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邢芝青 |
释义 | 个人简介邢芝青,女,中共党员,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院长。她带领医护人员,针对慢性精神病人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开展了工疗、娱疗、音疗等康复项目;她倡议各病区要配备一名康复员,每日带领病员做操、跑步,每月教会病员一首歌,每年举办病员运动会、歌咏会、游艺会及文艺汇演等娱乐活动;她提出了“走向社会、介绍自我、推销服务”的口号,全院上下掀起了为病人办实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热潮。她还组织医护人员,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了十几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医院管理》和有关康复医学杂志上。邢芝青先后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青龙山精神病院也多次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人物特写1970年,邢芝青从南京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到青龙山煤矿当了一名医生。当时的青龙山地无三尺平、缺水少电,6位女青年挤在一间工棚里,生活环境相当艰苦,同她一起分来的几位女大学生,都变着法儿先后离开了这里。然而,邢芝青没有动摇。百米井下,有她医病治伤的深深足迹;荆棘丛生的山野,有她采摘中草药洒下的滴滴汗水。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矿工们的敬佩和信赖。1980年,煤矿停办,这里改组为南京市精神病收容所,不久又组建为精神病院,并很快收容了六七百号各类精神病人。成天与精神病人打交道,工作的对象变了,危险性也大了。调整之时,不少有路子的人都抓准机遇回了城。邢芝青的几位大学老同学也主动为她在市里联系了一家条件挺不错的医院,并发来调函要她到医院担任科室领导。邢芝青再一次沉默了,再一次让亲人们失望了,她选择了青龙山。从那时起,她先后担任了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最后挑起了院长这副重担。 邢芝青带领几十名工人攀上百米高的荒山,挖掘出煤矿遗留的30多吨旧管道,用来改造院内的用水管道;盛夏酷暑,她身体力行和大家一起上山搬运石块修建假山;医疗综合大楼开工前,她带头与大家用锹、用镐硬是将一座座小山坡夷为平地;她先后带领大伙义务挖土3000多立方米,铺设水泥路面200多平方米,植树300多棵;她组织大家铺马路、砌围墙、修花坛、建亭阁,像春燕衔泥筑巢那样,呕心沥血,为精神病人营造安宁康复治疗的一方乐土。经过艰苦创业,如今的青龙山精神病院病房整洁、设备齐全、花草相间、树林葱笼,有回廊亭阁,有喷泉假山,有小桥流水,环境幽雅,宛如一座美丽的公园。邢芝青四处奔波,多方联系,请来南京医科大学的教授为院里刚招进不久的97名青年职工补习文化,让他们打好文化基础,准备参加来年的成人高考。那段时间,她白天忙于病房管理、医疗业务,晚上组织培训学员,亲自进行辅导。后来,97名受训青年,有30名分别考取了南京医学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46人考上了解放军第86医院护校。经过实践和锻炼,现在这批青年已成为青龙山精神病院医疗护理的骨干力量。 邢芝青注重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新的问题,探索新方法。她带领医护人员,针对慢性精神病人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开展了工疗、娱疗、音疗等康复项目;她倡议各病区要配备一名康复员,每日带领病员做操、跑步,每月教会病员一首歌,每年举办病员运动会、歌咏会、游艺会及文艺汇演等娱乐活动;她提出了“走向社会、介绍自我、推销服务”的口号,全院上下掀起了为病人办实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热潮。院里的医护工作者走向工厂、农村、街道访问病人,设立家庭病床、出入院病人专门接送等服务,既扩大了服务项目,又受到了住院病人单位和家庭的普遍赞扬。她还组织医护人员,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了十几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医院管理》和有关康复医学杂志上。 邢芝青对精神病人倾注了无限的情和爱。无论是当医生、科长还是院长,她都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真情,温暖着无数个错位的心灵。五病区有位病人叫陶智生,身高190米,由于体型特异,每次医院发放的衣服都吊在身上。邢芝青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亲自找来裁缝,为这个病人量体裁衣,重新定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