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针手法
释义

名词解释与概述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预期的各种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各针感,是指行针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则会有酸、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标幽赋》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一般而言,得气速时,疗效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差;若始终不得气,则可能无治疗效果,预后也不好。

行针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转两种手法

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 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 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行针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针刺操作时,为了取得较好的针感,除运用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震颤等。

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所刺腧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用于催气。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轻刮针柄的方。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的传递。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素问·离合真邪论》有" 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注云:"抓,以爪甲刮针也"。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弹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身轻微地震动,以加强针感。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素问·离合真邪论》有"弹而努之"之法,其后《针灸问对》亦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摇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此法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医学入门》载云:"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增强针感。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如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 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通过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辅助手法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