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星连珠
释义

通常用肉眼望去,当行星差不多处在一条直线上时,人们就称之为“行星连珠”,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星连珠”只是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现在科学家们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根据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现象。

基本简介

最近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当然这是个渐近的过程。从5月5日就开始了,到5月20日这天,除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阳系的其余七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将排列在一定的方向上,但并不是如望文生义那样,像糖葫芦串成一条线,而是分散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太阳系内九大行星实际上对黄道面(包括太阳在内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各自略有倾斜。也就是说,就算“行星连珠”,这九大行星也不会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散落参差。所谓“行星连珠”只存在于人们心目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星连珠”与其说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

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也就是五星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的认为它是祥瑞之兆。后人推广到只要五行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时就叫做“连珠”。 天文学者解释,“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位于太阳的一侧,人们向 夜空望去,五大行星的张角小于60度,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今晚,地球、火星和土星依次连成一条直线。从地球上看,火星和土星在天空中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并且两者相距最近。这天,火星和土星成了天上名副其实的“指南针”:土星指向正南方。

为何会出现“五星连珠”?专家解释,我们的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水星离太阳最近,运行速度最快,88天就公转一圈。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运行速度最慢,248年才公转一圈。从地球上看,各行星时远时近,时东时西,时合时分,时聚时散。当五大行星进入我们视野的张角小于60度时,就会出现“五星连珠”的有趣天象。

据统计,从1901—2100年,至少有15次“五星聚”和“七星聚”。在我国,古人认为,“五星连珠”出现是吉祥好景之兆。但天文学家认为,“五星连珠”与社会的兴衰福祸和气候的冷暖旱涝无关。

专家透露,观察“五星连珠”,最关键是要观察水星。只要能看到水星,就能看到“五星连珠”。5月5日前后两天,夜幕降临后,望着西方偏北的低空,可看到夜空最亮的金星,在金星下方,可寻觅到暗黄的水星。在金星的上方,可找到火星和土星。木星高挂在西天,亮度仅次于金星。从光度看,火星最暗,呈血红色,位于土星的北面。

这次最佳观测日期是5月3—8日,最佳观测时间是日落后20—60分钟(5月5日广州日落是18时56分),观测方位在西方偏北的低空。

七星连珠

最近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当然这是个渐近的过程,从5月5日就开始了。到5月20日这天,除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阳系的其余七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将排列在一定的方向上,但不是如望文生义那样,像糖葫芦串成一条线,而是分散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太阳系内九大行星实际上对黄道面(包括太阳在内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各自略有倾斜,也就是说,就算“行星连珠”这九大行星也不会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散落参差,所谓“行星连珠”只存在于人们心目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星连珠”与其说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 ·“行星连珠”是“视觉现象” 对于“行星连珠”现象,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用肉眼望去,行星差不多处在一条直线上,人们就称之为“行星连珠”。按这个“定义”,就算把行星的运动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就得一直关注行星的运动并找到“行星连珠”的这个时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不用说对于“行星连珠”在视觉上因人而异。 所以,人们想到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地搜索出“行星连珠”,要使用电子计算机就必须对“行星连珠”给出准确的定义。科学家们现在根据下列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为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第三,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这个夹角取小于90度的锐角;第四,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行星连珠”。这里,考虑的行星数目从6个到9个,并研究所有太阳系行星的组合。地球必须包括在内。 简而言之,其他行星来到地球与太阳连线附近时,将会发生“行星连珠”的现象。不过,这是在一个扇形的范围内发生的“行星连珠”,所以远离地球的其他行星距直线l也相当遥远。确定上述条件的理由是,在这个扇形范围内的行星作用于地球的引力方向大致相同。 也有人把行星与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距离作为量化的“指标”,在这种思路中,只是根据行星是否构成直线直观地判断。不过,在考虑其他行星给予地球的引力影响方面,采用θ角来判断更合情理。 根据上述前提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就可以相当方便地检索出“行星连珠”,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每0.1天(约两个半小时)出现的行星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况。电子计算机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公布的“DE404”这一高精度行星历,计算出行星的位置。 ·30年一遇的“七星连珠” 科学家根据计算结果,选出了近300年间(1850——2150年)7个以上行星的“行星连珠”,θ角的最大值,把角度小于13度的列入“行星连珠”,这种天象共有17次

九星连珠

科学家根据计算结果,在西元前3001年到西元3000年,这6000年间情况如何呢?科学家告诉我们,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或不会发生。如果把θ角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把θ角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 θ角是14.8度。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范围.

对於「行星连珠」现象,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用肉眼望去,行星差不多处在一条直线上,人们就称之为「行星连珠」。按这个「定义」,就算把行星的运动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就得一直关注行星的运动并找到「行星连珠」的这个时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不用说对於「行星连珠」在视觉上因人而异。

所以,人们想到用电子电脑自动地搜索出「行星连珠」,要使用电子电脑就必须对「行星连珠」给出准确的定义。科学家们现在根据下列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为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第三,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这个夹角取小於90度的锐角;第四,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行星连珠」。这里,考虑的行星数目从6个到9个,并研究所有太阳系行星的组合。地球必须包括在内。

「行星连珠」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麼灾变吗?答案是:「行星连珠」发生时,地球上不会发生什麼特别的事件。不仅对地球,对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也一样不会产生什麼影响。当然,来自行星的引力会作用於各种天体上,无论行星的相互位置怎样排列,都不会带来什麼可以察觉的变异。

为了便於直观的理解,不妨估计一下来自行星的引力大小,比如在地球表面上有一个1千克的物体,可以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一下作用於这个物体的引力。万有引力与天体的品质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科学家根据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计算了各行星作用於地球表面一个1千克物体上的引力,引力的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3.3×10-10千克,金星是2.1×10-8千克,火星是1.4×10-9千克,木星是3.7×10-8千克,土星是2.8×10-9千克,天王星是8.9×10-14千克,海王星是3.8×10-11千克,冥王星是5.5×10-15千克。最强的引力来自太阳,是 6.3×10-4千克,其次是来自月球的引力,为3.9×10-6千克。与来自月球的引力相比,来自其他行星的引力小得微不足道。就算「行星连珠」像拔河一样形成合力,其影响与来自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变化相比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由於太阳系内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地球表面会发生什麼现象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起潮力。由於月球和太阳的起潮力,地球表面海洋会出现潮汐现象。起潮力大小与天体品质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来自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起潮力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2.6×10-14千克,金星是3.5×10 -12千克,火星是1.6×10-13千克,木星是4.0×10-13千克,土星是1.5×10-14千克,天王星是2.2×10-16千克,海王星是 5.6×10-17千克,冥王星是8.1×10-21千克,月球是7.0×10-8千克,太阳是2.7×10-8千克(以上数字仍是对地球表面1千克重物体而言)。来自行星的起潮力比起太阳和月球来太小了,而月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行星连珠」使它们对地球的起潮力变大,但这种变化与月球和太阳作用於地球的起潮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见,即使发生「行星连珠」,地球上也不会发生什麼特殊情况。从科学角度看,「行星连珠」并没有什麼重要意义,不过从「行星连珠」来说,实在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天象而已。

对「九星连珠」有趣之天文现象,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用肉眼望去,任何起码三个行星是接触到一条直线范围上,没硬性规定穿插它们的中心点,就可以通称为「行星连珠」。基於这个「定义」,九大行星围绕太阳的虽是几乎恒常速度运转,但角度各有偏差,要符合这股天文现象,条件是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然後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

这个夹角取小於90度的锐角;最後是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两者行星与地球连珠」。如多行星连珠基本上是延续采纳该办法。依据概率,一般天文专家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把θ角扩大到15度,并聚合在夜空特定范围,运用精密之天文望远镜,以物理角度才推断得到,要约六千年才看见一次;

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对于“行星连珠”现象,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用肉眼望去,行星差不多处在一条直线上,人们就称之为“行星连珠”。按这个“定义”,就算把行星的运动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就得一直关注行星的运动并找到“行星连珠”的这个时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不用说对于“行星连珠”在视觉上因人而异。

根据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

所以,人们想到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地搜索出“行星连珠”,要使用电子计算机就必须对“行星连珠”给出准确的定义。科学家们现在根据下列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决于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第三,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这个夹角取小于90度的锐角;第四,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行星连珠”。这里,考虑的行星数目从6个到9个,并研究所有太阳系行星的组合。地球必须包括在内。

确定远离地球的其他行星距直线相当遥远

简言之,其他行星来到地球与太阳连线附近时,将会发生“行星连珠”的现象。不过,这是在一个扇形的范围内发生的“行星连珠”,所以远离地球的其他行星距直线l也相当遥远。确定上述条件的理由是,在这个扇形范围内的行星作用于地球的引力方向大致相同。

把行星与太阳与地球距离为量化的“指标”

也有人把行星与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距离作为量化的“指标”,在这种思路中,只是根据行星是否构成直线直观地判断。不过,在考虑其他行星给予地球的引力影响方面,采用θ角来判断更合情理。

据此制成计算机程序能检索出“行星连珠”

根据上述前提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就可以相当方便地检索出“行星连珠”,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每0.1天(约两个半小时)出现的行星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况。电子计算机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公布的“DE404”这一高精度行星历,计算出行星的位置。

30年一遇的“七星连珠”

科学家根据计算结果,选出了近300年间(1850~2150年)7个以上行星的“行星连珠”,θ角的最大值,把角度小于13度的列入“行星连珠”,这种天象共有17次。距现在最近的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零时,θ角12.6度。此时,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冥王星,这七大行星排列在12.6度的范围内,上一次“七星连珠”发生在1965年3月6日9时,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排列在9.3度的范围内。2149年12月6日4时发生的将是“八星连珠”,其余16次都是“七星连珠”。2000年5月20日这样的“行星连珠”为30年一遇,就人的一生来说是少见的,但从时间的大尺度来看是频繁发生的,并不罕见。

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

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情况如何呢?科学家告诉我们,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或不会发生。如果把θ角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把θ角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θ角是14.8度。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范围。

我们不妨找找稍微特殊些的“行星连珠”,也就是地球外侧的行星在“合”的位置或“冲”的位置时发生的“行星连珠”。所谓“合”是指地球外侧行星按行星、太阳、地球的顺序排列;所谓“冲”是指地球外侧行星按行星、地球、太阳的顺序排列。在θ角最大值在30度以下时,从火星到冥王星的六大行星在“合”的位置时,发生“行星连珠”现象5次,反之在“冲”的位置时,这六大行星的“行星连珠”现象在6000年中不会发生。地球外侧行星处在“合”的位置时无法观测,不过地球外侧行星处在“冲”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话,这些行星聚集在夜空中特定的范围内,是很有意思的天象,遗憾的是,这种天象在较近的将来不会发生。地球外侧行星在“冲”的位置发生“五星连珠”天象将在2853年10月28日出现,此时θ角的最大值是17.2度。当然,把θ角的角度扩大,本来很少见的“行星连珠”就会频繁发生。地球内侧的行星有两个——水星和金星,发生“行星连珠”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内只有3个,“行星连珠”发生时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内侧行星有在“内合”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也有在“外合”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所谓“内合”是指按太阳、地球内侧行星、地球的顺序排列;所谓“外合”是指按内侧行星、太阳、地球的顺序排列。地球内侧行星发生的“行星连珠”最近似直线,“内合”情况下发生在1906年11月30日,θ角为0.02度,“外合”情况下将发生于2396年11月29日,θ角为0.01度,角度都相当小,“行星连珠”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

地球内侧行星发生的有趣天象是通过日面,在发生“内合”的时候,行星经过日面可以被观测到。这种天象是太阳、地球内侧行星、地球在三维空间内排列成一条直线。如果水星和金星与地球在“内合”情况下发生“行星连珠”的话,水星和金星的投影将出现在日面上。太阳的视半径约为0.27度,1906年“内合”的时候,水星和金星在日面的投影被观测到。可是,由于此时从三维空间来看“连珠”是错动的,可惜无法看到这两个行星同时通过日面。水星和金星同时通过日面的天象,根据计算前后3000年内都不曾或不会发生。顺便提一下,水星在2003年5月7日通过日面,金星通过日面的时间是2004年6月8日。

“行星连珠”会引发灾害吗?

“行星连珠”发生时地球不会有灾害

“行星连珠”出现时,地球上会发生什么灾变吗?答案是:“行星连珠”发生时,地球上不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不仅对地球,对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也一样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当然,来自行星的引力会作用于各种天体上,无论行星的相互位置怎样排列,都不会带来什么可以察觉的变异。

估计一下来自行星的引力大小

为了便于直观的理解,不妨估计一下来自行星的引力大小,比如在地球表面上有一个1千克的物体,可以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一下作用于这个物体的引力。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科学家根据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计算了各行星作用于地球表面一个1千克物体上的引力,引力的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3.3×10-10千克,金星是2.1×10-8千克,火星是1.4×10-9千克,木星是3.7×10-8千克,土星是2.8×10-9千克,天王星是8.9×10-14千克,海王星是3.8×10-11千克,冥王星是5.5×10-15千克。最强的引力来自太阳,是6.3×10-4千克,其次是来自月球的引力,为3.9×10-6千克。与来自月球的引力相比,来自其他行星的引力小得微不足道。就算“行星连珠”像拔河一样形成合力,其影响与来自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变化相比,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太阳系内的天体引力使地球发生的现象

由于太阳系内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地球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起潮力。由于月球和太阳的起潮力,地球表面海洋会出现潮汐现象。起潮力大小与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来自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起潮力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2.6×10-14千克,金星是3.5×10-12千克,火星是1.6×10-13千克,木星是4.0×10-13千克,土星是1.5×10-14千克,天王星是2.2×10-16千克,海王星是5.6×10-17千克,冥王星是8.1×10-21千克,月球是7.0×10-8千克,太阳是2.7×10-8千克(以上数字仍是对地球表面1千克重物体而言)。来自行星的起潮力比起太阳和月球来太小了,而月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行星连珠”使它们对地球的起潮力变大,但这种变化与月球和太阳作用于地球的起潮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见,即使发生“行星连珠”,地球上也不会发生什么特殊情况。从科学角度看,“行星连珠”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过从“行星连珠”来说,实在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天象而已。

视觉现象

对于“行星连珠”现象,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通常用肉眼望去,行星差不多处在一条直线上,人们就称之为“行星连珠”。按这个“定义”,把行星的运动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就得一直关注行星的运动并找到“行星连珠”的时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不用说对于“行星连珠”在视觉上因人而异。

所以,人们想到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地搜索出“行星连珠”,要使用电子计算机就必须对“行星连珠”给出准确的定义。科学家们现在根据下列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为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成直线(l)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第三,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这个夹角取小于90度的锐角;第四,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行星连珠”。这里,考虑的行星数目从6个到9个,并研究所有太阳系行星的组合。地球必须包括在内。

简而言之,其他行星来到地球与太阳连线附近时,将会发生“行星连珠”的现象。不过,这是在一个扇形的范围内发生的“行星连珠”,所以远离地球的其他行星距直线l也相当遥远。确定上述条件的理由是,在这个扇形范围内的行星作用于地球的引力方向大致相同。

也有人把行星与太阳与地球连线l的距离作为量化的“指标”,在这种思路中,只是根据行星是否构成直线直观地判断。不过,在考虑其他行星给予地球的引力影响方面,采用θ角来判断更合情理。

根据上述前提制成的电子计算机程序,就可以相当方便地检索出“行星连珠”:从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每0.1天(约两个半小时)出现行星的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况。电子计算机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公布的“DE404”这一高精度行星历,计算出行星的位置。

历史

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情况如何呢?科学家告诉我们,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或不会发生。如果把θ角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把θ角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θ角是14.8度。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范围。

我们不妨找找稍微特殊些的“行星连珠”,也就是地球外侧的行星在“合”的位置或“冲”的位置时发生的“行星连珠”。所谓“合”是指地球外侧行星按行星、太阳、地球的顺序排列;所谓“冲”是指地球外侧行星按行星、地球、太阳的顺序排列。在θ角最大值在30度以下时,从火星到冥王星的六大行星在“合”的位置时,发生“行星连珠”现象5次,反之在“冲”的位置时,这六大行星的“行星连珠”现象在6000年中不会发生。地球外侧行星处在“合”的位置时无法观测,不过地球外侧行星处在“冲”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话,这些行星聚集在夜空中特定的范围内,是很有意思的天象,遗憾的是,这种天象在较近的将来不会发生。地球外侧行星在“冲”的位置发生“五星连珠”天象将在2853年10月28日出现,此时θ角的最大值是17.2度。当然,把θ角的角度扩大,本来很少见的“行星连珠”就会频繁发生。地球内侧的行星有两个——水星和金星,发生“行星连珠”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内只有3个,“行星连珠”发生时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内侧行星有在“内合”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也有在“外合”位置发生“行星连珠”的。所谓“内合”是指按太阳、地球内侧行星、地球的顺序排列;所谓“外合”是指按内侧行星、太阳、地球的顺序排列。地球内侧行星发生的“行星连珠”最近似直线,“内合”情况下发生在1906年11月30日,θ角为0.02度,“外合”情况下将发生于2396年11月29日,θ角为0.01度,角度都相当小,“行星连珠”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

地球内侧行星发生的有趣天象是通过日面,在发生“内合”的时候,行星经过日面可以被观测到。这种天象是太阳、地球内侧行星、地球在三维空间内排列成一条直线。如果水星和金星与地球在“内合”情况下发生“行星连珠”的话,水星和金星的投影将出现在日面上。太阳的视半径约为0.27度,1906年“内合”的时候,水星和金星在日面的投影被观测到。可是,由于此时从三维空间来看“连珠”是错动的,可惜无法看到这两个行星同时通过日面。水星和金星同时通过日面的天象,根据计算前后3000年内都不曾或不会发生。顺便提一下,水星将在2003年5月7日通过日面,金星通过日面的时间是2004年6月8日。

影响

“行星连珠”时,地球上会发生什么灾变吗?答案是:“行星连珠”发生时,地球上不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不仅对地球,对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也一样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当然,来自行星的引力会作用于各种天体上,无论行星的相互位置怎样排列,都不会带来什么可以察觉的变异。

为了便于直观的理解,不妨估计一下来自行星的引力大小,比如在地球表面上有一个1千克的物体,可以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一下作用于这个物体的引力。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科学家根据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计算了各行星作用于地球表面一个1千克物体上的引力,引力的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3.3×10-10千克,金星是2.1×10-8千克,火星是1.4×10-9千克,木星是3.7×10-8千克,土星是2.8×10-9千克,天王星是8.9×10-14千克,海王星是3.8×10-11千克,冥王星是5.5×10-15千克。最强的引力来自太阳,是6.3×10-4千克,其次是来自月球的引力,为3.9×10-6千克。与来自月球的引力相比,来自其他行星的引力小得微不足道。就算“行星连珠”像拔河一样形成合力,其影响与来自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变化相比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太阳系内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地球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起潮力。由于月球和太阳的起潮力,地球表面海洋会出现潮汐现象。起潮力大小与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来自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起潮力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水星是2.6×10-14千克,金星是3.5×10-12千克,火星是1.6×10-13千克,木星是4.0×10-13千克,土星是1.5×10-14千克,天王星是2.2×10-16千克,海王星是5.6×10-17千克,冥王星是8.1×10-21千克,月球是7.0×10-8千克,太阳是2.7×10-8千克(以上数字仍是对地球表面1千克重物体而言)。来自行星的起潮力比起太阳和月球来太小了,而月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行星连珠”使它们对地球的起潮力变大,但这种变化与月球和太阳作用于地球的起潮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见,即使发生“行星连珠”,地球上也不会发生什么特殊情况。从科学角度看,“行星连珠”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过从“行星连珠”来说,实在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天象而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