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邢世嘉
释义

邢世嘉,当代作家,西方艺术史学者。陕西紫阳人。著有《欧洲人文散记》、《欧洲客厅》、《圣诞快乐》、《咖啡时间》多部文化专著。多篇作品收入《大学语文》、《基础写作》等大学教材。有小说、散文入编权威年选。

简介

邢世嘉(1964——)西方艺术史学者,当代作家,当代著名散文家,21世纪初期文化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2007年被网友推荐入选《星光闪耀2007》名录,2008年被网友推荐入选《文化名星》名录,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中国当代散文奖”,姓名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个人履历

曾任地方党委书记、都市报纸副总编辑、杂志主编、大学教师。兼职过上市公司宣传顾问、管理顾问等。多次自费去欧洲诸国游学,以独立学者身份在《环球时报》、《世界新闻报》、《世界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大量海外游记和文化随笔,先后在《凤凰周刊》、《羊城晚报》、《都市时报》、《中外文化交流》、《中华读书报》连载“欧洲非常之旅”、“欧洲风俗之旅”、“欧洲教堂之旅”、“欧洲圣诞之旅”、“达-芬奇密码之旅”系列专题。

发表作品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原创版)》《散文》《美文》《散文海外版》《延河》等报刊发表文化散文200多万字。被《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文摘》《参考消息》《读者文摘》《联合早报》《南洋日报》《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中外媒体转载400多篇次。曾被新华社《品读》杂志、上海《城市导报》、北京《青年参考》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者。数次获《光明日报》好稿奖。数篇作品用于高考语文模拟考卷。

早期作品概述

早期有诗歌、短小说见诸各类报刊并受到关注。散文诗《走不出你的眼睛》(1991年刊于《陕西日报》)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成配乐散文播出;诗歌《山里人》(1991年刊于《西安晚报》)获《当代青年》杂志主办的“海内外华文青年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短小说《一只猫与一只狗的对话》(2000年刊于《欧洲侨报》),先后被《海外文摘》(2001年3期)、《小小说选刊》(2001年8期)、《周末文汇》(2001年7期)相继转载,并入选《200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出版作品

《罗马假日》

西安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是作者深度游历欧洲、美国、古巴、越南的主题性游记专著,本书承袭作者一惯的浪漫风格,在从容优雅的叙说中,蕴藉着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

《咖啡时间》

西安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读者》杂志刊发了推荐语,《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珠江晚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阅读与写作》《文汇读书报》先后刊发了由紫阳籍文学评论家叶松铖和福建仰恩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岳撰写的评论。此书所收录作者的55篇的发表在《读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的文化随笔,大多是以人们所熟知的欧洲名城、名胜、名人、名著、名画、名店以及著名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领读者从历史的边角进入欧洲文化的隐秘空间,从而领略一幅幅陌生而新奇的欧洲文化景观。《陕西日报》刊文评价说,“这是我省首部欧洲文化主题集”。此书面世后,受到国内外书商的广泛关注,包括北京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在内的国内重要书店都陈列在显著位置作重点图书展销,当当网、卓越网、中国图书网等国内主流网络营销商多次补货。同时,美国惠友书店、美国红螺中文书店、马来西亚衡河书局、台湾瑞诚书局等海外书商将此书远销到海外。

《圣诞快乐》

美国强生出版公司2003年3月出版。此书以唯物主义的多维视角解读了圣诞节各个文化元素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对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乃至人性的影响。

《欧洲人文散记》

美国强生出版公司2001年10月出版。此书收录作者1998年至2001年间为香港《凤凰周刊》、《时代风采》《知识窗》《海外星云》《羊城晚报》《都市时报》《环球时报》《珠海特区报》等报刊所撰写的105篇专栏文章。此文集从欧洲人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的细枝末节中,窥视欧洲人的文化心理,同时,在对旅途见闻的生动描摹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坐标,深度观照中西文化差异。

代表作及成就

1、《在但丁故居》

首发于《中华读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欣赏》先后转载,2004年编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但丁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哲人与书:但丁<神曲>》,2006年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选编入《中国当代散文家代表作集》。

2、《毕加索与洗衣船》

首发于《光明日报》,2008年入编湖北大学《基础写作》教案。

3、《桥的感恩》

首发于《美文》大散文月刊,被《联合早报》《参考消息》《海外文摘》等10余家报刊转载,被《青年文摘》《中国社会导刊》等4种杂志选作卷首语,并先后入选湖南《初中生语文阅读训练100篇》(2002年中考双色阅读卷)、广东《中学生课外阅读精品》(2005年高中版)、辽宁《大学生我最喜爱的经典文章》(2009年)。2010年入编《名刊卷首语精粹》。

4、《远距离微笑》

首发于《旅途》杂志(卷首语),曾在西安日报“中华新好散文联展”中刊展,2010年入编《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5、《循着海明威的足迹》

首发于《读者》原创版,2010年收入该刊选编的5周年典葳文艺卷《面朝大海,春温花开》。 2011年获中国旅游文学奖,受到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和《散文选刊》杂志社的联合表彰。

代表作品选读

在但丁故居

邢世嘉

脚踏清亮的石板路,走进一条幽深的街巷。在一个拐角处,有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与周围的建筑相比,破旧得十分惹眼,未加粉饰的墙面由于岁月侵蚀显得凸凹不平,一石一砖清晰可辨。这就是一个中世纪骑士的居所吗?这就是名流千古的伟人的故居吗?要不是墙壁上镶着一尊落满尘埃的半身塑像和塑像下的标牌提醒,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但丁的故居。

或许是深藏于僻静小巷的缘故吧,来此参观的人十分稀少,门里门外都显出几分冷清与寂寥。室内陈设简陋而古旧,家具都是中世纪的样式,到处可以感觉到尘土落满纸张的味道。我们的诗人离家很久了。

在一楼醒目的地方挂着但丁的巨幅画像,画像上诗人双眉紧锁,目光深邃,似乎要洞穿世道人心。画像两边的墙壁上用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诗人平生的一些重要事迹,透过这些图文可以粗略了解诗人的成长轨迹和终其一生的人生追求。

但丁于1265年5月出生在一个走向没落的贵族家庭,其祖父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立了战功被封为骑士。其父早亡,家境没落。好在他母亲重视对他的教育,在他 10岁的时候,把他送到著名学者拉丁尼那里学习拉丁文,攻读古典文学,其后,又将他送进伯尼、波洛奈和巴黎深造。母亲的执着培育,加上他自身的聪慧好学,使他在30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一名对文学、美学、哲学、历史、音乐、政治、神学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战士。

在故居的展室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是1302年3月佛罗伦萨法庭的一张对但丁的判决书。1300年,但丁以医药行业代表的身份参加佛罗伦萨市最高行政会议,当选为代表资产阶级政党(白党)的六大行政长官之一。但丁为维护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独立,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教皇干涉内政,反对贵族阶级把持政权。然而,根深蒂固的代表封建教皇势力的黑党在两年后再次得势,他们迫使法庭以贪污和反教皇的罪名对但丁判处终身流放,不得回国,否则处以火刑。如今这份判决书成了历史的铁证。

但丁在流放期间,醒悟后佛罗伦萨当局曾一再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免死回乡。但丁当然想早日回到家乡,但他又哪会背判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向教皇忏悔?他断然拒绝了当局的开出的条件,继续过他的流放生活,直至客死他乡。至于但丁死在哪里又葬在哪里,当时没有人去管他。在那个黑暗的中世纪,有谁会去关心一个流放者的死活呢?当然,即使有人过问,也是无从问起的,因为但丁在被流放的20年中曾去过包括巴黎、威尼斯、卢森堡在内的很多地方,很少有人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站是在哪里度过的。意大利统一之后,但丁的历史地位得到确认,这时佛罗伦萨通过多方查证才获知,但丁在流亡期间大多数时间是寄居于意大利东北部的拉维纳,并在那里完成了《神曲》的写作。1321年,但丁在威尼斯不幸身染虐疾,返回拉维纳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遗体被拉维纳人安葬在了市中心圣弗兰切斯科教堂广场上。

佛罗伦萨人经多年交涉,强烈地要求把但丁的遗体请回故乡,可拉维纳坚决不干。后来两个城市彼此妥协,达成一份近似“托管”的协议:在但丁墓前设一盏长明灯,由佛罗伦萨永久地提供灯油,拉维纳市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在故居的展室里,另一个吸引人们视线的,是由羊皮纸装订成的《新生》、《宴会》、《王政论》、《神曲》等诗作手稿。这些泛黄的册子都密封在玻璃柜中,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卷边。讲解员指着最中间的一组玻璃柜台说,那里面展示的就是著名的《喜剧》。《喜剧》?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原来《神曲》原名就叫《喜剧》,后人为了表达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杰作冠上了“神圣”二字,所以,在欧洲,这部巨著叫做《神圣喜剧》。《神曲》只是汉文的通译,而《喜剧》也只存于但丁的原稿中,在各种印刷版本上,《喜剧》这个书名是不存在的。但丁将此书命名为《喜剧》绝不仅仅是指他与梦中情人在天堂的相遇,更隐喻着对现实人生的讽刺。想想那个黑暗的中世纪,想想他当时的境遇,“喜剧”不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反讽吗。

伫立在展柜前,目睹这些手稿,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真想揭开玻璃柜,捧起《神曲》放声朗诵一段,或者,只是亲手去摸一摸、闻一闻她的气味也好。当然,这只是一时冲动,不管我对这部旷世名著是怎样的膜拜,这些已成为珍贵文物的手稿也是容不得随意地去触摸的。再说,即使让我捧读,这些拉丁文字于我而言,也如同天书,是认不得的。

在同一展室的墙壁上展出了一幅名为《但丁及其〈神曲〉》的绘画, 它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多梅尼科·迪·米凯利诺。画面居中是身着红色长袍的但丁,他左手将展开的《神曲》举于胸前,右手向右摊开,似乎是向人们讲解《神曲》晦涩的寓意。但丁的右侧是佛罗伦萨的城区一角,表明但丁所生活的环境。左侧和身后则是他在《神曲》中所描述的情景,这些情景是借用他的梦境来展现的:1300年4月8日黄昏,但丁迷途于一片黑暗的森林,等他从森林走出来时已是黎明。他来到一个小山脚下,发现山顶上已披满阳光。他想翻过小山,却遇到一只豹子、一只狮子、一只母狼从不同方向向他逼近,在他进退不能的时候,恰巧遇到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维吉尔,他是受但丁的初恋情人贝丽特丝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脱险的。但丁在维吉尔的引领下,游历了罪人居住的九层地狱和犯有过失但却有悔改之心的人居住的九层净界。在经历地狱和净界之后,维吉尔突然隐退了,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他的恋人贝丽特丝,她是来迎接但丁游历天堂的。在贝丽特丝的引导下,他游历了幸福天堂的九重“星世界”之后便来到了上帝面前,从而得到了拯救。

这位叫多梅尼科的画家真是了不起,居然将一部包括地狱、净界、天堂三大卷、一百章、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的连环韵体诗,通过他的画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感谢多梅尼科·迪·米凯利诺,是他的画作让我更直观、更清晰地看到了但丁和他所处的时代,是他帮助我加深了对但丁及其《神曲》的理解。

《神曲》的确是一本表达怪异、寓意深刻的宏篇巨著,能读完它的人不多,能读懂它的人更少。据说,与但丁同时代的费罗伦萨人因为读不懂《神曲》,市府官员曾责令薄伽丘定期为文化人开专题讲座。

曾经,我也为读不懂《神曲》而感到羞愧。而今,当我置身但丁的故居,品读多梅尼科的画作时,仿佛自己也在画家的指引下,进入了“地狱”,经过了“净界”,登上了“天堂”,亲眼看到了但丁是如何把骄、妒、怒、惰、贪等人性之“恶”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又是怎样对欺诈者、阿谀者、贪污者、离间者、卖国者、暗杀者进行惩罚的,而对于真者、善者、美者又给予了怎样的颂扬和褒奖。从《神曲》的幻境中走出来,再回望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贪赃枉法的种种现象,我吃惊地发现,但丁和他的《神曲》离我们并不遥远。

告别诗人的故居,手捧刚刚买下的《但丁及其〈神曲〉》的油画印刷品,走在留下诗人无数足印的石板路上,我隐约听到但丁铿锵的脚步声在小巷的上空回响。

(选自《读者欣赏》杂志)

邢世嘉代表作品赏析

桥 的 感 恩

邢世嘉

现在,我面对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叹息桥。

桥是封闭的。一头连着总督府的审判厅,一头连着幽暗的监狱,桥下是深得不见底的运河。监狱没有通向自由世界的出口,唯有经过这座桥才可走出监狱。囚犯在总督府法院大厅审讯定罪后也是通过这座桥走进监狱的。虽然这座桥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却构成了从自由走向监狱或从监狱走向自由的通道。这就是它的功用所在。当然,这只是在一个世纪前的功用。现在,它仅仅只是一座供人观赏的古迹了。

叹息桥虽然只有几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横跨着另一座更具支撑力的桥,那就是“叹息”。每当囚犯经过这座桥时,他们从桥两侧那不大的格窗望出去,看到的是自由世界的无限风光以及正在享受这美好风光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深深的叹息。而正是这一声叹息把他们从绝望中唤醒:原来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们反省、悔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们或许因此走出监狱获得新生。谁能说这叹息不是囚犯获得新生的桥呢?我想,那些从监狱里走出的囚犯,他们一定会感恩这座桥,这座使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桥。

透过叹息桥,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贯通相连的无形的桥,而这些无形的桥又是怎样的功德无量!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的朋友带我去一所大学拜访一位生物工程方面的教授。这所大学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我们都没有去过,在一个镇子下车之后,便根据事先所知的大致方向徒步而行。走得腰酸腿胀时,终于发现了这学府的所在,按视线丈量的直线距离,最多十分钟就能抵达。然而,就在我们发现目的地的同时,也发现了眼前的一条不算很宽但却深得不见底的河流 。它就那样无所顾忌地横在我们与这所大学之间。我们无法逾越它,只好沮丧地往回走,准备重新选择路线,绕过这条霸道的河。转身没走多远,路边的一位老农告诉我们,前边有座桥可以过河。顺着老农手指的方向望出去,果然就在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小木桥,只是当时被树丛挡住视线没有发现。如释重负地过了桥,大学的建筑群就很清晰地映入眼帘。这时,我却突然想到要返回去给那老农鞠一躬,再给10元小费。朋友说,必要吗。我说我真的很感激,过桥的时候我感激桥,过了桥我突然很感激那位使我们找到桥的老农。如果没有老农的指点,我们就发现不了桥,发现不了桥我们就得折回去重新寻找路径,这至少要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绕好几公里的冤枉路。这么远的路程就是在城里打的也得花十几块钱呢。这样说着,我真的跑回去塞给那老农10元钱,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做完这一切,我再一次地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我这样向朋友解释:那老农就是一座桥,这座桥起到了让我们走上捷径的作用。说完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我的朋友不正是一座桥吗,他是架通我与那位教授的桥呀。

桥在我们的生命中无所不在。在我们懵懂的时候,一本书,一篇短文,一句格言,使我们能抵达明智;在我们颓废的时候,远方的一个淡淡地问候,抑或眼前一个陌生美眉的微笑,能点燃我们希望的篝火;在我们精神生命处于低谷时,一朵野花,一株小草,一弘清泉,一线阳光,他们不经意地出现都使我们感到温馨,感到滋润,感到生命之美好。于是,又精神抖擞,昂扬上路。

对于人生,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桥;什么都可以漠视,唯独不可漠视桥。我们的生命需要这些各种各样的桥来支撑、来延伸、来丰富。

心中的彩虹

--品读邢世嘉《桥的感恩》

叶松铖

邢世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散文家。《桥的感恩》是他众多的美文中不同凡响的一篇,多次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选本,被《青年文摘》等多家杂志用于刊首,问世多年仍受到持续的关注和选用,这在散文高产时代并不多见。这篇散文虽然只有千余字的篇幅,但它却为读者搭起了一个理性的梯子,引导读者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登,每登上一步,读者所见就愈发开阔。《桥的感恩》中,作者设置了三步梯子,第一级,先介绍“叹息桥”:

“现在,我面对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叹息桥。

桥是封闭的。左边连着封闭的监狱,下面是深得不见底的运河。监狱没有通向自由世界的门窗通道,惟有经过这座桥才可走出监狱。囚犯通过在总督府法院大厅审讯定罪后走向监狱时也要通过这座桥。虽然这座桥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毕竟构成了从自由走向监狱或从监狱走向自由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不得不令人叹息的通道。当然,这只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威尼斯还是一个独立王国时的功用。现在它仅仅是一座任人观赏的古迹。 ”这段开场白干净得无可挑剔,为了和第二步梯子保持气韵上的贯通,作者抛出了一个精巧的链环:“虽然这座桥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毕竟构成了从自由走向监狱或从监狱走向自由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不得不令人叹息的通道。”这个链环不是刻意抛出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延伸。

第二级,接上了第一级抛过来的链环,作者紧扣“叹息”,由“叹息”展开联想:“叹息桥虽然只有几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横跨着另一座更具支撑力的桥,那就是‘叹息’。是叹息让囚犯反思,让囚犯珍惜生命,走出监狱的囚犯就是在那抑或无声的叹息中顿悟:原来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们反省、悔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们因此走出监狱获得新生。”在这段中,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当我们跟着作者登上第二级梯子时,他又抛出了一个链环:“透过叹息桥,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贯通相连的无形的桥,而这些无形的桥又是怎样的功德无量!”这个链环非常重要,由于它的抛出,使下面这段看似无关的文字,在转折中实现了情感的巧妙续接,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第三级,作者还是写“桥”,但不再是“叹息桥”了。这座“桥”,既是现实中的桥,又是情感的桥。作者的情是被它引出来的,于是这座桥由有形变成无形了,它化成了作者心灵中的一道彩虹:“那老农就是一座桥,这座桥起到了让我们走上捷径的作用。说完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我的朋友不也是一座桥吗,他是架通我抵达那位教授的桥呀! ”

当作者引领我们登上最后一级梯子的时候,现实中的桥不见了,但桥的影子却自始至终存在着,它亘古不移,它成了架构每个人心灵的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我们可以没有桥,但不能没有信赖;我们可以没有桥,但不能没有相携相依的关照;我们可以没有桥,但不能没有爱心撞击的火花。如果桥还存在着,那是我们心中的彩虹没有消失,因为理解,我们都在召唤情感的过渡,那么,我们该不该“感恩”,如果“感恩”,就让我们用虔诚的姿态来俯视大地,这或许是对生命最崇高、最神圣的礼遇!(选自<阅读与欣赏>杂志2009年第七期“美文欣赏”栏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