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为科学学派
释义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George Eltom Mayo,1880-1949)开创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已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当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d Heraberg)。

定义

行为科学,广义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等的边缘领域协作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思考过程、交往、消费者行为、经营行为、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革、国际关系政策的拟定等广泛的课题。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George Eltom Mayo,1880-1949)开创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已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当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d Heraberg)。

行为科学学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

详细介绍

按照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的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物行为的科学,已经确认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其它学科类似的观点和方法。"按照这一定义,行为科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如组织管理行为学、医疗行为学、犯罪行为学、政治行为学、行政行为学等等。

以单数表示的行为科学为狭义的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 "事" 与 "物" 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 "人" 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由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管理,它的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地重视。虽然行为科学问世以来的历史并不长,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作为当今世界的"热门"科学之一,由于狭义行为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旨在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支柱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人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例如,马斯洛等。行为科学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派别,行为主义拒绝意识或把意识等同于行为,行为科学虽然标榜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但它结合人的主观世界来研究行为规律,广泛接受传统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们主观世界的观念,如需要动机、性格、爱好、心理机制等。

起源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只是为了追求最高工资的人。认为工人在干活时常采取“磨洋工”的办法,因此,应用严格的科学办法来进行管理。如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科学的操作方法,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即可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原则;韦伯的官僚组织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组织和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组织中的一个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必须有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来缓和矛盾,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

早期

为科学开始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也译为梅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

二战后

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 。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 。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

马斯洛的科学研究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行为科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却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

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相关影响

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

缺陷

行为科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却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研究对象

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

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 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