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星溪乡
释义

星溪乡位于政和县中部,地贯县境南北,臂连东西乡镇,除南部与建瓯市接壤外,其周边分别与本县石屯、铁山、外屯、杨源及熊山镇毗邻,处于政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之内,极具地缘优势。星溪乡成立于1984年9月,现辖11个行政村3个乡办场,总面积206.2万平方公里,人口1.6万。

乡镇简介

星溪乡土地总面积199平方公里,人口1.6万,下设11个行政村,3个乡办场。星溪乡有三个特点:一是城郊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乡政府所在地设在城关,各村场距离城关平均在10公里。最近是林屯村只有4公里,最远的长际村22公里。各村海拔在400-1100米之间,具有高山、半高山、平原区三种地理气候。二是典型农业乡。全乡有林地面积20.5万亩,其中毛竹6.4万亩,人均4亩,锥栗3.2万亩,人均2亩,毛竹、锥栗种植面积是全县最大的乡镇。耕地1.8万亩。人均耕地1.1亩,茶叶1.2万亩。三是省定老区贫困乡。全乡11个行政村有8个行政村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其中章口、东山、念山三个村被省政府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2004年三个村由省委分别下派两位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干部、一位省工程咨询中心二处副处长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长际、九蓬、宝岱、梅坡、暗桥五个村被定为市直单位挂钩帮扶村,由市工商局、经贸局、工商、农行、交通局挂钩帮扶。

行政区划

东峰村

原名东燕村。在清朝年间,为赖姓人家流落至此安家落户,后吴姓人家大批从广东迁入,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村落。新中国建立初期,人口有531人,住宅均为土木结构,约60余栋。从1965年开始对村镇建设进行规划。到1988年,全村有砖混结构公用建筑19栋,有2层以上砖混结构民房87栋,多建在赛(岐)浦(城)公路两侧。住305户1215人。现为东峰行政村驻地,行政村下辖范屯洋、高堀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688人,耕地面积1623亩,林地面积13055亩,粮食总产量1050.8吨,人均513.7公斤。经济总收入156.23万元,人均纯收入556.45元。

东山村

东山行政村驻地原在池坑村,1971年迁移到堀丘村。堀丘是个新兴村落,1958年禾垄村叶姓人家在此建第一栋住房,此后,浦赛公路开通,住房和人口逐渐增加,到1988年有住房17栋,住36户147人。东山行政村下辖池坑、堀丘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589人,耕地面积865亩,毛竹林3020亩,茶园300亩,粮食总产量379吨。经济总收入48.18万元,人均纯收入528元。

念山村

念山行政村驻地陈屯村。地处念山境内中心位置。陈屯村在民国时期仅有平房6栋,住8户33人。在六十年代后,先后有半山、仁楼、里厂等村民搬迁至此安家落户,到1988年有住房40栋,住58户302人。行政村下辖余屯、陈屯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946人,耕地面积1530亩,茶园面积260亩,毛竹林面积1900亩,粮食总产量529吨,人均492.3公斤。经济总收入62.27万元,人均纯收入434.14元。

富美村

民国时期称武溪村。富美行政村驻地林屯村。民国时期林屯村有住房29栋,住80户180人。新中国建立后,到1988年有住房244栋,住382户812人。行政村下辖林屯、洋尾等5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769人,耕地面积2302亩,山地面积19300亩,毛竹山面积1400亩,林地面积9500亩,粮食总产量1213吨。经济总收入130.72万元,人均纯收入510.68元。

梅坡村

以杨梅村的“梅”和坡前村的“坡”合取行政村名。行政村驻地富中村。富中村原称腹空村,处松政两县交界处,设有寨岭隘,明洪武年间曾设巡检司。民国时期有住房10栋,住18户115人。新中国建立后,改称富中村。到1988年有住房55栋,住87户436人。梅坡行政村下辖杨梅林、富中村等6个自然村,共有人口800人,耕地面积1447亩,林地26000亩,果树220亩,粮食总产量630吨,人均400公斤。经济总收入74.12万元,人均纯收入497.75元。

林屯村

林屯行政村现驻地下马石村,因原行政村驻地在林屯村,故仍称林屯行政村。相传此地有一石头,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故取名下马石。民国时期有住房6栋,住7户41人。1988年有住房66栋,住61户260人。村内有县办农科所、茶科所等企事业单位。林屯行政村下辖林屯、下马石等5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688人,耕地面积2023亩,山地面积24000亩,其中有林地20000亩,森林覆盖率83%,粮食总产量1384吨。经济总收入143.29万元,人均纯收入556.47元。

宝岱村

宝岱行政村驻地前宝岱村。因当地盛产竹、木,资源丰富,故取名为宝岱。前宝岱村在民国时期有住房10栋,住20余户80余人。到1988年有住房25栋,住32户167人。行政村下辖前宝岱,后宝岱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351人。耕地面积2210亩,山地面积3.1万亩,其中竹林1.4万亩,山林1.7万亩,粮食总产量676吨,并产毛竹、大豆、玉米、板栗和笋干。经济总收入128.06万元,人均纯收入490.45元。

地平村

地平行政村驻地地洋村。地洋村在民国时期有住房40栋,住51户260人。到1988年有住房61栋,住81户410人。地平行政村下辖地洋、岭尾等6个自然村,共有人口955人,耕地面积1863亩,林业用地11000亩,毛竹林10000亩,以板栗为主的水果树2500亩,粮食总产量633吨。经济总收入74.82万元,人均纯收入476.23元。

章口村

位于九蓬至长际公路的交叉路口,山谷河边,四周环山。在民国时期仅有住房3栋,住10户30多人。到1988年有住房13栋,住22户95人。现为章口行政村驻地。章口行政村下辖章口、岐山等9个自然村,共有人口919人,耕地面积1633亩,林业用地14864亩,毛竹林5000亩,板栗1200亩,粮食总产量490.6吨。经济总收入78.92万元,人均纯收入452.3元。

长际村

长际行政村驻地下宅村。下宅村在民国时期有住房12栋,住21户75人。到1988年有住房21栋,住42户194人。长际行政村下辖下宅、上山岗等10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186人,耕地面积1960亩,林地面积40966亩,山地面积44343亩,粮食总产量578吨,并产笋干、板栗等。经济总收入112.59万元,人均纯收入531.03元。

九蓬村

九蓬行政村驻地前九蓬村,因建村于九蓬山前,故取名前九蓬。前九蓬村在民国时期有住房10栋,住20户75人。到1988年有住房25栋,住51户259人。九蓬行政村下辖前九蓬、后九蓬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755人,耕地面积1340亩,林地面积15822亩,山地面积24372亩,粮食总产量362吨,并产竹笋、板栗等。经济总收入112.59万元,人均纯收入535.36元。

大绍坑村

现为星溪乡林场场部驻地。在民国时期,有住房8栋,住20户80人。到1988年有住房6栋,住9户53人。乡林场下辖大绍坑、小绍坑、后坝3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29人,耕地面积230亩,山地面积2452亩,以造林和林业生产为主,共造林7000亩,其中杉木幼林6000亩。经济总收入14.97万元,人均纯收入600元。

庙下村

现为星溪乡茶场场部驻地。1988年共有住房21栋,住31户136人,有茶园516亩,农田40亩,以茶叶生产为主。经济总收入12.71万元,人均纯收入421.32万元。

暗桥村

现为星溪乡良种场场部驻地。民国时期有住房3栋,住10户30人。原属梅坡行政村管辖,1984年划为乡良种场。到1988年,有住房21栋,住31户142人。良种场下辖龟山、暗桥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73人,耕地(水田)面积135亩,山地面积2800亩,柑桔85亩,粮食产量62吨。经济总收入7.95万元,人均纯收入345.09元。村内建有县木材综合加工厂、石油公司油库、星溪中学、乡敬老院等单位。

自然资源

星溪乡矿产及水力资溪丰富,有金、铁、铅锌、铜、大理石等矿藏。20世纪90年代以来,立足资源优势,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水电,矿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先后引进龙潭溪、七星溪大型水利综合开发工程;金峰、政龙、源鑫等矿业公司;顺华、茗香轩等食品、茶叶加工及页岩机砖等企业。竹木、清水笋、锥栗保鲜等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至2006年底,全乡有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鑫奎、金峰、顺华、政龙、茗香轩、龙潭溪水电、七星溪水电等7家企业被列入县规模以上企业。当年全乡工业总产值7215万元,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21%,规划总面积4000亩的东峰县级工业平台正在加紧实施中,第一期1500亩开发工程已经启动,一个新型工业城不久将在星溪的土地上出现。

经济发展

星溪乡具有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特征及相应形成的立体气候特点,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了条件。然建乡初期,经济发展形式单一,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加以传统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束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198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78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68万元,工业总产值213万元),人均纯收入仅550元。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及农业结构的相应调整,星溪乡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经济实力逐年提升。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799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6元。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170亿元,与2002年对比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738元,年均增长9%,星溪乡的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星溪乡是传统的农业乡镇,有丰富的农林资源,改革开放前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1990年以后,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立绿色、特色产业,确立了竹、栗、茶、烟、菜、瓜等六大产业的主导地位,创建八大优高特色产业带。2006年,全乡林地面积达20.34万亩(有林地15.68万亩),占全县11.8%,森林覆盖率64.2%;木材生产量13343立方米,居全县第二位。毛竹林面积7.22万亩,占全县竹林面积20.5%,居全县10个乡镇之首。锥栗面积近3万亩,占全县锥栗总面积五分之一,年产量1020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4.1%。全乡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并建立了3个千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年茶叶总产值1050万元。此外,烟叶、大棚蔬菜、西瓜等特色种植业均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农业总产值5955万元,是1988年的10倍。

社会事业

交通便捷为星溪乡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省道302线从中部穿境而过,即将动工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则从星溪乡的南部过境。建乡以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兴建乡村公路89公里,区内全部行政村及乡办场均通公路,乡村水泥硬化公路里程近50公里。在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协调发展。全乡已安装程控电话1200多门,电视入户率达95%。2005年星溪中学正式更名为政和县第四中学,并多次扩建和增添教学设备,现有16个教学班;星溪学区下辖11所完小,在校学生近2000人。乡文化大楼落成,占地112平方米,建筑面积672平方米。2006年成立东峰村业余艺术团,是全县第一个村级业余艺术团体。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除乡卫生院外,共建村卫生所12所,有乡村医生22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福利事业相应发展,2005年全乡享受低保326户968人,发放低保金29.04万元,2006年增至33.40万元,并实施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乡减免金额达3.65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人均住房面积1984年仅28平方米,2006年提高到61平方米;乡村通电率已达98.6%;先后投入125万元,建成村级人饮水工程11个。几年来累计铺设59个村水泥巷道2万多平方米。规划面积200亩的林屯城郊新集镇建设工程正在逐步实施。

旅游资源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星溪乡的一大财富,其人文及自然景观各具特色。东部的大风山是政和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不但景色秀美,且有诸多历史遗存;念山村则以古树、梯田、园林及民俗最具特色,是全省100个旅游名村之一;南部的章口—九蓬和章口—长际峡谷,则以林茂谷深,气候宜人为特色,是理想的休闲及生态旅游之地。

黄巢起义

念山村原名黄念山,历史是很久远的,与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有关。唐朝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春,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在长恒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军接连攻克曹州、滁州等地,所到之处开仓放粮,百姓欢呼震天。公元876年2月,王仙芝在一次突围中不幸战死,其余部跟随黄巢继续战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三月,黄巢率军攻占毫州,众人推举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立了官制和农民政权后,起义军在全国取得节节胜利。黄巢从浙江入闽,入闽前的九月,起义军攻占越州(今浙江绍兴),唐浙东观察使崔谬逃走。唐廷派张磷率军迎战,黄巢于是转而攻打福建,开山路700里从浙江毗邻的政和入闽,十二月攻占福州。当年起义军部队在政和休整,以念山村为基地开展练兵,目前村里还保存有当年起义军部队的练兵场--黄巢坪,以及战士们喝水用的黄巢井等遗址。

念山庙会

念山村位于星溪乡东部,距县城仅11公里,交通便捷。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入闽后曾分别在政和之淛山、念山安营扎寨,操练部队,在念山村如今尚有当年黄巢操练部队的“黄巢坪”、“黄巢井”遗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当地照例要连续三天举行纪念黄巢义军的庙会活动,规模之大远近闻名,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沿袭数百年而不衰,堪称一绝。

念山生态旅游

念山村海拔480米,其村落就散布在茶园飘香的山坳之间,掩映于古树蔽日、修竹临风之中,尤其是那沿七星溪左转右旋,层层抬升的梯田,更是难得的景致,置身其中,让人领略到一派闲致的田园风光。村中数百株古银杏、古香樟、古红豆杉、古枫树,树龄均在数百年以上,至今仍郁郁葱葱,成为游人探究大自然奥秘的绝佳景致,而2000多亩毛竹林婀娜多姿,更得游人青睐。2006年,该村被评定为全省100个旅游名村之一。为进一步开发该处的旅游资源,2006年,在省工程咨询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已完成“念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工作,相关工程已着手建设,一个理想的近郊生态旅游区,即将以其不凡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特色农业

林业

星溪乡林业生产在全县举足轻重。90年代前后,通过消灭荒山,采取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限额采伐等措施,推进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乡林地面积20.3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68万亩,占全县11.8%,木材生产量13343立方米,居全县第二,其中提供商品材4664立方米,占全县的8.3%,森林覆盖率64.2%。全乡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2.64万亩,集体林权改革明晰产权面积16.42万亩,发证14.93万亩,林改工作为全县前列,2006年12月获省委、省政府“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殊荣。

竹业

星溪乡的绿色、特色产业。1985年建乡之初,全乡竹林面积3.08万亩,亩立竹量仅40—60株;90年代,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竹业作为特色、绿色产业得到高度重视,相继采取垦复、施肥、扩鞭、建立高产示范基地、护笋养竹、节水滴灌、修建机耕道等措施,全乡形成以地坪村为主,连接长际、九蓬、宝岱、梅坡、念山等村的八大优高特色经济带之一。2006年全乡境内毛竹林面积(不含小径竹)7.22万亩,位居10个乡镇之首,占全县毛竹林面积35.3万亩的20.5%,亩产竹量120—200株;全县毛竹林面积5000亩以上的行政村16个,星溪乡有6个;其中宝岱村1.38万亩;2006年全县提供商品毛竹540万根,星溪乡为125万根,占全县生产量23%;生产笋干648吨,居乡镇第三,占全县总产量4028吨的15.4%。

锥栗产业

星溪乡是政和县锥栗发源地和主产区之一,1987年前为自发生产阶段,以农户零星分散种植和野生为主。1987年开始有组织的规模开发利用。2000年县政府出台《政和县实施锥栗产业化意见》 ,2001年提出“科技兴榛、富县富民”的战略目标,把锥栗生产定位为“绿色和特色”产业来抓,并制定一系列鼓励扶持措施,全县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锥栗开发热潮迅速掀起;先后,政和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锥栗之乡”,“大真王”锥栗品牌被国家工商局认可使用,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审为“中国名优果品”,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评为“绿色消费推荐产品”,南平市知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评选为“闽北知名商标”。星溪乡紧紧把握锥栗发展契机,组织发动农户,建设以地坪为主,连接章口、九蓬、长际、宝岱等村的万亩优高农业特色经济带,并在地坪村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基地、优良品种种质示范园和高产优质锥栗示范片,推进全乡锥栗生产科学发展。至2006年,全乡锥栗面积近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五分之一,锥栗产量1020吨,占全县总产量7085吨的14.1%,产品主要销往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品种有:油榛、白露仔、黄榛、乌壳长芒、大尖嘴、长芒仔、嫁接毛榛等。

茶叶产业

星溪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政和大白茶、本地小茶,品种单一,茶园开垦质量差,栽培方法传统,管理措施落后。1979年,全乡茶园面积2300亩,总产量60吨,亩产26公斤,总产值30万元。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健全完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茶叶科技的普及推广,茶园推广梯层开垦,保持水土,先后引进福安大白茶、福云六号、七号、595、梅占、福鼎大毫、台茶、九龙大白等早、中、晚芽优良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种植,改过去单行单株栽培为双行双株密植栽培,亩植茶苗由过去1000余株增加到4000-6000株,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茶园面积3600亩,总产量90吨,产值72万元;90年代初,全县山地大开发,茶叶生产历经新的发展阶段,1995年,茶园面积达6000亩,总产225吨,产值230余万元;至2005年,全乡茶园面积8600亩,产量900吨,亩产超过100公斤,年总产值1530万元,相当于1979年的50倍,茶业生产已成为该乡一大绿色特色支柱产业。茶叶加工原以粗制为主,是“政和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的主产地之一,主要品种为红茶、白茶、绿茶。2003年新建顺华茶厂,以生产珠茶为主,建立富美、念山、林屯三个千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5年加工销售400多吨,产值1500多万元,税利40万元;2005年,原正禾茶厂与北京茶叶总公司合资创办茗香轩茶厂,建立有机茶基地500亩,无公害茶园2200亩,主产品“政和工夫”红茶系列已注册为中国名茶品牌,有机茶基地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安全(QS)认证和瑞士IMO机构认证;2006年6月底,生产加工绿茶115吨、红茶40吨、白茶5吨,产值500多万元。

西瓜种植业

以口感纯正、皮薄肉红、质脆汁多、鲜美可口而深受消费者厚爱的“富美西瓜”为标识的星溪乡西瓜种植业,是该乡农业新兴的一大特色产业。解放前,平原区几个村就有小面积种植西瓜,在城关零售,60年代至70年代末,林屯、富美、东峰等村村民,利用山地、茶园种植西瓜,面积在650-1200亩间徘徊,主要品种为马兰、新澄1号等,亩产量400-650公斤,产值120-140之间。1980年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健全完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西瓜产业相应发展,1986年,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亩产量900公斤,亩产值230元,主要品种有马兰、新澄1号、建杂1号等;1987年开始在双早大田种植西瓜,引进新品种有巨龙、特大新红宝、红珍宝、长乐西瓜等,单瓜重5公斤以上,亩产量750-1300公斤,产值提升到360-450元。90年代初,随着全县山地大开发热潮的掀起,该乡大面积山地套种西瓜,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3500-6000亩,主栽品种巨龙、特大新红宝、红珍宝、巨宝等单瓜重6-15公斤,亩产量最高达1750公斤,但由于外销渠道不畅,城关市场有限,曾一度出现卖瓜难,瓜农增产不增收状况。1990年,全乡西瓜面积不到3000亩,跌至低谷。21世纪以来,政府加强了农产品信息服务,拓展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打造品牌意识,引进推广圣农仔、特大花种、抗病霸星、益农特大西红宝等优质新品种,西瓜种植逐年得到恢复;2004年,全乡种植面积3200亩,亩产量1500-2400公斤,亩产值1200-2100元,产品80%外销广东、上海、浙江、宁德、福安等大中城市。是年,富美村西瓜面积1100亩,总产量300万公斤,产值超100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产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最高,该村组建了“富美西瓜专业合作社”,印制“富美西瓜”标识赠送瓜农,网上发布销售信息,招聘客商,拓宽渠道,当年外销西瓜100万公斤以上,占总产量三分之一,富美村成为全县首个西瓜品牌村。2006年全乡种植西瓜面积2800亩,亩产量1850公斤,亩产值2590元,总产值7250多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669多万元。

烟叶产业

星溪乡烟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旱地栽培,明清时,以黄念山(今念山村)村为代表的“念山烟”,以其叶厚、质重、色金黄、味特醇而闻名遐迩。建国后,随着烤烟卷烟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农家种植面积逐年缩少,至90年代末几乎绝迹。烟叶作为星溪乡农业特色产业起步于2002年,为了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冬闲田、双早田,开发冬春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县、乡政府和烟草主管部门,大力宣传组织,鼓励扶持农户种植发展烟叶生产,并从种子、肥料、地腹、农药的赊销,烟技员无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建立烤烟房补助到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办法。是年,该乡林屯村首开先河,引进示范种植云烟58、K326两个品种124亩,获得成功,平均亩产干烟叶196.5公斤,产值1857.3元,扣除物化成本、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1136.63元,比种植双季早稻亩增收近500元;2003年烟叶种植推广到富美、念山、东峰等村,全乡种植面积330亩,总产量53吨,产值60.9万元;2004年种植面积551.57亩,总产43.76吨,产值93.7万元;2005年,乡党委、政府加大烟叶生产扶持力度,制订发展规划,增加烟区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烟叶种植扩大到宝岱、章口、地坪等村,全乡种植面积扩大到733.65亩,总产58.69吨,产值118.3万元,平均亩产值1612.5元,纯收入1237.5元,是年,仅林屯村有69户农户,种烟面积473亩,总产量41.18吨,产值86.99万元,平均亩产值达1839.1元,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烟叶村”。2006年,全乡种植烟叶有林屯、念山、富美、东峰、宝岱、章口、地坪、梅坡等8个村,面积866亩,总产量142.69吨,产值167.14万元,烟农增加纯收入128.17万元,为县、乡、村新增税收51.8万元。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星溪乡烟叶种植业成为富民、富村、富乡的“三富”农业特色产业。

珍稀动物养殖

2000年4月,经省林业厅批准,星溪乡于距城关3.5公里的山峡仔自然村筹建“山峡野生动物训养繁殖场”,试养猓子狸10只、豪猪3头,翌年初又养麂5只;至2002年6月,先后投资60万元,建成养殖厂房一幢400平方米,饲养活动场7000平米,饲料种植场10亩,成功驯养了豪猪112头(母猪74头、雄猪38头)、花面狸46只(雌狸34只、雄狸12只)、麂15只(雌麂10只、雄麂5只);2003年,养殖猓子狸达180多只,豪猪存栏138头,出栏40头,麂22只;2005年,因“非典”风波,剩余猓子狸26只均予扑杀;至2006年底,养殖豪猪370头,其中:能繁母豪猪70头,种用公豪猪18头;野猪6头,其中能繁母猪2头,公猪1头,肉猪3头,麂27只,能繁母麂有10只,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经过几年探索养殖,山峡养殖场基本摸清三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摄食、生长繁殖规律和常见疫病及防治等,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珍稀动物养殖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养殖效益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重点企业

茗香轩茶厂

本厂原为“正禾茶厂”,成立于2000年。后与北京茶叶总公司合资建厂,更名为政和茗香轩茶厂。企业占地16亩,有收购点初制车间、精制车间及窨制车间、拣剔车间、包装车间、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冷库、农资仓库。技术人员拥有评茶师2名、中初级评茶员3名、质量检验员6名等。企业一如既往地以生产的安全、卫生为原则,按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各类产品。

政和顺华茶叶有限公司

座落于政和城关以南3公里的林屯村。该公司系星溪乡政府于2003年引进浙江茶叶出口茶厂投资兴办,公司占地面积1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第一期投资600万元,日处理青茶3—5万斤,日产成品茶叶5000—8000斤,主要产品以生产珠茶为主,销往国外。公司法人代表范德顺。

该公司于2003年11月15日动工兴建,在县、乡、村三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仅用半年时间,全面完成征地、三通一平、厂房建设、机器设备安装等工作,于2004年3月16日竣工并投入生产。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营效益,提升产品质量,2004年又投资300万元,新增一条茶叶精加工生产线,并在富美、念山、林屯三个村共建立3000亩的无公害茶叶基地。从2005年开始,企业年产值达1500万元,年上交税利达40万元,是星溪乡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