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元史
释义

《新元史》是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所撰,他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新元史》成书于1920年,次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全书共257卷,包括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

书名:新元史

作者:柯劭忞

类别:正史

出版时间:1922年

体裁:纪传体

总卷数:257卷

作者简介

柯劭忞(1850—1933)是清末民初的史学家,字凤荪、凤笙,号蓼园,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

生平经历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柯劭忞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柯横对史学、文学、音韵、文字等传统学问多有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其母李长霞在国学、诗作方面不让须眉。

柯劭忞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有一股痴迷精神。他读书时精力集中,心不旁骛,一次他读书时靠近炉火,袖子被点燃而毫不觉察,当父亲发现书房传出烟味,才得知是全神贯注于书本的儿子所为。为此父亲常以“书呆”称之,不无喜爱地劝导他。

柯劭忞16岁入县学为生员,后应召入济南尚志书院读书,中途辍学。清同治九年(1870年)19岁时中乡试举人。之后,他广交各省学吏,曾先后应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试中进士,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不久任编修,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为其岳丈吴汝纶订正了《尚书故》4册。

仕途情况

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省学政,任期4年。回京后,曾先后担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调回京城,在学部先后任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任议员。翌年10月,受资政院委派,出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被调回京城任典礼院学士,赐紫禁城骑马,伴宣统皇帝溥仪读书。

民国初年,为废帝溥仪侍讲,以前清遗老自居;北洋军阀政府请他主持一些学术机构,他除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职务外,其他都不肯承担。他一生用了较多的时间研究元史,成就以此为最大。在学术上,柯劭忞有了施展才智的机会。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开设清史馆,循例组织学者编修前朝历史。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篡。1928年赵尔巽辞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职务,同时兼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 柯劭忞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做了大量工作。

修编文献历程

柯劭忞利用明清时期有关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关元史的资料和书籍,如法国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书,对元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于1920年编撰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新元史》成书以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书授予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柯绍忞除《新元史》外,还著有《新元史考证》(北京大学铅印版本)。据说《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时历志》、《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都是由他来主纂的。此外他还著有《盖喀图传补注》一册,《译史补》六卷(由北京大学出版),以及《蓼园诗钞》五卷(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尚未出版的有《十三经附札记》、《春秋谷梁传注》、《尔雅注》、《后汉书注》、《文献通考校注》、《蓼园文集》等。

中国当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极多,而得到博士学位的极少。何况柯劭忞又没有在日本留过学,只是清朝的翰林,曾到日本考察过学政。以这样的资格获得日本博士学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一人,其原因就是因为一部《新元史》。当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有“博士论文审查会”。根据不同的论文,聘请不同的专家来审查。审查《新元史》的是当年东京帝大极负盛名的史学权威箭内亘博士,时任教授。工作极为仔细认真。有一天他的学生仓石武四郎教授去看他,见满屋中摊的都是书,其师正在紧张查对资料。对他说:这部著作的价值可在博士之上;也可在博士之下,要把原书与旧“元史”不同之处,一一加以比较,查对核实评价之后才知道,所以这些工作是颇麻烦的。(大意如此。)可以想见当年帝大审查《新元史》时态度之严谨。不过后来毕竟是通过了审查,获得了学位。其后日本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因柯劭忞为东京帝大文学博士,名重一时,因而聘之充任委员长。

修史背景

由于明代的《元史》编纂工作过于草率,错误百出,后代学者皆呼吁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利用明清有关元史的研究,例如参考《元经世大典》残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关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国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书,参考《四库全书》未收录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史学价值

《新元史》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这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断代史。全书二百五十七卷,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新元史》的体例基本沿袭旧史,但也有一些改动。如本纪前增加一篇《序纪》,记述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这同《金史》的本纪之前增加一篇《世纪》相仿。又如,在本纪的最后增加了元顺帝的儿子《昭宗纪》。 《新元史》的内容比《元史》充实,它补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柯劭忞修《新元史》时,利用了《元朝秘史》和《元史译文证补》。《元朝秘史》的底本叫作“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忙豁仑是蒙古,纽察是秘密,脱必赤颜是总籍,合起来是《蒙古秘史》。原书是畏兀儿文,元仁宗时,由察罕译成蒙古文,藏在宫里,不让外人看。明太祖时,译成汉文,名之曰《元朝秘史》,清人钱大昕从《永乐大典》里把这部书的内容辑出来,这是我国保存的蒙古初期历史的唯一史料。《元史译文证补》是清朝人洪钧根据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和伊儿汗国的《黄金史》编写的。这样一来,柯劭忞就有可能在《新元史》中补充《元史》对世祖以前事迹的疏略。《新元史》还补充了北元时期的一部分历史,载述的截止时间延长到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新元史》中增补了许多列传,像元朝初年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如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新元史》都为他们一一列传,详述他们的事迹。对宋元之交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夏贵,也增立了传。夏贵是南宋大将,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元军,牵动宋军全线溃败。入元以后,他靠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参知政事等高官,但时间很短,仅三年就死了。《宋史》以他是降元的官,没给他列传;《元史》以他在元朝没有事迹,也没为他立传。《新元史》考虑他在元宋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增补了《夏贵传》。这个传的增补,对向后世人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也很有意义。此外,《新元史》对成吉思汗至蒙哥时期蒙古经营西域的内容、四大汗国盛衰兴亡的情况等,记载得也比《元史》详细。

《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一人两传的不少,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元史》的列传编排不合理,如元末人泰不华等人的列传之后,又接上元初耶律楚材等人的列传,《新元史》按照时代先后,做了合理的调整。

总之,《新元史》集明、清学者研究元史之大成,以一人之力成此巨著,功不可没。此书最后至1920年完成,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明令将其列为官修正史之一,于1922年正式印刷面世。中外学术界对《新元史》也作了很高评价,认为此书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误,“学识赅搏,精力绝伦”。此书为柯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为此赠他文学博士学位。 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这话不免有些溢美。不过《新元史》的确是研究元代历史的一部重要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不足之处

当然,《新元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编写《艺文志》,而且书中所引用的新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以致后人研究元史时,使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柯劭忞修的《新元史》仍脱不出历代旧史的重修办法,叠床架屋,卷帙浩繁;加之书首没有《叙例》,让人看不出他著书的义例。此外,《释老传》里没有补上回教传和耶教传,马可·波罗等人在元朝的活动,也没有写入,这些都是《新元史》的不足之处。

全书目录

本纪

卷一本纪第一 序纪

卷二本纪第二 太祖上

卷三本纪第三 太祖下

卷四本纪第四 太宗

卷五本纪第五 定宗

卷六本纪第六 宪宗

卷七本纪第七 世祖一

卷八本纪第八 世祖二

卷九本纪第九 世祖三

卷十本纪第十 世祖四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世祖五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世祖六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成宗下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武宗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仁宗上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仁宗下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英宗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明宗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文宗上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文宗下宁宗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惠宗一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惠宗二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惠宗三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 昭宗

卷二十七表第一 宗室世表(表略)

卷二十八表第二 氏族表上

卷二十九表第三 氏族表下

卷三十表第四 三公表

卷三十一表第五 宰相年表

卷三十二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

卷三十三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表略)

卷三十四志第一 历一 治历本末

卷三十五志第二 历二 仪器

卷三十六志第三 历三 授时历经上 昴十一八 觜初五 井三十一 翼二十九

卷三十七志第四 历四 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

卷三十八志第五 历五 授时历议上验气

卷三十九志第六 历六 授时历议下交食

卷四十志第七 历七 立成

卷四十一志第八 天文上

卷四十二志第九 天文下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下

卷四十三志第十 五行上

卷四十四志第十一 五行中

卷四十五志第十二 五行下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地理一

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地理二

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地理三

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地理四

卷五十志第十七 地理五

卷五十一志第十八 地理六

卷五十二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兖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 河渠三 浑河滹沱河冶河滦河吴松江淀山湖四川江堰盐官州海塘诸路水利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百官一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三 百官二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百官三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 百官四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六 百官五

卷六十志第二十七 百官六

卷六十一志第二十八 百官七

卷六十二志第二十九 百官八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 百官九

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学校科举

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铨法上

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铨法下

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考课

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户口科差税法

卷六十九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 田制农政

卷七十志第三十七 食货三 洞冶课附珠玉硝矾竹木课

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 食货四 盐课

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 食货五 酒醋课茶课市舶课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 食货六 常课额外课和籴和买斡脱官钱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 食货七 钞法

卷七十五志第四十二 食货八 海运

卷七十六志第四十三 食货九 官俸

卷七十七志第四十四 食货十 赐赉上

卷七十八志第四十五 食货十一 赐赉下

卷七十九志第四十六 食货十二 赈恤上

卷八十志第四十七 食货十三 赈恤下入粟补官内外诸仓惠民药局

卷八十一志第四十八 礼一 郊祀上

卷八十二志第四十九 礼二 郊祀中

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 礼四 宗庙上

卷八十五志第五十二 礼五 宗庙下

卷八十六志第五十三 礼六 社稷先农

卷八十七志第五十四 礼七

卷八十八志第五十五 礼八

卷八十九志第五十六 礼九 谥法

卷九十志第五十七 礼十 册立皇后册立皇太子品官以下婚礼祃牙祭旗鼓大丧品官丁忧品官以下丧礼品官以下墓田之制

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 乐一 制乐始示登歌乐器宫县乐器节乐之器文舞器武舞器舞表乐县

卷九十二志第五十九 乐二 郊祀乐章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 乐三 郊祀乐舞宗庙乐舞泰宗十室乐舞

卷九十四志第六十一 乐四 大乐职掌器之乐宴

卷九十五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

卷九十六志第六十三 舆服二 皇帝玺宝诸王以下印章牌面舆辂仪仗

卷九十七志第六十四 舆服三 崇天卤簿外仗仪卫中道

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兵一 宿卫之制佥军之制军户

卷九十九志第六十六 兵二 镇戍

卷一百志第六十七 兵三 马政

卷一百一志第六十八 兵四 军粮站赤急递铺弓手打捕鹰房

卷一百二志第六十九 刑法上刑律上

卷一百三志第七十 刑法下刑律下 蒙古人及僧道讯断法赦令

列传

卷一百四列传第一 后妃

卷一百五列传第二 烈祖诸子 哈撒儿 也生哥 势都儿 哈准 子按只吉带 哈丹 帖木哥斡赤斤 塔察儿 乃颜 别克帖儿 别勒古台 口温不花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 太祖诸子一 术赤拔都伯勒克忙哥帖木儿脱脱月思别鄂尔达昔班土斡耳托克帖木儿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 太祖诸子二 察合台 合剌旭烈兀 也速蒙哥阿鲁忽 博拉克 笃哇 也先不花怯伯笃来帖木儿贝达尔 不里秃剌 阿剌忒纳失里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 太祖诸子三拖雷上 旭烈兀出伯阿八哈台古塔儿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 太祖诸子四拖雷中 阿鲁浑盖喀图合赞合儿班答不赛因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 太祖诸子五拖雷下 阿里不哥药木忽儿拨绰牙忽都末哥阔烈坚也不干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 太宗诸子 合失海都察八儿阔端太子只必帖木儿别帖木儿脱脱木儿阔出太子失烈门哈剌察儿灭里阿鲁灰帖木儿合丹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 定宗诸子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 世祖诸子上 皇太子真金甘麻剌梁王松山王禅答剌麻八剌魏王阿木哥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 世祖诸子下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 特薛禅 孛秃锁儿哈忽怜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

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

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

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

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

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

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

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循吏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忠义一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忠义二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忠义三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忠义四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儒林一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儒林二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儒林三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笃行上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笃行下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隐逸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九 方技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 释老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列女上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列女中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下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宦者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外国一 高丽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外国二 日本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外国三 安南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外国四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 外国五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外国六 西域上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外国七 西域下(角儿只罗马小阿昧尼亚阿特而佩占克儿漫海拉脱土耳基印度)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外国八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外国九 斡罗斯(钦察康里马札儿波兰)

二十六史

《新元史》成书于1920年,次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但是,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加入《清史稿》称为“二十五史”,如果将两部同时加入,则形成“二十六史”。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本纪 列传 志 其它体裁及卷数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2 70 8 30世家,10表,共130卷

汉书 东汉 班固班昭 12 70 10 8表,共100卷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司马彪 10 80 30 共120卷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魏书30 蜀书15 吴书20,共65卷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10 70 20 载记30,共130卷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10 60 30 共100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8 40 11 原书60卷,亡佚1卷

梁书 唐 姚思廉 6 50 
 共56卷

陈书 唐 姚思廉 6 30 
 共36卷

魏书 北齐 魏收 12 92 30 有些篇幅分上下卷,实130卷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8 42 
 共50卷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8 42 
 共50卷

隋书 唐 魏徵等 5 50 30 共85卷

南史 唐 李延寿 10 70 
 共80卷

北史 唐 李延寿 12 88 
 共100卷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20 150 30 共200卷

新唐书 北宋 欧阳修 宋祁 10 150 50 15表,共225卷

旧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等 61 77 12 共150卷

新五代史 北宋 欧阳修 12 45 
 11世家,3考,4四夷附录,共74卷

宋史 元 脱脱等 47 255 162 32表,共496卷

辽史 元 脱脱等 30 45 32 1国语解,8表,共116卷

金史 元 脱脱等 19 73 39 4表,共135卷

元史 明 宋濂等 47 97 58 8表,共210卷

新元史 民国 柯劭忞 26 154 70 7表,共257卷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24 220 75 13表,共332卷

清史稿 民国 赵尔巽等 25 316 142 53表,共536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