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理诊断 |
释义 | 简述(概念 心理评估—诊断概念: 心理诊断的对象与目标 心理诊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心理诊断的特点 心理诊断的科学性要求 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心理诊断中的提问 心理诊断的过程) 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 2、测量法: 3、产品分析法: 4、摄入谈话法 5、综合分析法)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工作程序: 心理问题关键点: 确定关键点的原则: 注意事项) 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工作程序 初步印象: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注意事项:) 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 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 区分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与神经症 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 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般心理问题判断的维度 一般心理问题的类型: 注意事项)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 注意事项 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诊断条件: 鉴别诊断: 内容是否泛化(主要原则) 问题严重程度(参考原则))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一)临床资料的核实 (二)评估求助者状态 (三)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四)综合) 心理诊断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如何进行定性诊断? 二、如何进行定量诊断? 三、如何进行疑难案例诊断? 四、观察法的步骤?) 心理障碍诊断(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 如何区分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 如何对恐怖性神经症进行诊断? 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简述概念心理诊断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其心理变化的程度和性质。心理诊断能确切说明治疗前的决策过程。心理诊断在内涵方面仍然是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来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外延上存在分化 (广义、狭义) 内涵:都是以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来获取临床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广义的心理诊断---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 狭义的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 严格意义的心理诊断---临床心理学中专门用于咨询和治疗的测量方法。 “心理诊断”一词最早出现在M.罗夏的《心理诊断》一书中。当时他提出这一概念,专门用于精神病学的。但是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医学范围,在临床心理学中,成人和儿童的智力测量、人格倾向的测定、能力和各类偏常行为的测定工作也被涵盖在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由于社会的激变而发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这时也把鉴定和区别各种情绪的手段称为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心理诊断的实质。一般认为,心理诊断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估的过程。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干预时,心理诊断也被当作为心理问题评估,指的是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个案、问卷等方法来收集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手段对其心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加以判定的过程。一般而言,充分地收集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分类,进而确定影响求助者心理健康的若干重要变量,是评估问题的主要目的。所以,评估问题既影响着心理干预目标的最终确立,也影响着干预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心理评估—诊断概念:心理诊断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为更确切说明治疗之前的决策过程而提出此概念(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广义的心理评估:正常成人和儿童和心理能力和个性的测评以及精神病人的辅助诊断 狭义的心理诊断:专门为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而进行的心理测评工作。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谈法; 4、实验法 5、作品分析法; 6、心理测验法 心理诊断的对象与目标心理诊断的对象是健康人、亚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主要诊断的对象是身心处在亚健康中的人。首先,心理诊断是通过心理症状学知识来研究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其次是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发病规律;最后,特别强调诊断方法,技能和病因的讨论。 心理诊断的目标与一般性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极不相同的。 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 心理诊断则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比如,一般心理学研究受暗示性问题时是为了探求受暗示性的自然分布状况,而心理诊断则是研究某一个人受暗示的程度以及这种程度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从而由此判断是不是致病的因素。 心理诊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寻求人类总体或各种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与规律,是寻求某些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例: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在人群中有一个自然分布。心理诊断目标是以个体为目标,探寻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例:测定某一个体接受暗示的水平,确定它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以及与常模的距离,从而断定是否为致病的原因。 1、区分正常精神活动和异常精神活动 2、寻找心理紊乱的原因 3、对心理紊乱状态进行分类诊断 心理诊断的特点1)对象是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到患有精神疾病之间的连续带人群; 2)对象的模糊性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3)心理诊断与精神病学关系紧密; 4)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测量; 5)心理诊断要求对问题进行归类,强调结果和确定性,因此是相对静止和孤立的; 6)心理诊断的直接目的是对心理紊乱的性质,类别,程度作出判断,并探所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诊断的科学性要求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定: 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常模必须是通过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测验做出的。 2.诊断几乎无法根据一个单项测定而得出,它只能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这就要求各单项测定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同时,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应有相对一致性,为此,测定必须接受上述所谓内在逻辑性和相对一致性的检验。 3.心理学各基础学科所验证了的规律是心理诊断方法的出发点,所以,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任何人都可以直观地理解心理评估——诊断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正像一个内科咨询师在决定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必须弄清疾病的性质、种类和病情一样,一个心理咨询师要想切实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求助者的智力、情绪和个性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个人生活史、目前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性质有一定了解;对他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形成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一个确切的判断,而后,才能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符合求助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上述过程常常被称为“心理诊断”。但“诊断”这一概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所以,随着学科发展,为更确切地说明治疗之前的决策过程,目前多采用“心理评估一诊断”这一概念。 心理诊断这一概念虽然就内涵方面都是以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或测验法来获取临床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做出判断,但由于工作对象和任务的不同,所以使心理评估诊断这一概念在外延方面形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心理评估,既涉及正常成人和儿童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的测评,也涉及精神病人的辅助诊断。狭义的心理诊断则是专门为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而进行的心理测评工作。精神病的诊断完全是依据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心理评估只有参考价值,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分类和鉴别,则是依据心理诊断的标准,所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概念,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案例(摘录)] 例1 ××,女,19岁,高中毕业,待业,个人爱好文学艺术。 无精神病家族史,身健,无任何躯体不适。就诊目的:想克服报复心理。第一次接待时的主诉:我在初中时,对任何事都好强,有时事情做不成功也不服输,爱和别人辩论,特别爱为自己辩护。有一次一位女同学骂我是阿Q,我很生气,并想:“我非找机会教训她一次不可。”升入高中以后,那位同学进了另一所中学,再也见不到她了,但心里的报复情绪未消。于是便找到她打了她两记耳光,当时觉得出了气。可是在打她时有几个男学生在场,那几个男学生打抱不平又把我打了一顿,以后,更增强了我的报复情绪,但又找不到好机会,很苦恼。 例2 陈××,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无特殊爱好。 无精神病家族史,体健,无任何躯体不适。同学陪伴就诊。就诊目的:解除对他人的成见。陪同人员报告:陈××刚进大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一年级结束时学习总成绩在班里是前几名,二年级开始时也没发现他有什么不好,后来总是躲着大家,再往后就和别人吵闹,说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咳嗽或吐痰是针对他的,是故意污辱他,为.此不到班上上课,二年级六门功课不及格,后来休学、留级。回来后不但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更厉害了。 咨询师问求助者:你的朋友说的情况是真的吗? 求助者:是,班里同学都恨我,嘲笑我,我受不了。 咨询师:别人咳嗽也可能不是针对你的,是他们患感冒或有呼吸道疾病。 你自己有时也要咳嗽,你是针对别人吗? 求助者:我咳嗽根本不是针对别人,而他们就是故意的。 + 咨询师:你不认为你的想法是你自己多疑吗? 求助者:(沉默)。 对前一例求助者,应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对她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对第二例,应当立刻建议去精神病院进行诊断治疗,因为该例已超出临床心理诊断的范围,必须使用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上述两个案例及其处理方式来看,临床心理学在对象、任务和方法上与临床精神病学是极不相同的。为此,心理评估一诊断,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一种手段,它只适合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充其量也只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的诊断,对于精神病学只有辅助作用。 心理诊断中的提问1、提问的方法有: 1)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和范围; 2)确定提问的方式; 3)倾听来访者的叙述; 4)控制谈话的方向; 5)谈话内容的归类; 6)结束谈话。 2、提问中要注意的是: 1)态度要中性; 2)避免提问失误; 3)严格控制引导和提问语言; 4)禁用指责和批评; 5)禁止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和客气。 心理诊断的过程心理诊断的过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分析。 1、从诊断的形式来分为:初诊、复诊、会诊和转诊四个方面。 在心理诊断中,初诊、复诊、会诊和转诊之间不是连续的过程关系。但是,初诊和复诊之间关系紧密,是成熟的高水平的诊断者一般都要完成的两个诊断过程。会诊和转诊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不一定在每次诊断过程中都使用。 2、从心理诊断的具体操作实施来看,心理诊断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心理诊断的同盟关系、确定诊断目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问题定性和定量、病因诊断等六阶段。 心理诊断六过程是一个内在的逻辑整体。同盟关系的建立是诊断过程的起点,诊断目的的确定是诊断过程的动力,信息资料的收集是诊断过程的必备条件,信息资料的分析是诊断过程的关键环节,定性诊断和定量诊断是心理诊断的最高目标,病因诊断是心理诊断的深入环节,也是提高心理诊断质量的重要措施。 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门学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摄入谈话法和综合分析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地用自己的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1)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两种类型。 2)观察内容包括:外表、行为、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功能、情绪、灵感与判断等。 3)观察法的实施包括:观察步骤和注意事项。 2、测量法:心理诊断的测量法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的方法。 1)心理测量的分类: 根据功用划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等。 根据测验方法为: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等。 2)测验过程包括:实施步骤、测验分数的解释、注意事项。 3、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是通过采集求诊者的作品(包括绘画、手稿、雕刻、雕塑等),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资料对产品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评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状况的分析方法。 产品分析法分为:自然产品分析法和控制产品分析法。 其过程分为:产品分析、分析结果得到求诊者认可及注意事项。 在采用产品分析法时,应该考虑: 1、产品分析法的分类 2、产品的分析 3、产品分析结果要得到就诊者的认可 4、注意事项 4、摄入谈话法摄入谈话法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从而获得求诊者的背景资料、求诊目的和对求诊的期望的谈话方法。 其操作步骤分为:确定谈话主题、确定提问形式、认真仔细倾听、控制谈话方向、谈话内容分类、规范结束谈话及注意事项。 5、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综合求诊者各个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诊断的方法。 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工作程序(一)咨询前准备工作 咨询室应有足够的面积,一般以10平方米左右为宜,同时要具有保密功能,并配置足够的座椅。咨询人员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 (二)礼貌接待礼貌用语 起立迎接 1、仪态 服装整齐 坐姿端正 表情平和 勿板面孔 不喜笑颜开 2、保持社交距离 正常1.5米左右 保持正常咨询位置 示意落座 语言欢迎:“请进!”“请坐!” 良好开场: “非常欢迎您前来,谢谢您的信任。” “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学帮助。” “如果您同意,请填写这张表格。” (三)正确询问来访者:要间接询问而不要直接逼问。 间接接询问如: “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给您帮助。” “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问如: “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说吧!” (四)向来访者说明能否咨询 ● 区分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职能范围 若不属于咨询的范围要耐心加以解释 介绍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诊断治疗 怀疑是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要指导求助者到相应的临床科室做检查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1、保密原则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2、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3、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4、求助者只有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的承诺时,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 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六)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过程 1、说明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 么问题等等。 2、说明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3、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 4、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 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地解决的。 5、为此,求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有权选择心理咨询师并确认他的执业资格 2、有权知道收费标准, 3、有权中止咨询。 4、求助者有义务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 5、要按共同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工作,如有更改要事先通知 6、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7、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8、按规定缴费。 (八)协商咨询的方式 1、属于咨询的内容 2、协商就诊次数(根据情况而定) 3、协调可能的心理测量项目 4、说明收费标准。 相关知识(一)社交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印象:是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1.良好咨询关系对(临床资料收集、咨询效果)有重要影响 2.第一印象-→确立咨询关系-→关键作用 3.第一印象不良-→收集资料遇阻-→求助者不愿向不信任的人敞开内心世界。 (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1.心理诊断中,收集求询者资料,包括个人生活、思想状况、个人成长过程、恋爱、婚姻、交友、工作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不可泄露。 2.心理测量结果也属保密范围。 (三)危机的处理 1、在咨询过程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3、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做虚假的陈述或报告。 注意事项(一)避免紧张情绪 1.初诊缺乏经验,情绪紧张 2.紧张情绪扰乱思路、破坏工作程序 3.进行初诊接待操作步骤练习 (二)语速适中,吐字清楚,使求助者听懂、理解。 ①、避免使用方言 ②、适当使用专业术语 (三)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一旦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①、反复说明 ②、泄密要诉诸法律 ③、特别对心理测量资料保密 ④、说明保密例外(时刻保密×、全部保密×) (四)对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功能勿随意夸大 ①、有限 ②、不可夸大 ③、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作任何承诺 ④、咨询范围内,适当承诺 (五)勿吸烟、勿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如玩弄铅笔、轻敲桌面、抖动身体等)。接来访者之前,绝对不许饮酒或服用兴奋、镇静药物。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或发问。 (六)帮助求助者端正求助动机,一方面使其增强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不要有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工作程序:1.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2.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3.找到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一)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①不同途径收集到的临床资料 ②纵向比较,验证可靠性 ③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和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①不同途径收集到的临床资料 ②纵向比较,验证可靠性 ③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与之相关的原因,需综合多个主诉评定 同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较差 (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①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②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寻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 心理问题关键点: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 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本身性质不变 确定关键点的原则:①、可靠、真实 ②、客观逻辑 注意事项(一)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做为分问题的依据。 (二)资料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性 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工作程序(一)逐个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三)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初步印象: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 (一)关于“第一印象”问题: 初步印象: 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严重程度、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 初步印象正确操作: ①、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评估 ②、对当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心理健康水平 评估的十项指标” ③、对含混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④、对心理问题、神经症初步区分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2、心理活动耐受力 长期经受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下降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6、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这种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我们可以从自我控制能力如何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 注意事项:1、资料分析按规定程序进行,保证客观性。 2、在分析资料期间,不得给求助者最后诊断的暗示,或临时实施没有明确诊断情况下的矫治手段。 3、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4、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2.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3.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4.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5.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一)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病与非病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对典型的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典型意义:躁狂抑郁交替 强迫行为 典型分裂症状 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躁郁症 应激障碍 癔症 区分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与神经症神经症 重性精神病 典型症状 有 有 自知力 有 常无 求医行为 强烈 少或无 (三)从求医行为来判断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神经症--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成人--求治动机强烈,遍访专家 儿童--常诉“难受”,对家长带其求治表现顺从合作 重性精神病--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求助者的“求医行为” 主动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 强制性求医行为 (四)从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是否认识到自已的异常以及如何解释这些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者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希望通过方法解决 神经症患者对症状很了解,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推论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有时夸大症状的严重程度,承认有病。 重性精神病患者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对别人认为自己有病坚决否认,对症状无自知力 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自知力完整(存在)(求助者能找出问题的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 自知力不完整(部分存在) 自知力模糊 自知力缺乏 自知力丧失 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边缘状态的特点: 1、有类精神病性症状 2、精神病性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3、心理治疗有效 4、此为精神病的易感者 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转诊至精神科 转诊医院一般科室 说服解释 婉言拒绝 正常、异常心理活动判断原则: ① 统一性原则 精神、行为与外界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单选) 背离“均值”水平,仍可以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多选) ②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区分心理问题、精神疾病 区分正常、异常 ③ 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重大外界变革,个性可发生改变 背离一条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1、把握主导症状 2、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主导症状---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有些主导症状可能具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 一般心理问题---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1、近期发生的(小于2月) 2、内容尚未泛化 3、反应强度不强烈 4、刺激(原因)明确,思维合乎逻辑 5、人格无明显异常 6、有自知力,感到痛苦,希望解决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判断的维度1、刺激事件的性质: 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厌烦、后悔、懊丧和自责等不良情绪。 2、反应的持续时间: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1个月,或间断地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 3、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的不失态,甚至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反应是否泛化: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会引起此类的不良情绪。 一般心理问题的类型:1、青年人失恋后的抑郁情绪 2、高考落榜后的自卑、焦虑情绪 3、环境的不适应 4、婚姻冲突的情绪变化 5、财产的损失或生意的失败 6、个人发展的受阻 注意事项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当然,也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子女教育、求职人才培养、选拔、婚恋指导等来访。对此,心理咨询工作者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咨询指导,如感到不能胜任就应实事求是地介绍给有关部门或专家解决。 (一)对于初学者来说,采集资料属于基本功,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 (二)收集资料又是个人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在操作中应主动地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一)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二)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三)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四)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五)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注意事项(一)健康心理咨询的心理诊断,力求与典型的神经衰弱。神经症相鉴别。 (二)心理冲突的性质,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1、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2、内心冲突是属于道德性质 3、反应持续时间较长(2月—半年) 4、反应泛化 5、社会功能部分受损 6、有时伴有人格的改变 7、自身难以克服。 8、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一般心理问题: 病程连续一个月,间断2个月,问题未泛化,情绪反映不强烈,是现实性冲突引起,社会功能完整。 严重心理问题: 病程连续3个月,间断半年,问题出现泛化,情绪反映强烈,社会功能部分受损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概念:神经症的早期,或接近神经症。 诊断条件:(1)一般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 (2)症状充分泛化; (3)精神症状比较严重; (4)个人难以理智控制; (5)痛苦程度重; (6)社会功能损害严重。 一般问题 严重问题 神经症性问题 刺激 明确(现实) 强烈(现实) 变形冲突 持续时间 1-2月 2-6月 短或长 是否泛化 无 泛化 有或无 人格缺陷 常无 常有 常无 自知力 有 有 有 鉴别诊断: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自知力丧失,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 而对于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抑郁性神经症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消极悲观,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 对于虽然出现抑郁症状,但抑郁的程度不严重,潜意识有自杀意象,意识层面害怕自杀。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 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对所怕处境回避。 对于恐怖是害怕自己会得精神病,害怕自己会自杀,是应该恐怖的内容,且有明确的自知力,有强烈的求助愿望,故可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是近期发生的,内容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 那些对现实刺激反映强烈,内容已泛化,饮食、睡眠以及学习和交往均受到影响,而且自身难于克服。故可排除一般性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 分类 心理活动的性质 心理冲突的性质 问题持续时间 一般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常型冲突 较短一个月内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常型冲突 较长二个月内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开始变形 较长三个月内 (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 异常 非精神病性障碍 变形冲突 很长三个月以上 内容是否泛化(主要原则)一般心理问题 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 已经泛化 (类似、相关的刺激也能引起症状反应)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泛化严重 (可疑神经症) (无关、不类似的刺激开始引起症状反应) 神经症 完全泛化 (无关、不类似的刺激持续引起症状反应) 问题严重程度(参考原则)一般心理问题 基本未影响社会功能 严重心理问题 已导致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已导致社会功能中度受损 (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 已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一)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 比较资料来源地不同途径(一致性); 心理测验与症状的一致性; 求助者的求助动机水平; 求助者的求助方式(主动还是被动) (二)评估求助者状态心理状态: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改变 生理状态:食欲、睡眠、性功能、体重 社会功能:工作状况、工作效率、交往 (三)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仅仅对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评估,只是一种现象学的诊断(或如医学上所说的“症状讼断”),为了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还必须探明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即要做原因诊断。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可能不只一个,要分别对其在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估。 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中的冲突,童年时期的情结;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条件反射的形成: 认知理论则强调不正当的认知评价方式。 我们主张,在融合贯通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生物原因: 疾病、外伤、遗传 心理原因: 认知偏差、人格偏离、负性情绪记忆 社会原因: 环境影响、生活事件 (四)综合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复诊复诊的步骤有哪些?1、审阅初诊记录:审阅格式、方法、内容、客观性、合理性、详实性、可靠性等。 2、对初诊进行再推理,并分析材料与初诊之间的逻辑关系。 3、分析无关的证据,看是否能够提供新的诊断的思路。 4、再次诊断,否认原诊断或者支持原诊断。 转诊的含义及类型是什么?转诊的含义是:依据神经症和精神病诊断的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并给出诊断,把不适合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求诊者转介给适合的相关部门。 首先,转诊是尊重了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局限性;其次,转诊是为了不耽误求助者的治疗。 类型有:1、不属于心理诊断的对象;2、欠缺型;3、忌讳型;4、冲突型;5、非信任型。 心理诊断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如何进行定性诊断?对心理问题进行定性诊断就是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 1、一般习惯性定性诊断程序: 首先,判断是否患有精神病。 若是,再进一步判断是什么精神病。精神病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应及时转介专科医院治疗或由精神病医生来处理,切不可耽误治疗。 其次,若排除精神病,则考虑是否有可能是神经症。 神经症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其诊断和咨询是心理咨询员的基本能力。 第三,若不是神经症,则考虑是否是生理心理障碍。 第四,若不是生理心理障碍,则考虑是否是人格障碍。 第五,若不是人格障碍,则要考虑是否是其他的心理疾病,通常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第六,若是由于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则关键是治疗身体疾病,一旦疾病得到控制,心理障碍也就随之得到缓解或改变。 2、经典定性诊断程序: 1)利用典型行为进行定性诊断 2)依据求医行为进行定性诊断 3)从自知程度来进行定性诊断 二、如何进行定量诊断?答:对心理问题进行定量诊断就是对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 1、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定量诊断 2、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定量诊断 3、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定量诊断 4、采用16PF量表进行定量诊断 5、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定量诊断 6、运用MMPI进行定量诊断 7、运用韦氏智力测验进行定量诊断 三、如何进行疑难案例诊断?答:有些类型的心理问题要在短时间内确诊是很困难,因此,在进行诊断时有必要进行疑难案例的诊断。 1、确定案例在诊断上的疑点和难点 2、补充检查取证,在新材料的支持下对原有诊断进行修正和补充。 3、若仍不能确定,则可以请有关专家进行会诊。 四、观察法的步骤?答:观察法是用途相当广泛,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要点 2、确定观察中的记录指标 3、确定观察中的先后顺序 4、预估观察重点 5、考虑观察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6、实施观察 7、补充观察 心理障碍诊断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有: 1、认知障碍 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和智能障碍等五方面的内容。 2、情感障碍 主要有:情感淡漠、情绪低落、焦虑、情感脆弱及情感倒错等。 3、意志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意志减退、意志倒错、矛盾意向、重复与刻板动作、作态与怪异动作、违拗症、意向增强、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等。 4、自知力障碍 如何区分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1、心理问题是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问题。 2、心理紊乱是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内容充分泛化,并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问题。 3、边缘状态是一组临床状态,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包括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中,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的诊断范围,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或者是使用精神病治疗方案。是介于心理紊乱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状态。 如何对恐怖性神经症进行诊断?恐怖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简称恐怖症。 恐怖症可分为: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 1、场所恐怖症的诊断: 1)在恐怖症中最多见,发生频率较高。 2)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3)知道恐怖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4)恐怖的对象是公共场所。 5)担心自己无法控制或担心自己会晕倒,或有频死感或焦虑不安。 6)部分患者对高空、黑暗等产生恐怖。 诊断时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是:2)、4)、5)。 2、社交恐怖症的诊断: 1)恐怖的对象是社会交往。 2)患者可能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表现。 3)患者可能回避朋友和社交,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4)如患者害怕与他人对视,称为对视恐怖;如患者与人相处时面红耳赤,称为赤面恐怖。 诊断时的主要关键点是:1)、2)。 3、物体恐怖症的诊断: 1)恐怖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的物体。 2)害怕一些特定的动物。 3)认为某些特定的物体会对自己形成伤害。 诊断时的关键点是:2)、3) 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答: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焦虑症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诊断要点。 1、惊恐发作的诊断要点: 1)患者的焦虑情绪没有对象性; 2)患者突然出现无原因的极度惊恐,发作速度快,程度较剧烈; 3)患者出现明显的身体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震颤、濒死等; 4)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但很少超过1小时。在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5)惊恐发作患者常伴有情绪的低落和自杀倾向; 6)发作频繁的患者可卧床不起,部分患者也可发作1—2次后即自行缓解而不再复发; 7)惊恐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 在进行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恐怖症的不同之处。惊恐发作也可能产生恐怖,但恐怖症是有具体的对象,而惊恐发作是无具体对象。恐怖是在危险时发生,而惊恐发作是在危险来临前发生。 另一方面,情绪低落和自杀倾向不是惊恐发作的主要症状,而是伴随症状。 2、广泛性焦虑的诊断要点: 1)无对象性,患者主要表现以持续的或经常的,无固定内容或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 2)担忧过度,患者对现实中某些问题或现象过分担忧或烦恼; 3)症状持续,发作缓慢,持续时间可超过半年,且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 4)常见症状有:烦躁不安、心悸、心慌意乱、疲乏无力、胸闷气急和神经过敏等; 5)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呼吸急促、胸紧口干、上腹不适、心动过速等。 6)因神经过敏,患者容易激怒、怕强光、怕声音、怕拥挤和感觉过敏等; 7)因肌肉紧张,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性头痛、肌肉强直、双手震颤等; 8)因过分警觉,患者可能出现失眠、夜惊、多梦、注意力难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 重点是:病程缓慢,持续时间长,无明显的对象性,出现各种交织的生理症状达半年以上。 人格障碍的共同点有哪些?答:人格障碍的特征多种多样其共同点是: 1、一般是在青少年期开始; 2、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性格的某些方面过分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很难纠正,药物治疗无效,常持续终身,但到晚年可逐趋缓和; 4、社会适应不良,常贻害周围或自己受苦; 5、缺乏自知力,不能自我纠正,将遭遇的困难和不良的处境归咎于他人或命运;常以自己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利益;把猜疑、仇恨和顽固的看法带到所到之处,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往往还自以为是地辩解。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什么?答:是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本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其智力水平(按标化的智力测评方法得出)低于正常。智商在70~86为边缘智力。精神发育迟滞如能查明病因,则应与原发疾病的诊断并列。 临床资料的整理整理临床资料时遵循总原则是:条理清楚、简单扼要、尽量全面。 步骤是: 1、运用桑德伯格的整理提纲1)身份资料; 2)就诊原因和治疗期望; 3)现在及近期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兴趣和愉快事;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2、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1)出生情况; 2)婴幼儿期; 3)幼儿园时代; 4)小学时代; 5)初中生活时代; 6)高中生活时代; 7)大学生活时代; 8)重大转折及评价。 3、整理当前资料 1)心理状态; 2)身体状态。 4、或者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1)求诊者个体方面的情况; 2)有关当事人的环境条件; 3)他人对他的评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