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释义 |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心电图一般无病理性Q波。心电图上常出现的是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的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梗,又称为无Q波心肌梗塞,非透壁性心肌梗塞。 诊断标准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有人认为下列几条可作为诊断标准: (1)心肌缺血性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 (2)心电图示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持续时间48小时以上,无病理性Q波; (3)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功酶升高,且符合急性心肌梗塞酶谱的动态改变,并能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清酶水平升高。 常用的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源性休克时不适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防止心衰。 心电图心电图特征分类如下: 1, ST段型MI, A,ST段压低为主,特点是:除avR外,ST段广泛压低,ST段压低大于等于0.1mv,ST段时间大于等于0.08秒,可拌有和不拌有T波变化。 B,ST段抬高为主,ST段呈单向曲线,抬高0.1-0.2mv以上,持续24-48小时以上,并有动态演变,但可恢复正常。 2,T波型MI,除avR外,大部分导联出现深宽而对称的倒置T波,深度大于1mm,逐渐加深。 3,心电图正常的MI。 机制非ST段抬高的心梗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患病动脉的不完全阻塞更严重、时间更长久,造成心肌血流暂时减少而致MI。非ST段抬高的MI与ST段抬高的MI相比,前者缺血区的血流常在发病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重建了,这是由于:完全阻塞的血栓早期溶解;原有的斑块破裂较快痊愈;血管痉挛缓解;在完全阻塞时有广泛的侧支循环;血栓总负荷较低因而前向血流从未消失。这些机制均使心肌坏死较早停止而限制了梗死的发展。可以认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是介于ST段抬高的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中间状态。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心肌坏死在性质上常常表现为较少的心肌坏死部位融合,更多地集中在心肌壁的内1/3,因为血流恢复和(或)已形成的侧支循环可以防止坏死区跨越整个心室壁厚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