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
释义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大兴安岭南麓乌兰浩特市。是200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兴安盟教育学院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的。2004年,为了整合兴安盟职业教育资源,盟委、行署决定,将兴安盟农牧学校、卫生学校、财经学校、交通技工学校和粮食干部管理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得到了加强。 主管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学校类型:师范 学院简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大兴安岭南麓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的地方,素有“内蒙古延安”之美称。学院是200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是兴安盟师范学校和兴安盟教育学院,其中兴安盟师范学校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六所示范性评估试点学校之一。2004年按照盟委、盟行署关于做大做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决定精神,将兴安盟农牧学校、卫生学校、财经学校、交通技工学校、粮食干部培训学校并入学院。学院占地面积 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97189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为56645086元,图书馆藏书232426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0807014元。现下设四个分院,十七个处室,十三个教学系,一个研究所。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552人,其中专任教师 41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39人,中级职称 163 人。 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目前开设护理、旅游管理、法律事务、汽运技术、装潢艺术设计、设施农业技术、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新闻采编与制作、电子商务、舞蹈表演、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蒙汉双语、汉语言文学等涵盖文、理、农、医四大学 。 管理模式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名师工程”,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现有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1名。 学院采取“半封闭式和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施“平安教育”工程,多年来保持零重大伤亡率,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广大学生的好评。 学院与国内外多家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项目。现已与蒙古国东方省联合互派留学生,与俄罗斯海参崴国立经济大学、青岛北方对外教育交流学院开展了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院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兴安盟行政公署联合共建院校,同时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学校有着实质性的联系和合作。 学院发挥院校整合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立足兴安盟,服务自治区,以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重点加强应用技能型专业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文、理、农、医等多学科的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思路。 历史沿革1951年,在乌兰浩特兴安中学成立师范班。 1952年,迁到科右前旗察尔森努图克,称“察尔森师范学校”。1952年10月10日定 为校庆日。李欣荣任校长。 1954年, 迁回乌兰浩特市,称乌兰浩特师范学校。哈木任校长,后兼党支部书记。 1958年,乌兰浩特市划归科右前旗,归呼伦贝尔盟管辖。 1965年,毕业生总数达2000多人。面向地区分配,是中国唯一一所民族师范学校。 1970年,因中国文化大革命动乱,学校解体撤销。部分教师和教学仪器设备划归科右前旗师范学校。 1970年9月,在科右前旗哈拉黑中学设师范部,名为科右前旗师范学校。 1975年8月,迁入乌兰浩特,1977年改名为乌兰浩特师范。 1980年,兴安盟恢复建制。1982年,被盟公署教育处正式接管,更名为兴安盟师范学校。 1981年5月,盟行署下达文件,决定建立兴安盟教育学院。1987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建立兴安盟教育学院。 2000年8月,自治区教育厅下达文件,将兴安盟师范学校和兴安盟教育学院合并,重新组建兴安盟教育学院。 2001年3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决定在已组建的兴安盟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同年6月18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11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确定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相当于副厅级”规格。 2004年6月,盟委、行署做出决定,将盟内五所中等专业学校即盟农牧学校、盟卫生学校、盟财政学校、盟交通技工学校和盟粮食干部学校并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标示校标校标及寓意:1、标志主题圆形体现了学院师生团结一心、和睦共处、克服困难、共创美好未来的理念。 2、标志中心图形寓意用智慧的目光展望未来。 3、标准色为“兴安蓝”。蓝色给人们以希望,蓝色也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 4、中心主图形以兴安盟的汉语拼音字头“X”字母为主要构成要素,形成一系列的构成语言,并表达出诸多寓意与象征意义。即眼睛、哈达象征纯洁崇高;也象征着太阳、月亮,天、地、人;还象征着一部书写不尽的长卷;有象征着曲折的科学道路;同时表达了广大师生道德境界与精神追求。 5、校名采用中文、蒙文、英文三种文字,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和国际化趋势。 6、蓝色标准色为:C:100 M:60 Y:0 K:4 校歌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校歌《美丽的兴安学院》。 校歌征集工作从2006年6月开始,经过一年时间的征集,共征集到校歌歌词6首。经过兴安盟歌舞团专业作曲家,国家一级四胡演奏家阿古拉谱曲,张彩华作词的《美丽的兴安学院》校歌日前已由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教师合唱录制完成。 党政部门党委办公室:秘书科 宣传统战科院长办公室:行政科 秘书科 保卫科 车 队 组织人事处(部):干部科 组织科 人事科 职业技能科 纪检监察审计室:纪检监察科 审计科 工 会:组宣部 青年工作部 团 委: 组织部 宣传部 学生工作处(部):学生管理科 公寓管理科 资助管理中心 教 务 处:教务管理科 学籍管理科 教学督导室 实验设备科 中 专 部:综合科 教学管理科 招生就业处:招生科 就业科 计划财务处:计划管理科 会计核算科 收费科 后勤管理处(中心):后勤管理科 饮服科 物业中心 保 卫 处:治安科 内保科 辅助部门职教研究所:教育学术研究部 学报编辑部图 书 馆:业务部 综合部 信息网络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院系设置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各分院系18个,分别为: 成人教育学院 农牧分院 财经分院 医学分院 工交分院 蒙古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系 数学系 理化生地系 外语系 政法系 教育系 计算机系 电教系 旅游管理系 音乐系 体育系 美术系 思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院和谐文明综合型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保证,也是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切实加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制定了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发展纲要。 指导思想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院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主要任务1、思想建设与理论研究 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又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并结合学院实际,继续实施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八荣八耻”口号。即“以院荣院强为荣 ,以院衰院弱为耻;以热爱学院为荣,以危害学院为耻;以创新奋进为荣,以不思进取为耻;以服务师生为荣,以背离师生为耻;以崇尚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以团结协作为荣 ,以互相拆台为耻;以诚信务实为荣,以虚假造谣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铺张浪费为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3、教风与师德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是形成良好教风的基础。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做良好教风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4、学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继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制订学生手册,规范管理,服务学生,加强大学生党建,做好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师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努力形成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5、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色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当中。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与影响。 6、广泛开展群体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禁毒、禁赌、禁烟、禁酒,开展文明院系、文明班级、文明楼院、文明家庭、 文明宿舍和安全文明小区评比活动。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图书馆、展览室、保卫处等服务窗口的文明建设。 保障措施精神文明建设对学院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坚持“两手 抓”,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兴数字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建立全校、各职部门和院系的信息系统框架是在大量的分析综合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按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由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从整体上构思和把握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框架,由功能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组成。其中功能模型是系统的功能结构框架,数据模型是系统的数据结构框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关联结构框架。建立高校信息网络/信息系统框架的目的,是使学校领导、信息化负责人(CIO)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面达成共识,制定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整合着眼于将已经存在的分立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集成化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访问环境。为了实现应用整合,需要实现用户对应用访问的统一权限管理。不仅保证了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也使得用户得到了个性化的应用服务。应用整合还要求向用户提供统一的登录入口和访问界面,用户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他有权限访问的信息系统。应用整合不仅体现在用户访问的统一性、集中性上,还需要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为应用提供数据整合的支持。 构建现代教育教学支撑平台从系统的角度看,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为基础,面向教师和管理部门,兼顾继续教育,符合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综合、开放的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是有效地利用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构建高效与科学的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保障。 建立一个全面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库、从整体角度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有效的整合和建设,重点包括课程结构调整后,结构合理、内容新颖的课程资源建设以及"认知教育"的教学方式下的课件资源建设,面向研究型大学多样的学生特征,多媒体教学形式,个性化学习内容选择,交互性学习过程提供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为全校师生以及教学活动提供全面的、方便的、个性化的资源服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