950~1985年,国民收入增长了4倍;工业产值增长了8.3倍;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2.6倍;人均实际消费增长了2.4倍。1985年,匈牙利人均粮食产量和肉产量分别占欧洲第2位,占经互会国家第1位。

1945-1956年拉科西执玫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1945-1956年拉科西·马加什执政时期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在1945-1948年民主改革和战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即从1949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起,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步入了一条错误轨道,给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在政治上背离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搞“强权”政治、阶级斗争扩大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2、在经济上脱离本国的具体条件,盲目抄袭苏联的经验,采取了高积累、高指标、高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方针,以及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方法。

1956年“匈牙利事件”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

1956年7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

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956年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11月1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再次进入布达佩斯。

1956-1967年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

1956年11月3日宣布成立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由卡达尔·亚诺什任总理。同年11月6日,在匈牙利索尔诺克布宣布成立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并把党的名称改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从此开始了卡达尔的执政时期和匈牙利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及其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批判并放弃了拉科西时期的错误路线,执行了一条有利于匈牙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在此过程中,匈党和政府首先是稳定政局;其次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路线;第三是制定了改革的具体方案。由于前两项工作主要是在1956-1962年进行的,最后一项工作主要是从1962年开始的,所以具体又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步骤。

第一步骤(1956-1962年)是奠定改革的基础。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正面临着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百废待兴,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匈牙利事件”的余波未尽、政局不稳、政治上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还未完成,国家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稳定政局、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改革方面,虽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但却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的中心任务只集中在理论上的探索、改革路线的确定和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如:1956年12月匈党中央集中了最好的经济专家,成立了经济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由200多名专家组成,分成11个委员会)帮助政府制定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并提出了有关方面的具体建议,如:用经济手段代替指令性的计划指标;在利润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价格和收入政策;在计划体制下实行竞争。但这些建议均因为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而宣告搁浅。

第二个步骤(1962-1967年)是制定改革方案和进行改革的试验。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匈社会主义发展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结束,政治上谁胜谁负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社会各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消失,经济进入了大生产发展阶段,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已普遍涌现出来,国家的中心任务已从巩固政权、奠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转向巩固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中心也就从理论上的探讨转向了改革具体方案的制定。

1968-1987年改革的实践

匈牙利1968年正式实施的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保持中央统一计划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经济管理体制中权力高度集中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通过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突出经济杠杆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效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这次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改革计划制度、调节制度和组织制度,而以改革调节制度为重点,组织制度的改革到80年代初才逐步提上日程。经过20年的实践,既有巨大成绩,也出现过挫折,但匈均能进行认真总结,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调节制度,适应国内外条件的变化。改革是成功的,获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的好评,改革已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体制改革实践的特点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1968-1972年改革的初级阶段;1973-1978年改革的调整阶段;1979-1984年改革的“新轨道”阶段;1984年后的进一步完善和振兴阶段。

(一)1968-1972年改革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把中央计划管理和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取消中央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办法,使计划经济变得更为灵活有效。

(二)1973-1978年改革的调整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匈经济体制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一度出现过动摇和停滞,有的方面甚至后退。匈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采取措施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调节制度,限制企业某些不适当的权限,但由于制定的经济决策脱离实际,不能很快适应和摆脱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给匈带来的不利条件和影响,给匈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

(三)1979-1984年改革的新轨道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决心在已开始进行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坚决贯彻1968年制定的改革原则,围绕实现国内财政收支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的主要任务,鼓励企业增加出口,限制和压缩进口,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降低积累比例;减少国内消费,保持了国际支付能力,外债额逐年下降,顺利渡过了国际上出现的信贷危机。

(四)1984年—1987年的进一步完善和振兴阶段

1984年匈党决定,今后“要通过提高效率,而不是通过压缩国内支出来实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心是调动集体和个人积极性,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创收入的能力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在继续发展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中央管理和政府的工作,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的自主权,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建立能提高政府工作和企业管理效率的行政、组织和管理制度。

东欧剧变时期的匈牙利

1970年,在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匈牙利的领导人就已显露出急于求成的倾向。当年召开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十大”就提出:“匈牙利已经进入了可以把一个中等工业水平的国家提高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国家作为现实奋斗目标的经济发展阶段。”1975年的“十一大”上,又提出了“为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过渡到共产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并提出了在10~15年内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时间表。

1988年的“十三大”上,面临严重经济危机的社工党依然不切实际地提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目标,试图以此摆脱矛盾。结果为了达到高指标,继续增加外债,耗尽了国家的黄金储备,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匈牙利全国有近一半人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政治反对派力量不断发展,党的威信下降。此时,匈牙利社会主义工入党总书记卡达尔与总理格罗斯在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形势、经济陷入困境的责任以及总书记人选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1988年召开的全国党代会上斗争激烈,最终以政治多元化的确立和最高领导层大换班(格罗斯当选总书记、波日高伊、涅尔什进入政治局)而结束。

1988年“十三大”后,匈牙利国内政治生活日益混乱,形成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复杂政治格局,实行多党制的呼声也日见高涨。

1989年2月中央全会召开,围绕是否实行多党制、重新评价1956年事件并为纳吉平反的问题,以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与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展开激烈斗争。两派最后达成妥协:肯定1956年事件的性质为人民起义,肯定纳吉是“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并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

在实行多党制的原则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作出让步,宪法草案中去掉了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去掉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代之“资产阶级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都可以实现”等等。1989年,社会主义工人党改为社会党,由此导致党的分裂和力量迅速萎缩。

1989年10月23日,匈牙利宣布国名更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

1990年3月,在实行多党制后的首次大选中,社会主义工人党,丧失执政地位,均沦为在野党。匈牙利国家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文学艺术

作家作品

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尤若夫·阿蒂拉(1905~1937) 的主要作品《工人们》(1931)、《在城市的边缘》(1933)、《我的祖国》(1937)等诗篇,是匈牙利工人阶级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颂歌,表现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抗议。劳德诺蒂·米克洛什(1909~1944)惨死在纳粹的屠刀下,卢卡契·拉斯洛、埃泰·日格蒙德、维托·米克洛什等死在德国集中营里,他们都是匈牙利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

发展历程

1945年匈牙利解放后,许多流亡作家例如伊列什·贝拉、盖尔盖伊·山陀尔、加博尔·安道尔等返回祖国,他们同长期转入地下的共产党员作家和民粹派作家(他们在政治上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之间增强了团结。

解放初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萨博·帕尔 (1893~1970) 描写土地改革的《新地》和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一寸土》。里德格·山陀尔(1902~ )的小说《参孙》,塑造了一个同地主进行斗争的英雄人物形象;维雷什·彼得的短篇小说集《考验》,描写农民的新生活。此外,希蒙·伊斯特万(1926~ )、尤哈斯·费伦茨(1928~ )的诗歌作品,歌颂了农业合作化和工厂国有化以后生产发展、工人阶级以主人公身份管理工厂的事迹。解放初期的匈牙利文学创作有所发展。

1956年发生“匈牙利事件”,文艺界有人批评个人迷信,批评官僚主义,产生了一些动乱。20世纪60年代,先前一些被捕的作家获释,得到平反和恢复名誉,例如戴里·蒂姆尔等人又恢复了创作活动。他们同其他作家一道,为繁荣当代匈牙利文学作出了贡献。

历任领导

萨卡希奇·阿尔帕德(Szakasits Arpad)

1948年8月3日-1949年8月23日任匈牙利共和国总统,1949年8月23日-1950年5月8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888年12月6日生于布达佩斯的鞋匠家庭,13岁参加劳动,当过石匠帮工。1903年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1908年起当专业报纸编辑,曾在《人民之声报》工作。1908年当选为匈牙利建筑工人全国联合会委员。曾任社会民主党布达佩斯外六区组织书记。1917年任电车职工工会书记。因电车职工参加1918年的两次罢工,他编辑的工会报纸被禁止出版,本人被捕并关押在惩罚连。1918年任匈牙利工人苏维埃委员。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任内务人民委员部行政司长,布达佩斯工人苏维埃委员和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共和国被颠覆后,重在报社工作。1920-1923年间多次被捕,后被叛刑并监禁3年左右。1925-1948年任社会民主党领导机构成员,1927-1928年任社会民主党执行书记。1925-1928年任匈牙利建筑工人全国联合会副主席,1928-1938年任主席。1938年11月任社会民主党总书记。1940年1月-1944年3月任《人民之声报》总编辑,努力执行左翼政策,与匈牙利共产党人合作。曾参加示威游行和匈牙利历史纪念委员会工作。1942年6月在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压力下被免去总书记职务。德军占领匈牙利后,参加建立匈牙利阵线工作,1944年秋任匈牙利阵线执行委员会主席。1944年10月10日代表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签署两党合作协定。匈牙利解放后,当选为临时国民议会代表,重任社会民主党总书记和布达佩斯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1945年11月-1948年8月任国务部长,1947年5月-1948年8月任副总理,1948年2-8月兼任工业部长。为匈牙利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作出贡献,1948年6月当选为合并后成立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主席。1948年8月-1949年8月任匈牙利共和国总统,1949年8月-1950年5月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50年4月底受诬告被捕,后被叛处无期徒刑。1956年3月获释后恢复名誉。释放后至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仍声明坚持工人阶级团结。1957年当选为爱国人民阵线主席团委员。1958年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委员及世界匈牙利人联合会主席、全国记协主席。曾任全国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60年当选主席。是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委员。1963年获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59年12月起当选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1965年5月3日在布达佩斯去世。主要著作有《直至最后一分钟》、《讲话、著作选集》。

罗纳伊·山多尔(Ronai Sandor)

1950年5月8日-1952年8月14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892年10月6日生于米什科尔茨的贫农家庭。当过建筑工人。青年时期参加工人运动。1910年加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在党内担任过各种职务。1918年任当地建筑工人工会小组主席。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任米什科尔茨工人苏维埃委员。1922-1941年先后任米什科尔茨、北部匈牙利地区的社会民主党书记,米什科尔茨工会书记。1936-1939年任匈牙利建筑工人全国联合会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曾任米什科尔茨市政委员会委员,在社会福利和市政政策方面为工人谋利益,并努力向群众说明法西斯的真实面目。1941年4月因从事政治活动被关押在惩罚连。1944年春被关入纳吉考尼集中营,7月转为警方管制,10月被捕后逃脱,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12月回到米什科尔茨。同年12月当选为社会民主党临时领导机构成员,并受委派领导北部匈牙利大区。1945年1月当选为米什科尔茨社会民主党组织的书记。曾是临时国民议会代表和米什科尔茨民族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7-11月任政府社会供应部部长。1945年11月-1949年5月任商业和合作社会事务部部长。1949年6月-1950年5月任外贸部部长。他曾任社会民主党中央领导机构和政治局委员,与党内右翼斗争,是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的一个积极策划者。1948-1956年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1948-1953年6月任政治局委员,1956年7月任政治局候补委员。1950年5月-1952年8月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52年8月-1963年2月任国民议会主席。1956年7月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匈牙利事件中为社会主义坚决斗争。事件后参加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组织工作,当选为中央委员,1957年2月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为政治局委员。1956年11月-1957年2月任政府商业部长。他是爱国人民阵线全国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63年2月退休。1965年9月28日在布达佩斯去世。

道比·伊斯特万(Dobi Istvan)

1952年8月-1967年4月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48年12月10日-1952年8月14日任政府总理。1898年12月31日生于瑟尼的贫农家庭。童年开始劳动。1916年参加农业工人运动。1919年为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当过红军,被俘并被关押。1921年回到故乡,受警方管制。曾在农业工人全国联合会和社会民主党中进行大量工作,是瑟尼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席。由于不满社会民主党领导及其政策,加之当局的恐怖又阻碍党组织的活动,1936年加入独立小农党,成为党内贫苦农民一翼的领导人,是独立小农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37年起任农业工人分部主席。1941-1943年任农业联合会全国组织书记,1943年起任农业分会主席,与共产党人和左翼社会民主党人进行合作。1944年参加抵抗运动,不久应征入伍,被俘。1945年夏回到故乡。匈牙利解放后当选为临时国民议会代表。1945年8月任独立小农党副主席、政治局委员,1947年5月任主席。对独立小农党向左转、与工人政党合作及清除党内右翼,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1月-1948年12月相继任政府国务部长和农业部长。1948年12月-1952年8月先后任匈牙利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在这期间还兼任其他职务:1949年任独立人民阵线副主席,1951年起任生产合作社理事会主席。1952年8月起长达15年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54年兼任爱国人民阵线副主席。在匈牙利事件中,支持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和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9年秋申请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同年12月当选为中央委员。1967年4月退休,当选为主席团委员。1968年任合作社全国理事会主席。获列宁国际和平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59年访问中国。1968年11月24日在布达佩斯去世。

洛松齐·帕尔(Losonczi Pal)

1967年4月14日-1987年6月25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19年9月18日生于博尔霍。当过农业工人。1945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解放后经营分得的土地。1948年倡议成立鲍尔奇红星生产合作社,1948-1960年任该社社长。1953年起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1954-1956年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6月起成为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1954-1964年任爱国人民阵线全国理事会理事,1968年起为其主席团委员。1960年1月-1967年4月任政府农业部长。1965-1967年兼任生产合作社理事会主席。1967年4月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75年7月-1987年6月任党的政治局委员。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科苏特奖金和苏联十月革命勋章。1987年6月退休。1989年2月请求辞去党中央委员职务,主要著作有《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正在加强的人民——民族团结、和平共处》。2005年去世。

内梅特·卡罗伊(Nemeth Karoly)

1987年6月25日-1988年6月29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22年12月14日生于帕考的工人家庭。当过肉类加工业技工。1945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高级党校毕业。1945年起在其故乡任共产党书记。1947年任佐洛州党委部长。1954-1960年任琼格拉德州党委第一书记。1955-1956年当选为劳动人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2月-1988年5月是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1958年起任国民议会代表。1960-1962年任党中央农业部长。1962年11月-1965年6月为党中央书记。1965年6月-1974年3月任布达佩斯市党委第一书记。1966年12月当选为党的政治局候补委员。1967年起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委员。1971年11月-1988年5月任党的政治局委员。1974年3月任党中央书记,先后兼任党中央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中央党建工作小组组长、中央青年委员会(后称青年工作小组)主席。1985年3月当选党的副总书记,1986年又兼任中央干部政策委员会主席。1987年6月当选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长期为国民议会代表。1988年6月退休。主要著作有《在更高要求的道路上》、《党、社会、政策》。施特劳乌布·费伦茨·布鲁诺(Straub Ferene Bruno) 1988年6月29日-1989年10月20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14年1月5日生于纳吉瓦劳德。在塞盖德大学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学习。1933年开始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森特-捷尔季指导下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193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41年任客座教授,1945-1949年任塞盖德大学生物化学教授。1946年起为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1949年起为院士。1948、1958年两次获得科苏特奖金。1948-1970年任布达佩斯医科大学教授、医学化学研究所所长。1958-1962年任匈牙利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59年兼任科学院生物化学所所长。1962-1967年任科学院生物学部秘书,1967-1973年任科学院副院长。1970-1978年任科学院塞盖德生物中心主任、塞盖德生物中心酶学研究所所长,匈牙利原子能委员会副主席。是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理事,1976-1978年任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副主席,1978年3月-1985年9月任全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1985年任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当选国民议会代表。1985年6月-1988年6月任国民议会居民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1988年6月-1989年10月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主要著作有《生物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酶、分子、生命现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