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为塑造型激励理论 |
释义 |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新行为主义的积极创始人之一。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 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 一、强化理论 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斯金纳主要著作有:《强化的安排》(1957),《有机体的行为》(1938),《行为分析》(1961),《关于行为主义》(1974) 1.强化手段类型 (1)负强化(2)正强化 (3)消退 (4)惩罚 2.工作动机强化 (1)奖励会增加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2)惩罚会减少以后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3)既无奖励也无惩罚的行为迟早会消失 4. 评价 揭示了行为塑造与修正的客观规律,但过多强调外在激励的作用,忽略了内在激励的作用。 二、挫折理论 (一)挫折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frustration 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2.挫折产生的条件: (1)主体(个人)必须具有某种动机和目标,且动机是强烈的。 (2)并有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手段。 (3)通向目标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超越的障碍,构成挫折情境;客观障碍存在,还必须有主观的知觉(认知),否则不能构成挫折情境。 3.作用 职工受到挫折以后,可能会产生对抗行为。理智的对抗行为可能会导致目标的变化或减低需要强度。非理智的对抗行为可能导致侵略性的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如敌意及罢主等。 4.挫折后的持续影响 首先,从身心健康来看,挫拆会对个人构成情绪上的打击或威胁,常表现出不愉快、烦躁,甚至痛苦的反应,从而构成一种紧张、压抑、焦虑不安并兼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就是焦虑症状。焦虑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久之便可能导致人的心理变态。 其次,挫折及不良适应对组织与团体有极大的危害。持续的影响可能导致士气低,失去信心;纪律紊乱,无故缺勤;情绪不稳,事故上升;抑制生产,绩效降低。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1)环境因素。包括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环境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 (2)个人因素。个人由于遗传所决定的因素。 2.主观因素 (1)个人心理冲突。动机的冲突、个人欲望与集体需求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个人目标的适宜性。 (3)个人能力因素 (4)个人对工作环境的了解程度 (5)挫折容忍力不同 (三)挫折后的反应 1.情绪与行为反应 (1)攻击:耶鲁大学人群关系研究所的德兰曾主张“挫折攻击假说”,攻击行为产生往往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有直接与转向两类。 直接攻击行为。即指挫折发生后,引起人的愤怒情绪,直接攻击人或事物。其攻击的方式可能是表情的,或怒目而视,或挥手指责;也可能是口头的直接谩骂,或指责;还可能动手打斗。通常胆汁型的人,个人品德修养太差,或极端自信与专权者,容易采取直接攻击的行为反应。 转向攻击行为有如下三种形式:①迁怒:即将愤怒情绪迁移到其他人或事物身上;②无名火或烦恼:即挫折原因不明显时,不指向特定对象的攻击行为;③自我责备;弱者、悲观者及个性修养较好的人容易自我责备。 (2)固执。某人遭受挫折时,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反应。具有固着反应的人缺乏机敏品质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误以为固着是坚定,机敏与应变是投机行为。这种刻板式的反应更无助问题的解决。 (3) 退化。即指个人遭到挫折时.采取幼稚的反应形式,恢复个人幼稚时期的习惯与行为方式。例如,成人遭遇挫折时,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嚎陶大哭,或撕衣物或咬手指等均属退化反应。这是成熟心理的倒退现象,对个人心理上是有暂时缓冲平衡作用,但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4)冷漠。挫折后的反应,有时是沉默与冷漠。冷漠中也包含有愤怒不满的情绪,只是这种情绪被暂时压抑,没有爆发,而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示反抗。 2.自我防卫反应 个人为了减轻或避免挫折可能带来的不愉快与痛苦,在生活经验中学会某些适应挫折情况的方式,因为这些适应方式在性质上是防卫性的(防卫自我不受焦虑等的侵害),故精神分析学家将此称为防卫方式。 (1)合理化作用 (文饰作用) 为了避免因挫折而产生焦虑的痛苦,以及维持个人的自尊心理,往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 (2)代替作用: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动机感情与态度,若不为社会所接受或自付将遇到困难时,将此种感情与态度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如果此一取代对象居于较高境界,则称为升华。升华是防卫机制中最富有建设性的一种。另一种代替作用是补偿,即个人行为遭受挫折或因个人生理缺陷、能力所限,不能达到目标时,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方式来代替。 (3)逃避作用: 个体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自认为安全或幻想世界中去。逃向另一现实;逃向幻想世界;逃向生理疾病 (4)反向作用:指一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情感与其内心的完全相反,常以虚假的外表掩盖内心的真实动机。实质也是对个人冲动的—种压抑的心理过程。 (5)表同作用: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其成功之果;或者迎合供给自己需要的保护者,按照他们的希望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 (6)投射作用:存在于个体内部的许多动机之中,有些是自己不愿息承认的,因而无意识把这些动机及与此有关的态度、习性等排除于个体之外而加到别人或物体上面。或诿之于他人,或推托人人有份,以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忧虑等紧张情绪 (7)压抑作用: 将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感情、思想等抑止下去,而不承认其存在,将其排除于意识之外。压抑的结果虽可减轻焦虑而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被压抑的痛苦并不因此消失,反而深入个体的潜意识中,影响人格健全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性格对挫折的反应不同。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产生何种反应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胆汁质者采取攻击、投射居多;多血质者采取合理化居多;粘液质者采取逃避居多;抑郁质者采取冷漠居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