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州水利枢纽工程 |
释义 | 信州水利枢纽工程信州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城区,信江上游。解放前曾是河中涨水,城里水淹。解放后在历届政府的关心下,逐步完善了防洪体系。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洪水对饶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城无水则缺少灵气”,二年前,经过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大胆决策,要在信江河上筑平湖,消息传来,饶城人民拍手称好。 工程坝址位于玉山水与丰溪河汇合口下游7.42公里处,即上饶县茶亭镇应家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5234平方公里。信州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水位为66米,其相应库容为2718万立米。河道、河面由玉山水和丰溪河汇合而成,形成总长度约17.4公里,宽400-500米,面积达743万平方米的主体河湖景观,同时可提供设计多年平均电能3753万千瓦时。截至2004年12月闸坝部分完成砼浇筑8.2万立米,占闸坝工程总量的85%;完成钢筋制安742吨,占闸坝工和总量的65%;厂房部分完成砼浇筑1.2万立米,占厂房工程总量的68%,今年5月底下闸蓄水。 兴建信州水利枢纽工程,是创建花园式城市的一项重要大举措,对于提升上饶市城市品位,美化市容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开发水能资源、优化投资环境、维护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不用几年时间,伦潭电站的成本就全部可以回收。本项目已于2002年7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3年10月开工,2006年完成枢纽工程建设。 “火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自古以来,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可谓天数。铅山河流域地处武夷山暴雨中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电力蕴藏约14×108KW·h,初步查明的可开发水电装机有1846×104KW·h,其水力资源之丰富为信江之冠。同时也是我省赣东北地区洪旱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据历史统计资料,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2年一次,较严重旱灾平均三年一次。每次受灾面积均在万亩及至上十万亩,损失以亿元计。以1998年洪水为例,伦潭水库下游8个乡镇及永平铜矿受灾总人口15.51万人、耕地8.09万亩,经济损失达8.16亿元;为防患于未燃,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的伦潭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显著。经水库调蓄可使下游沿河两岸和港东、杨林、五铜、永平、鹅湖、福惠等腰三角形7个乡(镇)的村镇和农田、永平铜矿的供水设施和尾矿污水排放设施、横南铁路线和上饶联络段铁路每以及铅山县河口镇的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灌溉下游铅山西部灌区的杨林、五铜、福惠、虹桥、汪二、河口茶场、新安埠、汪二垦殖场等九个乡(镇、场)的10.62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0%;电站装机2×10.0MW,年发电量6074×104KW·h,保证出力4520KW,年利用小时2037h。 上饶市市区位于信州及其主支玉山不和左支丰溪河的交汇处,信江主支玉山水与左支丰溪河在市区内汇合成信江后由东北向西南横穿上饶市区,把市区分割成市北、市南和三江三大区域,各区域之间通过长塘桥、信江桥、信江步行桥、前进桥、胜利桥和龙潭桥相通。市区的防洪任务主要由市北堤、市南堤、三江堤和槠溪河左岸河堤承担,现状四座堤防的堤顶高程代仅能抗御10~15年一遇的处河洪水,且堤防系统不封闭,各涝区排涝能力偏低或无排涝设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总投资为14843.28万元的防洪工程由防洪和治涝两部分组成。防洪部分包括堤防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工程总长22Km,主要包括市北堤、市南堤和三江堤等3条防洪堤及9座新建涵闸;河道整治工程包括老前进桥桥墩、桥台拆除,老前进桥附近退堤和河道清淤。治涝部分主要包括新建解放河电排站、西交桥电排站、龙潭电排站、三江电排站和下洲电排站等5座电排站,新建、扩建导托渠及引水渠18.338Km,新建蓄涝工程2处。改造后的城市工程,使原城区的防洪标准由现状不到二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市南区)的标准,涝区分区治涝标准由现状不到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十十年一遇或十年一遇(三江涝区下洲片)标准,这将极大地改善该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