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为地理学 |
释义 | 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其他广义还包括感应地理学。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一种感应过程,即人们对环境的地理物象、信息的处理与知觉的判断等知觉过程;而人类的行为是对感应过程的反应结果,最后决定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采取一定类型的决策行为。虽然每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有不少主观成分,但对特定的集团或阶层而言,其行为的统计效果却能反映一定的客观规律,可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类行为始于20世纪初,并汲取了产生于美国的行为科学中的合理因素。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索尔(C.O. Sauer),他在《历史地理绪言》中提出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问题。30年代在西方生产布局(区位论)研究中就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与感应地理学日益发展。如赖特(J.K. Wright)于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中提出行为地理研究的目的。古尔德(P.R. Gould)认为60年代6个方法论进展之一为“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为的研究”。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vey)于1969年相继撰文,论述行为学地理学概念及理论和应用问题。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R.G. Golledge)所著《通论行为地理学》中也作了系统阐述。70年代感应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道温斯(R.M. Down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行为地理学对人的行为机制也派生出“环境理解法”和“行为地理法”两个分支。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问题》,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反映了行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现今行为与感应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美、英、加拿大等国形成研究中心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为:居民的感应与行为地理;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行为;规划决策者的感应和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灾害地区)人类的感应与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目前正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探索从人的社会化整体来探讨不同空间行为和地理图式。 量化在计量化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如抽样调查、问卷设计、量表技术、行为研究的数据编码与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评价指标体系与电子计算机的行为科学软件包的建立、解释决策者行为的行为矩阵等,都有长足进步。行为地理学虽取得很大进展,但在西方地理学界仍然褒贬皆有。近年来苏联、中国也开始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