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化县 |
释义 | 历史沿革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四年,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析置兴化县,并建太平军于此,寻改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元皇庆二年(1313年),迁兴化县于广业里湘溪,治所在今福建莆田市北新县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废,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入莆田,其余入为仙游县。 兴化县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替,遭受了改朝换代的兵变与祸乱,虽局部战争主要是在郡治莆田和仙游县城进行,但因该县未修城池,居民分散,不能进行有效抵抗,故付出的代价更惨重。境内不时有人造反、暴乱(如宋林居裔、元林守武等),使民不安宁,更何况还有外来入侵者(如“汀洲寇”、“永福盗”),而元末赛甫丁与阿迷里丁在泉州与兴化之间进行了十年之久的祸乱,不但莆仙两县死亡枕籍,兴化县也备受蹂躏。据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载:“参政安童在兴化县龙纪寿起兵”“胡兴祖、上官惟大又领兵穷追伯顺至兴化县,郡人遭其惨酷,无一方免者。”“二十二年……三月,柳伯顺由福清潜兵蹈兴化县,杀官吏,驱县民迫郡城”“六月,伯顺复驱兴化县民兵来攻(按:进攻郡城),兵一交即大败,僵尸又以千计”“莆田四百年文物郡,自陈从仁、林德隆作难,兵连不解,遂引异类(按:指元朝蒙古、色目在泉州官员赛甫丁、阿里迷丁及其部众)肆其惨毒,前后戕杀二万余人,焚荡三、四万家,虽已解仇罢兵,而陈同犹据仙游县,柳伯顺犹据兴化县”福建历代无战争,乃相对于中原血流成河、白骨蔽野而言,其实闽之先民所受的屠戮,亦十分残酷。 行政区划莆阳大地历史上除了莆田、仙游二县之外,还曾经设置过兴化县。三县鼎足而立的局面维持了四百七十一年(公元977~1448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建县后,兴化县“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虽或僻在万山之中,而人文之盛,于兹独最。”(引自明·周华《游洋志》卷八)。其时朝廷公卿之多、豪姓望族之巨、庶民生齿之繁、田地物产之饶,仅次于莆、仙两县。讵料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至明·正统十三年裁革(撤销)时,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图籍分别归并莆、仙两县,莆田县分得人口150户230人;仙游县分得150户231人(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十·户口)。 本来,行政区域的增减置撤,乃寻常之事。当时宋太宗因游洋林居裔造反,在该地设县以强化其统治,事属权宜。但它既已繁兴了三百年之久,却又衰落下去,以至不得不撤销,撤销时人口凋耗到几乎灭绝的地步,这实在令人惊讶。 古兴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的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仙游的钟山、游洋、象溪、石苍等八乡和永泰和福清部分。 人文环境自宋代至明代间,兴化县涌现了理学家陈师昭、政治家文学家、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史学家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 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宋代有状元1人,进士89人,武进士2人;诸科特奏名、释竭、推恩、荐辟、叙荫等71人。北宋巩溪迁军城驿前街府西巷宋会元鸿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分别在宋洋中厝和府城西雷山巷110-111号建有两处步云书院有“一会元两宰相三尚书四解元”,黄石金墩黄氏古谱载兴化县“宋隆兴癸未进士江都令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古有读书亭金墩庙书舍”贤士辈出有“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和军城黄中庸一门“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代联第十六进士”科第之盛冠阖莆郡之美称”。仅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始祖黄献就有黄禄迁永福现福清县一都龙屿大魁族状元黄定、枢相族迁平南大壤宰相黄祖舜;迁江苏吴县醋库巷黄遇十世孙状元尚书黄由;黄裕迁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入承唐朝御史中丞赠大司徒黄碣裔孙状元黄朴。 地方特产(一)三大名果 龙眼 兴化龙眼亦称“桂圆”。品种繁多,质量特优。从明代起,兴化桂圆列为名贵贡品。其中以“水南”桂圆果味纯甜无酸,果肉洁白如冰,系绝佳品种。“白核龙眼”,核仅米粒大小,又称“无核龙眼”;其肉色乳白,质地柔软,鲜嫩爽口,味甜如蜜,含糖量高达25%,是世界稀特良种。兴化桂圆除鲜食外,可焙制成桂圆干。取其果肉熬煮桂圆补膏和配制桂圆补酒。 荔枝 兴化荔枝素以量多、质优而名扬四海,从明代起进贡帝京,远销国外。其中“陈紫”荔枝肉质细脆多汁、味道香甜爽口,焦核率达95%,是全省著名的优良品种。“乌叶”荔枝果皮黑绿,果肉呈乳白色,质脆多汁,味道香甜,焙制而成的荔枝干品,鲜味犹存,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一带。 枇杷 品种多达50余种。“解放钟”枇杷,果实形如古钟,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单果重达172克,为世界之冠。“白梨”枇杷皮薄色白,肉质细嫩,入口融化如酥,味道清甜。“梅花露”果呈园形,肉丰核小味甜微酸,为鲜食上品,驰誉中外。 (二)工艺奇葩 龙眼木雕 为兴化特种工艺品,有几百年历史,雕工精巧,形象优美,造型栩栩如生。有风格别致的圆雕,有古色古香的浮雕,有玲珑剔透的透明雕,有巧夺天工的天然疤雕(也称树根雕)。境内莆田工艺厂的产品畅销海外,极受欢迎。 漆木碗 有无味、无毒、不脱漆等特点,是驰名中外的上乘食具。它高不盈三寸,薄不过三分,正看圆如一轮明月,侧视似半颗珍珠,盛沸水而不烫,装酸碱而不蚀,无金属之笨重,胜瓷器之坚牢。曾荣获福建省产品质量一等奖。它的造型雅致,色彩明丽,品种繁多,为莆田特产。 兴化县及《游洋志》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宋至明的数百年间,曾经划出福、莆、仙、永四县的部分疆土,建置一个兴化县,历时四百七十年。在中国五千年左右的文明史中,这四百多年只不过是一波浪,一泡沫。但它所铸就的历史文明,有必要让后来人了解和借鉴。 史称,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后周而有天下,建宋朝,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清源郡节度使(太宗朝已改为转运使)陈洪进纳土归宋,遭以林居裔为首的地方军的反对。时在莆田主政的黄禹锡向漕使杨克让乞兵,兵火始灭。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炅翻览舆图,认为“游洋洞(游洋镇的别名)地险民顽,欲以德化之”,便颁布诏书:‘立兴化县,建太平军(军为州、郡一级的行政建制),改兴化军以统之,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来属。”所谓“兴化”,即兴天子之德,来感化“顽民”。军治和县治都设在游洋镇。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军治迁往莆田城厢,而兴化县治仍在游洋镇行政。唐朝以前,福建省只有七个州郡的建置,设置了兴化军,福建才得“八闽”之誉。 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朝廷以“旧治地窄人稀”为由,把兴化县治迁至“人烟辐集”的广业里湘溪。后来人称游洋镇为“旧县”,改称湘溪为“新县”,而莆田的“新县”之名沿用至今。至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贡士(自唐以来,朝廷取士,由学馆出身的称生徒,由乡县选拔出身的称乡贡,由朝廷自诏选拔出身的称制举。经乡贡考试合格的称贡士,由州县直接送京参加会议)萧敏上本朝廷,请求裁撤兴化县。理由是“总总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则厄瘴厉之灾;非受饥寒之中,则遭盗贼之害;非速死亡之祸,则忧疾病之侵。若夫附邑,赤子遘凶尤甚,行者委尸於道路,居者聚骸於室内;富者棺柩暴露於风霜,贫者骨肉沉浮於川水;入其境则哀哭之声村村而在,登其堂则嗟吟之状人人皆然。於是豪大之族徙家而去千里之外,而所遗一二乡民,救死犹恐不赡,安能当公门之赋役而与国家同休戚哉?”野兽噬人,瘟疫虐人,连豪门大族都难以维持,何况穷人乎!国赋无法完缴,县治自然难以维持,朝廷因此下诏准撤。兴化县完成历史征程,原来由福、莆、仙、永划出的部分疆土,从此各归本治了。 兴化县裁撤以后,明代庄边赤石村的周华先生,不辞辛劳,搜集材料,终于撰著出《游洋志》(八卷),为四县历史重留一份不朽的文明财富。可惜,传世的只有手写本。到了民国年间,游洋人张国枢怕此志失传,便四处搜罗残缺的手抄本,整理出《兴化县志》,并延属当时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及乡贤张琴分别作《序》,付梓传世。为与江苏省的兴化县加以区别,就在《兴化县志》之前加上“福建”两字。1997年秋,蔡金耀先生以《福建兴化县志》校勘明朝弘治年间周瑛、黄仲昭编著的《兴化府志》。2007年,弘治《府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蔡金耀先生又以《兴化府志》反校《福建兴化县志》,发现张国枢的重刊本竟然出错四百多处。为还给历史的真面目,就集资重印发行《游洋志》。 同名兴化县十国吴武义二年(920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置兴化县,属江都府,南唐属泰州。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附入海陵县。十九年,复为县,仍属泰州。乾道二年(1166年),改属高邮军,寻又隶泰州,淳熙四年(1177年)复隶高邮军。元属高邮州。清乾隆年间,改隶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江苏省督察专员公署十区(盐城区)、三区(盐城区)、六区(盐城区),为三等县。1950年1月属泰州专署,1953年1月属扬州行政区,1983年3月属扬州市,1987年12月撤县改为兴化市(县级市),仍属扬州市,1996年7月属泰州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