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天府
释义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当我们把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质上的沉降地带。

活动信息

主办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历时将近半年的“圈点新天府”评选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先有20位资深专家组成的“新天府候选地推荐委员会”推出31个候选地,后有网络手机评选与全国百名专家学者对候选地进行打分。最后,是“新天府评选终审委员会”对排名居前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

活动简介

“天府”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首先是四川,其次才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其实“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并非四川的“专用名词”。

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而进入21世纪,面对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的大半江山,全球一体化的愈演愈烈,“天府”的概念是否应当转变,以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代表新的发展观念?

《中国国家地理》推陈出新,发起此次“圈点新天府”的评选活动,在此推出与百余位专家研讨后拟定的候选名单。杂志社还邀请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自然、人文科学领域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组,聘请专业调查公司对候选地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实地调查。同时综合网络票选数据,于2008年2月揭晓评选结果。借此之机,我们想与您探讨:历史上曾经的天府之国是否依旧享有其“天府”的荣誉?又有哪些原本不具有“天府”称谓的地方如今已竞升为“新天府”?您心目中哪些地方可以戴上“新天府”的桂冠?新天府的标准还有哪些欠缺?

评选标准

《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圈点新天府”活动,是一次旗帜鲜明的生态选美,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相处,呼吁发展的适度与可持续,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CNG特别设置了一份由4个权重不同的单项指标组成的评分表,作为此次评选的标准,圈点出新天府。即将由此诞生的新天府,可能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肯定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居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感较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貌上相对独立、统一的区域。

以下是评选标准

1、环境状况

项目分值: (0-40)

水体质量

可供参考分项 0-10

考虑主要河湖水体质量状况,水质越好,得分越高

大气质量

可供参考分项 0-10

考虑主要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空气越清洁,得分越高

土壤生态

可供参考分项 0-5

考虑土壤生态保持状况,土壤越清洁,得分越高

抗灾能力

可供参考分项0-5

抗灾能力越强,得分越高。如果灾害频频发生,且危害大,则得分相应降低

生态余量

可供参考分项 0-10

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潜力越大,则得分越高

2、自然条件

项目分值(0-30)

土壤条件和水资源

可供参考分项 0-10

考虑土壤条件,以及河流、湖泊、海域等水体丰富程度

生物资源

可供参考分项 0-5

考虑生物多样性、植被状况

气候条件

可供参考分项 0-5

考虑降水、气温、日照

物产情况

可供参考分项 0-10

按照农产品、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优质程度等进行评分

3、发展状况

项目分值:(0-20)

经济基础

可供参考分项 0-15

不是GDP越高得分越高,而需综合地评估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否适度、合理:一方面能够使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考虑其发展是否利用并倚靠了当地资源优势、并在农副产品等方面对国民生活贡献较大。

人口密度

可供参考分项 0-5

体现天府的人口“承载”能力,人口密度适度,则得分高。人口过于稠密或过于稀少,则相应得分低。

4,人文环境

项目分值:(0-10)

地域文化

可供参考分项 0-5

文化底蕴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越鲜明,则得分越高。

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供参考分项 0-5

对外界的吸引力越大,则得分越高。

杂志报道

2008年1月、2月,《中国国家地理》就此话题推出两期“新天府”特辑,上辑着重于“新天府”概念、标准的探讨,详细剖析、比较条件相若的候选地,展示“评选新天府”话题提出后,各路专家、各方学者争论最多的焦点;下辑则公布评选结果。

评选结果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终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地理》此次评选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争议

“新天府”评选活动自开展以来,各种质疑和抵制的声音就不断涌现,而且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主办方。“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们接受不了!”许多成都网友坚决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评选”。

尽管主办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多次强调,“天府”的本意是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评选“新天府”,只是为了让人们共同探讨进入21世纪,“天府”的概念是否应当转变,以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并一再声明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活动并不是针对成都一个城市进行的“P K 秀”,然而仍避免不了一场来自互联网的“口诛笔伐”。

活动反思

“老天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和质疑,《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辑单之蔷连称“想不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评选“新天府”的活动源自杂志社长期以来的一个“圈点中国”的系列报道,“当时的想法是,寻找中国目前的富饶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富饶地区”的特性正好切合了“天府”的意思,“评选‘新天府’,就是想找到更多具有‘天府’特性的地方,让人们知道中国富庶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在“新天府”的评选中,自然、发展状况以及人文环境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其中仅生态环境一项,就在整个评分中占了40%。对此单之蔷表示,他们早已认识到许多城市目前都存在的一种现状,在G D P 上升的同时,城市所付出的代价,甚至市民的生活环境都受到了威胁。单之蔷这样阐述被外界简称为“生态选美”的此次活动的意义———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相处,呼吁发展的适度与可持续,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然有候选,自然有当选和落选之别。单之蔷表示,相关专家曾对多个“老天府”进行了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以前被誉为富饶之地的关中平原、太湖流域等,近年来污染事件频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来被青山绿水包围的村庄,现在已经成了干涸荒芜的地方。“成都平原虽有秦岭等山脉的阻挡情况相对较好,但作为‘天府之国’命脉的岷江,水污染问题也一直存在。”

单之蔷介绍说,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如今都是成都平原的竞争对手,“虽然没有‘天府’的历史,但更具有天府的内涵———环境质量好,生活质量高。当然,淘汰并不是目的,主要还是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爱护好我们的城市和环境。”

单之蔷还解释说,此次组织的“新天府”评选,属于以民间公众形式展开的评选,活动分专家和网络评选两条线进行,参与评选的专家,一半以上去过候选的31个地方,另有1/4至少考察过15个以上的地方,最具发言权。

不能躺在“天府”上吃老本

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初极力反对“新天府”评选的专家网友们,措辞由激烈转而缓和,人们对“新天府”的评选态度逐渐变得理智。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希望成都人坦然面对,“天府之国的定义早已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这个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头衔并不会因一次评选活动而发生改变。”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先生的言论更引起了众多人沉思———“我们不能躺在天府之地吃老本,如何赋予天府新的时代内涵,才是当务之急。”

“新天府风波”,或许正好给成都一个反思的理由,思考评选可能带来的契机,怎样做,才能让成都既拥有“老天府”禀赋,又赋予“新天府”内涵。

就像单之蔷说的那样:“既然成都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有2000多年特有的历史人文底蕴,说明‘天府之国’招牌极具含金量,如果成都能在此次评选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肯定是件好事。对成都的当选,成都人应该抱有十足的信心。反对评选和口诛笔伐,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网友言论

一提到天府,大家就会联想起四川成都,在不知不觉中,天府已经成了四川成都的代名词。

希望由此诞生的新天府,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居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感较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貌上相对独立、统一的区域。

成都自古就享有天府之国称谓,几千年来已经沉淀在历史文化之中,已是蜀地文化风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今顿改,实在很不合理。就如同江南是鱼米之乡一样,这个称呼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

一个地区的称号是动态的,发展的。为何不能改变一下?

一个最通俗的比喻,成都被喻为“天府之国”,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相当某个现代女子即使生得貌美如花,倾城倾国,但我们不能说她就是“西施”,而只能称其为“美女”。

相关拓展

历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国

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3、华北北部(明清时期):华北北部的燕京一带虽在战国后期亦被称为“天府”,但秦汉以来并没有人这样讲,直到明清时期建都北京,才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4、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其范围略如“江南”。《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5、太原附近(五代时期)。《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

6、闽中(明代)。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7、盛京(清代)。盛京即沈阳。《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3: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