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修潼川府志校注
释义

《新修潼川府志校注》是一部地方志,全书分上下两册。《新修潼川府志》是一部记载潼川历史的典籍,约九十五万余言,上溯汉唐,下至清代,是潼川地方志中的珍贵历史文献,《新修潼川府志校注》加以点校、注释,以简体横排的形式出版。对原书中顶格、提行、空格等排版形式,一概予以废弃,并按现今规范文体进行编排。

基本信息

作者:何向东,习光辉,党元正,罗用显 校注

ISBN:10位[7806599940]13位[9787806599945]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130.00元

内容提要

清光绪二十三年《新修潼川府志》,是潼川历史上一部专门记载古潼川历史的典籍。其资料翔实,文约事丰,上溯自汉唐以降,全志近百万言,是潼川地方志中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参考价值和现实作用。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志为鉴知兴衰。鉴古知今,面对未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绘制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蓝图。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目标的启动,为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挖掘四川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得到教益、启迪与借鉴,为四川省、市、县域经济的振兴与腾飞服好务?前些年,三台县志办曾对旧县志整理出书提出过动议。近年,《乾隆直隶绵州志》整理重刊出书发行,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绵阳市人大的领导同志极力倡导并敦促三台整理再版《新修潼川府志》,县政府领导欣然接受此任。县志办立即进行积极筹备,除自身专业人员外,又邀请三台学界的几位学者,潜心整理,共襄盛举。

作者简介

何向东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和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又获四川省委党校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先后担任高中教师、县委理论教员、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体改委主任、县社保局局长、县财办主任、县志办主任等职。首创全国第一个农村综合服务型企业化组织“鹤林村经济服务合作社”,被《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介绍推广。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一文,并被选人《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一书;主编《三台年鉴》,获省、市优秀奖;在省地方志刊物上发表《创新是做好续志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文。

目录

前言

新修潼川府志序

新修潼川府志序

新修潼川府志启

新修潼川府志衔名

各县采访绅士姓氏

征引书目

新修潼川府志例言

新修潼川府志总目

新修潼川府志目录

新修潼川府志卷一

舆地志一

沿革

潼川府沿革表

疆域

形胜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

舆地志二

山川上

山川下

新修潼川府志卷三

舆地志三

城池

公署

新修潼川府志卷四

舆地志四

关隘

津梁

堤堰

新修潼川府志卷五

舆地志五

祠庙

新修潼川府志卷六

舆地志六

寺观

新修潼川府志卷七

舆地志七

冢墓

新修潼川府志卷八

舆地志八

古迹

新修潼川府志卷九

舆地志九

金石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

舆地志十

风俗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一

食货志一

田赋

户口

仓储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二

食货志二

盐法

茶法

物产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三

学校志一

庙学

学额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四

学校志二

书院

试院

学田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

选举志

进士

举人

武进士

武举人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经籍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七

纪事志

历代兵事目录

历代兵事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八

武备志

兵制

驿传

铺递

团练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九

职官志一

题名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

职官志二

宦绩

忠节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一

人物志一

先贤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二

人物志二

后贤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三

人物志三

孝友

忠节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四

人物志四

列女上

列女下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五

人物志五

行谊

隐逸

耆寿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六

人物志六

流寓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七

杂志一

祥异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八

杂志二

轶事目录

轶事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九

杂志三

考订

新修潼川府志卷三十

杂志四

诗文补遗上

诗文补遗下

后记

书摘

前 言

清光绪二十三年《新修潼川府志》,是潼川历史上一部专门记载古潼川历史的典籍。其资料翔实,文约事丰,上溯自汉唐以降,全志近百万言,是潼川地方志中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参考价值和现实作用。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志为鉴知兴衰。鉴古知今,面对未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绘制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蓝图。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目标的启动.为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挖掘四川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得到教益、启迪与借鉴,为四川省、市、县域经济的振兴与腾飞服好务?前些年,三台县志办曾对旧县志整理出书提出过动议。近年,《乾隆直隶绵州志》整理重刊出书发行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绵阳市人大的领导同志极力倡导并敦促三台整理再版《新修潼川府志》,县政府领导欣然接受此任。县志办立即进行积极筹备,除自身专业人员外,又邀请三台学界的几位学者,潜心整理,共襄盛举。 潼川古称梓州,自唐宋以来,固为剑南一大都会。扼两川宅 要,地当四达,农桑果实富饶,山川形胜,人物阜繁,甲于西南。朝代更迭,兵燹蹂躏,文献荡然无存。郑樵《梓州路图经》、孙汝聪《梓潼古今记》、袁观《潼川府图经》、刘甲《新潼川志》仅存其名。明嘉靖陈讲纂《潼川志》,四川仅四川大学图书馆存有胶卷。清乾隆张松孙纂《潼川府志》十二卷,仅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有存。光绪潼川府知府三品衔阿麟等修纂的《新修潼川府志》,省内仅十余家单位有存,三台仅县档案馆存有一部,尚残缺一卷。2001年下半年,县志办将《新修潼川府志》借出,送绵阳市人大主任廖世孔阅鉴,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廖世孔主任在视察三台的工作间隙,与县长魏德谦、县人大副主任黄学奇一道,听取了县志办对府志整理筹备事宜的专题汇报,得到首肯,当即商定拍板,同意再版《新修潼川府志》。同时要求我们抓紧时间,注重质量,整理出版,以 “补史之不足,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县志办研究决定:由志办主任何向东负责领导、安排、组织、协调、争取经费等各项工作,并参加校注,志办副编审习光辉负责具体整理工作,并邀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参加点校、注释。点校、注释人员共四人,习光辉负责对序、启、例言和第一至六卷舆地志一至六中的沿革、疆域、形胜、山川上、山川下、城池、公署、关隘、津梁、堤堰、祠庙、寺观及第二十四至二十九卷入物志四至六的列女上、列女下、行谊、隐逸、耆寿、流寓及杂志一至三的祥异、轶事、考订等进行点校、注释,约三十七万字;何向东负责对第七至十卷舆地志中的冢墓、古迹、金石、风俗和第十九至二十卷职官志中的题名、宦绩、忠节等进行校注,约二十八万字;三台教师进修校高级语文教师党元正负责对第十一至十八卷 食货志中的田赋、户口、仓储、盐法、茶法、物产,学校志中的庙学、学额、书院、试院、学田,选举志中的进士、举人、武科,经籍志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纪事志中的历代兵事,武备志中的兵制、驿传、铺递、团练和第二十一卷人物志中的先贤等进行校注,约十九万字;三台一中高级语文教师罗用显对第二十二至二十三卷入物志中的后贤、孝友、忠节和第三十卷杂志中的诗文补遗进行校注,约十六万字。前后历时一年有余,其间,四人多次集中研讨相关事宜。初稿完成后,经何向东、习光辉总审校核,统一规范,整理全稿,查漏补缺,交付出版。 校注古文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而校注古地方志书的难度更大。我们先将县档案馆的《新修潼川府志》刻印原始版本精心扩放,复印成册,尚缺第三十卷。又设法查找借到中国图书集成《新修潼川府志》刻本影印本,复印第三十卷。以原始刻本为准,汇集整理成册,备齐全部刻印原版本复印稿件。嗣后,由专家学者点校、注释。对无标点的全部原文进行断句标点。对文中确有误漏之处,反复校核,出注说明。对个别文意不明的词句,分别加以注释。对原文中的繁体字,均按国家规定进行简化。为照顾今人阅读习惯并节省出版费用,将传统古文的竖排线装版式改为当代通行的横排版式。对原书中顶格、提行、空格等排版形式,一概予以废弃,并按现今规范文体进行编排。根据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点全书。原书中有部分今大型字典、辞典未收录又无法查对的字,无法辨其正误,仍依其旧,以待考订。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赖永明、宋跃辉等领导同志对出书工作十分关注;三台县档案局局长黄依德、蔡友方及曾怀信、李学军同 志为我们提供原始府志刻印版本一至二十九卷;县文物馆管理所副所长、馆员景竹友为我们提供府志原始刻印影印版本,复印补齐府志第三十卷,使原版文稿残缺、不清之处得以补正完善;县志办任口、王学廷、郝丽华等同志积极支持此项工作;市、县财政部门对该书出版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们一并对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府志校注出版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虽经多人艰苦努力,但由于文字功底与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名家学者、修志同仁、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二二二三年四月 新修潼川府志序 潼郡,古梓州地,喉襟巴阆,藩翰省垣,实为剑外锁钥。西北剑门诸峰,雄峻陡削,矗立霄汉,绵亘至郡治,遂就夷坦。而涪潼诸流,又回环萦纡交错于境。故其土膏而沃,士秀而慧,声明文物鼎鼎然,为蜀省望。甲午秋,奉命视学此邦,次第按试及潼,心赏其山川旷朗,绂绕荟蔚,洵称英隽之域。逮检阅郡志,则肇修于乾隆之季,迄今垂百余年。凡政俗隆替,陵谷迁徙,兵燹摧夷,忠贞芳烈,纪载盖阙阒焉无闻夫,莫为之,后虽感弗传。使者有查核志书之职,徒以试事倥偬,仆仆口轩,未暇遍为厘正,相与刊讹补阙,俾文献无恩乎旷庆,亦余之憾也。今春科试再莅潼,甫下车,子祥太守即出新修府志就余商订。余既深惬夙愿,又喜书成甚速,校士偶隙,翦烛开函,披寻数四。见其所分门例构,求损益,颇化旧志拘滞而衷诸正。大氐繁而不冗,简而有要,举上下古今得失利病,无不详摭精择,而使之足以传。信知其董率宾僚郡绅,竭群策群力以成斯盛举者,为不可及矣。且是役也,自创始以迄竣事,仅一周寒暑,无领员设局之扰,府金所糜,十不逮一。素闻太守治潼多善政,今以斯役征之,岂不 <节选内容>=信哉。余既为潼之氓庶幸,且深幸其山川耆旧,亦由斯生色已。爰欣然走笔为之序。光绪二十三年,岁在强围作噩月阳日极。提督四川学政三品衔,掌山西道监察御史,历城吴树荼撰并书。 新修潼川府志卷八 舆地志八 古 迹 三台县 口县故城 《唐书·地理志》:“梓州治口县。”《元和志》: “梓州,宋于此置新城郡,治北五城。梁于此置新州,隋改日 ‘梓州’。州城,宋元嘉中筑,治鄞县。”《寰宇记》:“口旧县在今县南九十里,临江,鄞王城,基址现存。”《明一统志》:“废鄞县,在潼川州治东,本朝并人州。又州西一百里,有汉鄞县故城。”《方舆纪要》:“废鄞县,今州治。” 唐杜甫《口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诗:“凭高送所亲,久坐惜芳辰。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天际伤愁别,离筵何太频。” 涪城废县 《元和志》:“涪城县东南至梓州六十里。”《方舆纪要》:“在州西北五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晋、宋因之, 萧梁置始平县及始平郡。西魏改郡城,日‘涪城’。后周又改日 ‘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日‘安城’。十六年又改为涪城县,属金山郡今剃H。刘晌日,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涪城郡及潼县,隋改潼县为涪城也。唐仍属绵州。大历十三年改属梓州。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并人鄞县。”《全蜀总志》云: “县在绵州东南四十里,盖境相接也。”按:今地名涪城坝。 废富国监 《寰宇记》:“在州南九十里。本鄞县富国镇新井盐场,宋置监董①之,寻废。” 董仲石室 《旧通志》:“在州东鼓楼山。” 董仲井 《旧志》:“在县东董仲坝。井畔有银杏树,大十围,高六七丈。中空外荣,荫覆数亩,又有董仲读书台。”按:《尚友录》:“汉董永子仲,母即织女。生而灵异,精符篆,驱邪怪,尝游潼泉,以池多蛇毒,书篆符以镇之,其害遂绝。” 南亭 唐卢照邻《宴梓州南亭诗序》:“梓州城池亭者,长史张公听讼之别所也。徒观其岩嶂重复,川流灌注,云窗绮阁,负绣堞之逶迤,涧户山楼,带金隍之缭绕。信巴陵之奇制也。时凤虔② 多闲,上得和平之政,鲲瀛有截,下无交争之人。以公寄切上僚,故久无州将。连四千石之重任,总十万井之雄班。职愈剧而道弥高,位愈崇而德弥广。市狱无事,时狎鸟于城隅;邦国不空,且观鱼于濠上。宾阶月上,横连蜷之桂枝;野院风归,动葳蕤之萱草。则有明珠爱客,置芳酒于十旬;羽服神交,契仙游于 五日。圆潭泻镜,光浮落日之津;杂树开帷,彩缀飞烟之路。藤萝杳蔼,挂疏阴以送秋;凫雁参差,结流音而将夕。百年之欢不再,千里之会何常?下客凄惶,暂停归辔,高人赏玩,岂辍斯文?咸请赋诗六韵,成章云尔。” 唐杜甫《江亭送眉州辛别驾》诗:“柳影含云幕,江波近酒壶。异方惊会面,终宴惜征途。沙晚低风蝶,天晴喜浴凫。别离伤老大,意绪日荒芜。”唐李商隐《南潭上亭口集》诗:“马卿聊应诏,谢傅已登山。歌发百花外,乐调深竹间。鹚舟萦远岸,鱼钥启重关。莺蝶如相引,烟萝不暇攀。佳人启玉齿,上客颔朱颜。肯念沉疴士,俱期倒载还。”又《江亭上席循柳路吟归官舍》诗:“春咏敢轻裁,衔辞人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从时得何报,惟看二毛①催。” 南楼 《舆地纪胜》:“在府南。” 唐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诗仇注:广德元年夏,章侍御守梓州。:“绝域长夏晚,兹楼清宴同。朝廷烧栈北,鼓角漏天东。屡食将军第,仍骑御史骢。本无丹灶②术,那免白头翁。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野云低渡水,檐雨细随风。出号江城黑,题诗蜡炬红。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又《台上得凉字》:“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发毛苍。”仇注:二章同时之作。初宴南楼,后移台上也。 山亭 《旧通志》:“在州西南牛头山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