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澜桥 |
释义 |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简介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何公何母桥”等,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 (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名声远扬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五大古桥之一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传说故事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位于菱湖镇北栅,系3孔环形石桥,长58.5米,宽4.55米,高5.7米。上下踏步各33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镇祗园寺僧松岩,募化动工建桥,三年后松岩去世,其徒继师志边募化边建桥,未几筑成石桥,长虹初展,湖西墩至菱湖镇行人来往,个则摆渡,百姓称便,且较安全,故取名“安澜”。乾隆四十二年(1777),里人捐资改建成外形石桥。至今巍然屹立,为镇西北水陆路重要通道。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重修。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首先是它的长,桥身高悬内外两江,足有一里之遥;其次是它的险,尽管也是木、竹拼就,但由于年代的久远,桥板多已泛黑,致使每踏一步,都心惊着脚下,觉得随时有可能传来“咔嚓”声响。这样长长地走上一路,汗水难免会较平日多出几颗,战战兢兢地抬眼望去,似乎这桥也分外地长了。 晃晃悠悠地走在桥上,脑中却联想着几百年前那对靠教书度日的善良夫妻,想着他们怎样俭敛钱财、募捐集资,想着他们如何“招兵买马”、架梁铺路,想着他们站在全新的索桥上,眼角眉梢洋溢着何等的醉心笑意,……他们不图名,否则此桥该命名为“何氏桥”或“先德桥”;他们不为利,不然两边桥头该设卡置岗地征收“过桥费”或“买路钱”。尽管现在的安澜桥已被视为古迹而保存,视作旅游资源而收费,可在当时,它却是两岸百姓常用的过江工具。 历史安澜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3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何夫人在刺绣,看见了那块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会掉下来,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要报复他,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还有别的的说法: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狗官们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称安澜桥为“何公何母”桥。 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们夫妇在河中共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还称“何公何母桥”。 新闻资料战国末期,李冰建堰时始建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成今日安澜索桥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发古桥被毁,重建后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桩,扶栏仍以竹藤包缠。 1974年,修建外江闸门时,把安澜索桥从鱼嘴处向下迁移130米。 交通公交:坐机场大巴到成都市区旅客集散中心或者五桂桥中心站,然后坐4路公交车到茶店子车站,这里有直接到都江堰的班车,出了车站,对面有公车到景区。 自驾:成都市内驾车方案 1) 沿环岛行驶150米,右转进入观景路 2) 沿观景路行驶690米,左转 3) 行驶20米,直行进入都江堰大道 4) 沿都江堰大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幸福路 5) 沿幸福路行驶440米,右转进入瑞莲街 6) 沿瑞莲街行驶90米,到达终点 旅游信息民国时期,成立了安澜局事,专门管理索桥,每年岁修一次。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建索桥,改木桩为混凝土支架,换竹索为钢缆,使索桥比过去更坚实、美观、平稳、安全。一九七四年,修建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时,将索桥下移了一百余米。新建的安澜桥,桥头堡巍峨雄壮,沿堡侧上楼,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桥中有凉亭,可以小憩。 每年来灌县参观都江堰的国内、外旅游者,对安澜桥的修建赞叹不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