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为 |
释义 | 1 汉语词语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御敌、繁衍后代等,而研究生物行为的学科称之为行为生物学。 ◎ 简介词目:行为 拼音:xíng wéi 释义: 谓举止行动 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 基本解释[action;behavior;conduct] 行为。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 详细解释1. 亦作“行伪”。谓举止行动。 《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伪险秽而彊高言谨悫者也。” 刘师培补释:“行伪即行为。言所行所言均险秽,与上句利心对文,伪为古通,如《性恶篇》为字均作伪是也。” 巴金 《灭亡》第四章:“他在这一天只有像木偶一般地行为。” 2. 亦作“行伪”。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面活动。亦指生平事迹。 宋 曾巩《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余之亡妻於夫人之孙女为第三而 光禄 之长女,知夫人之行为尤详,故为之铭。” 曹禺《雷雨》第二幕:“ 鲁大海:啍!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3.亦作“....的行动是.....”。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纡祸。” 2 社会学名词◎ 概念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 人类行为的发生过程是以内外环境的刺激为基础的,刺激人类行为产生的最重要的刺激源是与人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因素。例如环境污染危及人类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构成强烈刺激,后者促使人类产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认识,从而使人类有保护环境的设想和行为反应。因此可以说,刺激——人——行为3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行为。 ◎ 分类由于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类的行为分为: ◎ 1.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由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 包括:①摄食行为;②睡眠行为;③性行为;④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⑤学习模仿行为等。人的本能行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因其受到文化、心理、社会诸因素的影响。 ◎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 社会性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社会行为的来源包括:①家庭;②学校;③社会团体与组织等。人类就是这样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他人交往的过程,逐步理解到必须使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 3 心理学名词◎ 介绍人的行为是多学科研究的课题,按照生理学家的观点,行为则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哲学家认为,行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心理学家对行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行为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 要确定行为的概念范畴,首先要确定行动的概念范畴,以便将行为与简单的生理运动区别开来。行动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若将行动作为行为的一种,是指由行为的一系列随意运动与自动化所组成指向一定目的的行为,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行动的狭义性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将行动这个词分为“行”和“动”两部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广义的行动概念,这个广义的行动概念可图解如下: 依图索骥,我们可做出以下具体的阐述: 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就行为目标和动机的关系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 ◎ 1、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按照个人行为动机与整体长远目标是否统一,又可分为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和无积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所谓积极主动性就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个体动机与行为的整体长远目标的统一程度,它包括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程度、战术目标与战略目标的统一程度、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程度等等。举例如下: 父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送了,就因为在酒吧里看不顺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跟他老爸一样有甚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监。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养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一次个别的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况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以上例子中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生结局,这所以会这样显然是因为一个兄弟能把自己的求生欲望与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而另一个则是得过且过,甚至是自暴自弃。 我们有时可能会将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质的情绪认识等心理活动,都归之为相应的这些人都具有消极被动的动机,有时有些外表现象的结果好象也确实表现出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动机的积极主动性或消极被动性,不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等是否能与群体的行动目标相符合。很多看起来消极被动性的心理活动,只要与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往往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性质。例如“保存生命”这在战争中看似只具有消极被动性动机的恐惧情绪,虽然与“逃跑”这种消极被动目标联系起来往往确实对军事行动具有消极被动的作用,但若与“消灭敌人,从而保存自己”这一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时,则就使这一恐惧情绪转而对军事行动具有了积极主动的性质。西汉开国大将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利用这一恐惧情绪,从而将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 2、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具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的行为,即人们老想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行为。潜意识是指人们平常被压抑的、或者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不被人们的道德价值意识和理智所接受,所以只有通过各种各样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象梦境就是个人在清醒时不能由意识表达的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但作梦不是行为,只是大脑这个身体机体的动作。潜意识行为在行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流露与不经心的笔误等行动;二是神经性症状,即过分强烈的潜意识形成的变异行为,它包括压抑、反应形式、投射、文饰作用、升华等等。 ◎ 3、娱乐消遣行为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自己觉得看电影、看电视、跳舞等目标都能满足这个动机,那么他对娱乐消遣目标的选择只有随意性,而没有必须性。娱乐消遣行为按照其不同的娱乐消遣性质,可分为寻求美感的欣赏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消遣行为两种。娱乐消遣心态表现为情趣、情调和爱好三个方面统一协调性,例如集邮就是人们对邮票知识内容的情趣,观赏邮票的情调以及对精美邮票的爱好相互统一一致地组成的。 娱乐消遣行为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玩”的过程,是一种对自身乃至外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进行研习与欣赏的过程。它包括各种非职业性的主动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绘画、唱歌以及看电影、看演唱会、看表演、对大自然的漫游等等。“玩”对动物生物的学习进化具有积极推动的意义,在动物进化生长过程中动物靠玩乐来锻练、学习与显示自己,动物在玩乐中不断地试验、发现并进而发掘、发展自己的潜能,辅助实现着动物的成长进化乃至最后的分化。就如猫科动物之所以会分化为猫、狮子、老虎、豹子等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也是各种猫科动物通过自然选择与玩乐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成长与局限性,并将这种经验遗传下来的结果。所以说:娱乐消遣行为又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本能的学习与试验行为。“玩”本身也是消耗精力体力的,但自远古以来大自然为了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所以各种动物的娱乐消遣行为就个体感觉上来说反倒具有松弛神经、娱乐休养精神体力的作用,这也就使娱乐消遣反倒又成为动机的来源所在。 “玩”由于是生物学习进化需要,所以求奇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特点。现代人类的的学习和体育锻练,是自古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人类从娱乐消遣行为中分化出来的特有的东西。自古以来动物通过玩乐——熟而生巧,这些玩乐就会转化为技能(即所谓大的运动)、甚至是身体机能(即所谓小的运动)的遗传转变。所以,娱乐消遣行为由远古传下,对动物可说是一种生物性的锻练和学习的过程,这种锻练和学习是自然的过程而具有反强迫性的特点。事实表明现代人类无论是对锻练、学习采取强制加以灌输,或者是对游戏沉溺者采取强制改变措施都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强制性不符合包括学习在内的“游戏”自主随意规则,除非是给予非强制性的诱导或教育。 ◎ 4、运动动作的无意识学习和锻练从进化过程来说也可归之于娱乐消遣行为,这些娱乐消遣行为从进化过程中本来是一个有意识但目标并不明确的行为。但是,当其转化为吃饭、穿衣、骑自行车、电脑打字等等生存生活技能以后其往往就会成为一种自然反应,这时这些行为不必要用意识去专门控制,但它明确的生活、生存乃至工作的目标动机却又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所谓“运动”的过程也可说是一种无意识但目标动机明确的行动,同时这些形成的“运动动作“也是人类性格形成的基础,这正如那句俗话所说:“一种思想导致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导致一种习惯,而一种习惯则导致一种性格”。意志行为、潜意识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互相间具有制约牵制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意志行为则往往是一个克服潜意识和娱乐消遣意识的过程。例如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明确的工作意识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压抑着受领导批评后想找出气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于去看球赛的娱乐消遣心理。士气性行为的任务就在于:除了要抑制非士气性的意志行为产生外,还要着力于对潜意识心理和娱乐消遣心理的克服。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具有六个特点:即行为具有目的性、能动性、预见性、程序性、多样性和可度性。目的性就是指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可以加以组织的活动,是自觉的意志行动。能动性是指人的行为动机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经过大脑思维所作出的一种能动反映,并且人的行为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一个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所谓预见性是指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等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人的行为具有共同的规律。所谓行为的多样性是指人的行为有性质不同、时间长短不同、有难易程度不同等的区别。所谓可度性是指人的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可进行计划、控制、组织和测度。 4 法律术语◎ 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受主体意志支配、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活动。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行为可分为合法行为和与不合法行为。 ◎ 合法行为:凡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 ◎ 不合法行为:不合法行为是指不符合法律要求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等。 ◎ 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外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够引起这种后果的行为,如因创作作品而发生的著作权关系。 5 生物学名词◎ 介绍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指动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完成摄食排遗、体温调节、生存繁殖以及满足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有三个要素:姿势、动作和环境(蒋志刚等,2001)。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如奔跑、攻击),还包括静止的姿势(如野兽守卫在自己的领域边界时的姿态)、体色的改变(如变色龙隐蔽于树叶间时)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如某些蝴蝶遇敌时露出翅上“眼斑”)、发声(如鸟类鸣叫),以及气味的释放(如多种昆虫释放外激素以吸引异性)等。有少数植物可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如捕蝇草捕食昆虫,但行为主要见于动物;行为是动物应付环境变化的一个主要手段。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与日常用语不同,生物学上的行为一词不含有道德意味。虽然大多数行为都包含有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运动,但个别动作并不构成完整的行为,内脏运动从外界观察不到,不被视为行为;甚至某些外界可以见到但属自律性的运动,如呼吸,也不是行为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行为生物学上讨论的一个行为事件必然是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或者说具适应意义的一段活动,如整个生殖行为。自然,这还可再细分为求偶、交配、育幼等次一级的行为事件,分解到最后便只有个别动作了,虽然其中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必须把这些动作放回到整个行为事件中去考察它的意义。 ◎ 研究历史在动物研究的历史中,形态和行为最先受到注意。人类几千年来驯养家畜采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经典式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的方法。但人们对动物行为的解释却长期停留在臆测水平,出之于有神论或拟人论。直到19世纪,人们才第一次获得科学研究动物行为的理论武器和实验手段。1859年出现的进化学说把行为视为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手段,促使人们去探讨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并进一步根据比较研究推导行为的进化历史。20世纪的欧洲行为生物学家K.Z.洛伦茨和N.廷伯根等代表了这个传统。他们依据在自然环境中的观察,对昆虫和鸟类的“本能行为”作了大量研究。另一方面,自19世纪开始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进展,则使人们能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行为的生理机制和发育过程。不仅是生理学家,还有不少心理学家不满于过去的主观反省方法,转而以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主题,他们把研究对象由人类扩大到大鼠等高等动物。这些生理学家及心理学家着重研究了“学习行为”,И.П.巴甫洛夫和B.F.斯金纳的经典式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便是其中最杰出的成就。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两个传统交融在一起,而且在遗传学新进展的带动下,人们在进一步探索行为的遗传机制。 ◎ 分类行为的分类比较混乱。由遗传和发育的角度,过去习惯将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两大类,前者主要来自遗传,或生而有之或随发育成熟而出现。但现在认识到,大部分行为既有遗传基础,又有学习成分,即使过去认为是典型的学习行为,其有关的学习能力也是由遗传决定的。在行为生物学中更常使用的是按生物功能的分类,但这种分类存在大量的重叠,例如在取食行为和生殖行为中都包含着攻击、防御、占域、通讯等行为的成分。 按生物功能分类如下:捕食行为、防御行为、领地行为、集群行为、互助利他行为、等级优势行为、通讯行为、生物节律、迁徙和洄游、繁殖行为。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各界的重视。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目前的研究主要环绕着下面4个方面:行为的生理机制、行为的遗传和发育、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和行为的进化。 ◎ 生理机制行为的生理机制 一般的行为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无神经系统的海绵动物也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原生动物的行为最简单,一般认为只有趋性,它们能感受到环境中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已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之分,感受器官也高度发达。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泌,而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越来越复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是行为的生理学基础。动物的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例如进食行为的内刺激为饥饿感,外刺激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反射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又有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之分。条件反射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谓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过程实际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 环境动物生活的环境中有着种种物理、化学刺激;体内不断进行的生理、生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刺激,如饥饿时胃部收缩,而膀胱充盈则引起尿意。但并非任何刺激都携带着对机体有意义的信息,都为动物所感受到,动物只是有选择地感受体内外的刺激,例如吃饱的动物就对食物不感兴趣。这说明,动物的进食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内刺激(饥饿感)和外刺激(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这种机体的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在过去又称驱力。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内分泌对某些行为有明显影响,如性激素与性行为就有密切关系。阉割的公鸡既不打鸣,也无生殖行为,但给阉鸡注射雄激素后又表现这些行为。内分泌系统活动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也受环境影响。如许多北温带动物在每年春季发情,这是因外界日照加长,通过神经系统刺激了内分泌腺活动,分泌性激素,并引起一系列生殖行为。还有许多行为是在内分泌的基础上再经环境刺激而引起的。如鸽的垂体分泌催乳素后,其嗉囊中腺体制造“鸽乳”,但仅在嗉囊充满、胸部受幼鸽挤压时才吐出鸽乳。 行为开始后总有终止,使之终止的因素有多种。许多行为因负反馈而自行终止,如胃部充满后动物便停止进食。此外,新出现的强烈的外部刺激会停止正在进行的行为,如猛兽的出现使正在食草的羚羊停止进食,并开始另一种行为——逃遁。 ◎ 遗传和发育许多行为有其遗传基础,这一点是经科学实验屡次证实的。一种实验是在同一环境下比较不同遗传品系的行为差异。现在常使用自交系的实验动物,例如使同窝的小鼠互相交配,如此繁衍20代以后,则各个体之间的遗传性状已很少差异。然后再比较不同自交系的动物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如进攻性、筑巢行为、学习能力等等。为了进一步排除实验环境的差异,甚至将实验小鼠在生后便交换由另一方亲鼠哺育。但这一切实验均发现,双方行为确有差异。 另一种实验可称选择实验。例如令大鼠作迷宫实验,然后选取高能者与高能者交配,低能者与低能者交配。经若干代后便可选育出两个有明显行为差异的品系。这也证明行为存在遗传基?? 在一些人类染色体畸变(克莱因费尔特氏综合征)的患者中常可观察到行为异常,但我们却无法据此将其行为特征归之于哪些基因。但在动物实验中,例如使“清洁型”和“不清洁型”蜜蜂杂交,发现其子代中出现4种行为类型的个体。“清洁型”蜜蜂的幼虫死于蜂房时,其工蜂打开蜂房并将死虫移走,“不清洁型”则任死虫在蜂房内腐烂。但杂交子代中除有类似亲代“清洁型”和“不清洁型”的个体外,还有一部分只打开蜂房但不移走死虫,而另一部分自己不打开蜂房但却可从被其他蜂打开的蜂房中移走死虫。4个类型的个体数相近,这说明行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在这里至少应有两个基因:1个编码打开蜂房的行为,1个编码移走死虫的行为。 ◎ 本能行为本能行为并非都是与生俱来的。许多本能行为须经历一段发育才能表现出来,这称为行为的成熟过程。最明显的例子是性行为,要待性器官充分成熟之后才能出现。 本能行为比较定型,在同一种的个体间基本一致,即或是单独隔离饲养(排除向同种个体学习的可能性)也依然出现并保持一致。有的本能行为可以很复杂,如蜘蛛织网,但总的说来它没有习得行为那样的复杂多样。 环境是多变的,仅靠定型的本能行为无法应付种种“意外”,因而在绝大多数动物中都可以见到程度不等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动物能更有效地适应它所处的具体环境,而且通过学习,亲代的经验可以传递给下一代。在低等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并主要通过遗传而传给下代。但在高等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还可以通过行为学习来传给下代,这常称为文化传递以区别于前一种遗传传递。正是依赖这种文化传递,才出现了种种有“智慧”的动物,才出现了人类及现代文明。 习得行为是动物生后从经验中学习来的。很多学者把“习惯化”视为最简单的一种学习。例如周围的草叶声响可能引起动物警觉,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有天敌入侵。但对于持续不变的草叶声响,动物一般是不作出应答的。这种“学会不作出应答”的过程称为习惯化。这个过程极为重要,因为一个动物的全身感官时刻在经受着种种刺激,但只需要对极小一部分“信息”作出应答,而把其他“噪音”过滤掉。习惯化过程类似感觉适应现象(人们穿衣后即不再时刻感觉到衣服的触压感),但两者并非同一过程,因为习惯化时感觉仍存在,只是不作出应答而已。目前在包括原生动物的一切动物分类阶元中均已发现这个过程。而在无脊椎动物海兔中业已阐明习惯化过程的分子机理(E.R.坎德勒,1982)。 学习的主要生理机制是条件反射。И.П.巴甫洛夫的经典式条件反射实验主要是在狗身上做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它可引起狗的流涎(非条件应答),这是一种本能活动。但如先给铃声,随即给以食物,经多次重复,单独铃声也可引起流涎,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化,而铃声称为条件刺激。对这个实验曾有两种解释。过去常认为,狗通过条件化“学会对条件刺激(如铃声)作出应答”。但近年有学者认为,狗通过条件化“学到的是对非条件刺激(食物)的期待”。 斯金纳的操作式条件反射见于所谓“尝试与错误”学习方式中。这种学习方式无论在动物还是人类都很常见;“试着来,不灵再换过方式试”。例如一只饥饿白鼠试按面前的几种按钮,一旦通过某个按钮取得成功,它便会再按该钮以取得再次成功。在这里,白鼠靠特定操作(按某个钮)取得食物,食物作为强化因子促使动物重复这一操作。 事实上,在许多学习事例中,两种反射都起作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决定了动物采取何种行为,而经典式条件反射则决定了动物采取这种行为时的动机强度。 顿悟学习常被视为最高级的学习方式,动物似乎是通过某种“推理过程”从零散的经验中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黑猩猩在短期内摸索学会利用工具取物。有的学者把各种模仿学习也归于这个范畴。目前对顿悟学习的机理还不很清楚。 还有一种特殊学习方式称为铭上述敏感时期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各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也是由遗传决定的,因而有的学者提出“凭借本能来学习”的观点。最初,研究条件反射的学者曾以为,利用动物可以感受到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而通过动物可以完成的任何操作也都可以建立操作式条件反射。但近年发现并非如此。例如大鼠可以在致呕的食物与嗅觉刺激间建立条件反射,但不能在食物与视觉或听觉刺激间建立。而鸽可以在危险物与声响间建立条件反射,但危险物与颜色间则建立不成;可以在食物与颜色间建立条件反射,但食物与声响间却建立不起来。对于操作式条件反射也是如此。大鼠很容易学会按钮取食,鸽则善于学会啄实验仪器的一点来求食。这些情况如果联系到动物的自然处境便很好理解。主要是夜行的大鼠自然依赖嗅觉觅食,而飞翔觅食的鸽更容易辨视种子的颜色。同样地,双足攀枝的鸽子遇到未见过的种子,自然是用喙而不是用爪来探索。 ◎ 生物功能和进化行为生物学派最先强调研究行为的适应意义。K.Z.洛伦兹和N.廷伯根根据在自然环境下的观察和实验,探讨了多种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廷伯根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系统地研究了海鸥的行为,比较了相近物种间的不同行为模式,试图重建行为的进化路线。 行为和其他一切性状一样,也是适者得以保留下来。但研究行为进化较研究形态进化困难得多,因为对于古化石我们难以推测其行为。而且行为中包含大量习得成分,这个文化传递部分更难追索。 纵观一切动物,可以发现有的动物本能行为较突出,例如许多昆虫。它们的寿限短,不存在多少学习时间。但它们生下来便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独立生存,赖以存活的基本行为模式借遗传方式传给后代。而另一个极端则有哺乳类这样善于学习的动物。它们的寿限长,有较长期的育幼阶段,子代跟随亲代学习种种生存技能,文化传递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由亲代遗传下来的是很高的学习能力。自然,大多数动物是介乎两者之间。这可以说是两种进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r和K两种生态策略。 在行为进化方面,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多。仪式化是一个研究得较为清楚的进化过程。许多行为本具有其他生物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形式发生改变并转而具有通讯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动作可能有所缩减,但变得更为定型和夸张,成为一种“仪式”,故这过程称仪式化过程。例如鸟类素有梳理羽毛的动作,这有利于其飞行或游水。雁形目的许多鸟类的雄体,在求偶表演时将喙尖伸向翅膀,这可能便是来自梳理动作。而且这在不同物种中演化出不同的变式;翅鼻麻鸭用力叩击羽干部分;绿头鸭将翅举起,露出下方一处颜色鲜艳的斑,并用喙梳理该处的羽毛;巡凫用喙尖在翅膀的蓝色前沿轻轻梳理;鸳鸯则用喙指向翅上一条大而鲜艳的羽毛——镜羽。 6 哲学名词[英] action 一个主体作了什么,这和“在一个主体身上发生了什么”是相对的(或者说是在一个主体的头脑内发生了什么)。描述不为自己发生的事物可以允许我们讨论合理性和目的,如果我们把合理性和目的看作是行为的一部分。但是理解这种区别将产生一个与精神因果关系有关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意志和自由的理解。 7 网站制作术语行为:行为是一种运行在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代码,是事件与动作的彼此结合。 行为标准包括ECMAScript、DOM、BOM等语言。 (1)DOM DOM是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的缩写。根据W3C DOM规范,DOM是一种与浏览器,平台,语言的接口,使得你可以访问页面其他的标准组件。简单理解,DOM解决了Netscaped的javascript和Microsoft的Jscript之间的冲突,给予web设计师和开发者一个标准的方法,让他们来访问他们站点中的数据、脚本和表现层对像。 (2) ECMAscript 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javascript)。目前推荐遵循的是ECMAscript 262。 (3)BOM BOM是浏览器对象模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