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世纪优秀散文选2001-2006(上下) |
释义 | 《新世纪优秀散文选(2001-2006)(上下)》选编了2001~2006年间的优秀散文作品。李晓虹著,由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 基本信息作者:李晓虹 ISBN:10位[7536050526] 13位[9787536050525]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8年 定价:¥60.00 元 内容提要新时期散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繁荣之后,在新世纪的六年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发展势头如何?在编选中国散文年选的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报刊书籍上的散文作品,笔者形成了对散文创作情况的基本认识:散文并没有如一些评论家预言的那样走向衰落,而是在全民写作的氛围中,在实际的长进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在内容上,对心灵与命运的叩问,对历史文化的人性发掘,对乡土与底层的关注,对亲情的深层表现,体现着新世纪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也使散文创作拥有了众多读者。同时,由于散文所具有的文体特质,使其在信息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创作数量最丰、作家队伍最庞大,在报刊上拥有版面最多同时也最受读者关注的文体。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博客的流行更带给散文以巨大影响,它打破了写作的门槛,解构了话语霸权,越过了评审环节,给每一个、跃跃欲试的人提供了平台,可以说,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散文写作。散文真正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之花,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尽情绽放。 作者简介李晓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中国现代散文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略》等散文理论研究专著,在学术报刊发表散文理论研究论文评论数十篇。独编或合编《中国散文年选》等散文选本10余种。 目录李晓虹21世纪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 上 册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王开岭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周国平走进一座圣殿 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张清华暮雨乡愁 张炜我跋涉的莽野 李国文境界三帖 陈村人之老 陈染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刘烨园致苍凉 南帆七尺之躯的空间 卞毓方少女的关名像风 池莉生命是用来挥霍的 鲍尔吉·原野无言聆听 廖华歌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林夕第五只轮胎 詹克明伴月 王本道生命之河 凸 凹风声在耳 潘向黎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 许松涛目标 王族一路仰望 曾明了忠诚于自己的漂泊 人生几度秋凉 韩少功万泉河雨季 王充闾人生几度秋凉 卞毓方胡耀邦:金色细节 周同宾饥饿中的事情 朱大可1967年的鸡血传奇 王宗仁太阳很红,战友倒在雪山上 潘旭澜漫天飞雪 筱敏衣装的枯河床 贾平凹《秦腔》记 李存葆钻石与命运的对话 魏微1988年的背景音乐 熊育群脸 王建中抱愧忠烈祠 李辉在冬天,怀念梅志 周 明隔海相望的友情 刘家科任何生命都是不能随意忽略的 桑麻1992年的暴力 王宏甲腰铃声声 赵玫谁说不是完美的告别 马步升粉红色的目击 带着村庄上路 刘亮程先父 蔡翔底层 谢宗玉一个夏天的死亡 张大威消逝的村庄 韩少功月下桨声 朝阳丧乱 刘家科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 李登建短工市 巴音博罗哭嫂 郭文斌点灯时分 郭红我不知道我知道 李雪峰回家的花朵 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麦子 阿贝尔一个村庄的疼痛 莫言卖白菜 卢年初带着村庄上路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永生羊 乔叶这满山的山花啊 秦弓我从乡下来 宁青穷人的浪漫 塞壬爱着你的苦难 夏榆我目击了美感从一个村庄的消失 徐迅父亲不说话 王十月寻亲记 蒋伟文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 爱到深处 阎纲我吻女儿的前额 朱寿桐从俗如流 王兆胜三哥的铅色人生 蒋子龙空啊,想啊 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 小红奶奶在花园 梅洁不是遗言的遗言 玄武父子多年 吴冠中他和她 雷抒雁生死之间 阎文盛母爱在春天开放 聂华苓我家的彩虹 刘心武跟陌生人说话 熊育群生命打开的窗口 孙晓玲摇曳秋风遗念长 宋晓杰愤怒的亲情 刘粹诗在你在 郝卫宁爱到深处 臧小平短巷情长 晚晴遗传 刘恒冷眼的热度 姚明生活不只是篮球,还有叶莉 邓刚明天我结婚 胡发云想爱你到老 下 册 历史不忍细看 林非古代美女息妫的悲剧 王充闾用破一生心 李国文李后主之死 石英寂寞:大泽乡的土台 冯伟林千年圣洁 李木生唐朝,那朵自由之花 庞天舒昭君的草原 唐韵谁为暴力屈膝 田中禾眷念皇帝 朱鸿在马嵬透视玄宗贵妃之关系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李元洛天日昭昭 黄文山历史不忍细看 刘长春放翁自放 乔忠延伶魂 凌鹰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 张加强寻找远逝的江南 杨闻宇红袖总被前缘误 筱敏人牲 朱旭红西施是谁 王开林宙斯的情人 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 史铁生想念地坛 季羡林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史光柱春天,我的春天(外一篇) 宗璞告别阅读 白岩松家在途中 陈祖芬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柳萌常常地这样想 张予佳都市漂流 池莉一个人的火车 刁利欣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 肖复兴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李家同癌症细胞 何申爬花楼 何立伟平静是叫热闹打破的 周晓枫一笔赃款 红杏我眼睛的花园 凌仕江一个人的哨所 冯骥才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谢冕悲喜人生 余秋雨中年人最怕的是失去方寸 张越你竟敢如此透明? 张国龙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 王晓莉在人群中疗伤 王鹏狗也寂寞 马莉伤害 苍穹下的仰望 林非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 冯骥才燃烧的石头 周国平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余秋雨布拉格 马力爱丁堡的雨打湿我的感觉 王开岭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南帆马克思之墓 张抗抗感悟珍珠港 张清华苍穹下的仰望 朱增泉朱可夫雕像 张承志视野的盛宴 张胜友徜徉巴黎 祝勇木质的京都 雷抒雁红豆鸳鸯雨 韩小蕙什刹海滋味 翟永明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 肖凤庞贝废墟随想 苏沧桑平湖秋月·一朵等爱的荷 郭保林根之魂 素素模仿的大连 彭程快乐墓地 徐虹走进一张邮票 楚楚武陵人远桃源近 迟子建尼亚加拉的彩虹 洪烛圆明园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贾平凹看世界杯足球赛(节选) 冯秋子两极舞蹈 冯景元藏说 林希走路 铁凝德加眼中的芭蕾舞女 张远山人与门 毕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梁晓声沉默的墙 乔勇洗澡 汤正启小人物和小生物之间是命运 文雯独饮玫瑰 陆文夫脚步声 毅剑我是如此关注一只“狼” 于颖俐婉约的丝绸 傅菲火车多重奏 庞培波浪说 黑白怀旧的旧 朱以撒手势 徐晓杭瓜三篇 谭延桐一个灵魂在路上 张汝伦生命与读书 徐鲁风雨 成方圆手写的青春 马明博安静,一下午的时光 …… 序言新时期散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繁荣之后,在新世纪的六年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发展势头如何?在编选中国散文年选的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报刊书籍上的散文作品,笔者形成了对散文创作情况的基本认识:散文并没有如一些评论家预言的那样走向衰落,而是在全民写作的氛围中,在实际的长进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在内容上,对心灵与命运的叩问,对历史文化的人性发掘,对乡土与底层的关注,对亲情的深层表现,体现着新世纪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也使散文创作拥有了众多读者。同时,由于散文所具有的文体特质,使其在信息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创作数量最丰、作家队伍最庞大,在报刊上拥有版面最多同时也最受读者关注的文体。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博客的流行更带给散文以巨大影响,它打破了写作的门槛,解构了话语霸权,越过了评审环节,给每一个、跃跃欲试的人提供了平台,可以说,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散文写作。散文真正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之花,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尽情绽放。 一、“撇去人生泡沫”,切入永恒主题 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富r同时也带来对人的心理和观念的巨大冲击,物质发达与精神匮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人生处在一种极度浮躁和茫然的状态中,为生存忙碌,为物质享受奔波。许多时候,人们有意回避或无暇顾及精神问题,越来越做了物质生活的奴隶。但是,有意逃避的东西并未走远。人类生存痛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强烈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才快乐?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而在今天,对意义的探寻,对理想的坚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主张,因为它是对物欲激增而精神衰减的状态的一种反抗,因而,增加了一些悲壮的色彩。 韩少功提出“进步的回退”。他说:“文学永远像是一个回归者,一个逆行者,一个反动者,总是把任何时代都变成同一时代,总是把我们的目光锁定于一些永恒的主题:比如良知,比如同情,比如知识的公共交流。……生活不过是一个永恒的谜底在不断更新着它的谜面,文学也不过是一个永恒的谜底在不断更新着它的谜面”(《进步的回退》)。因此,文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个饭碗,对文学的执着就不是一种功利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坚守中的进步。史铁生看到在一些作家那里,“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变成“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现象时,他重温了罗兰·巴特的一句话:“写作的零度。”他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从这些生命的也是文学的元命题出发,不过问技巧,不去派什么用场的“诚实”地写,“安静”地写,“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想念地坛》)。张炜则把时代剧烈变动中作家的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山脉式的作家”,“世界对于他们是观察的对象,而不是跟从的依据”。他们“好比是山脉。不动,长存”。“另一种是流云式的作家,被风扯动,极易消散,形不成雨”。他欣赏“山脉式的作家”,希望“守住”、“不变”,“在独守独立的思索中向置身的这个世界发言,吐出了逆耳之音。环境问题,民主内容,人类技能的提高与精神萎缩的后果……冲破伦理的困惑,努力提高历史的理解力”(《方式和内心需要》)。 正是因为有人在物欲横流审美理想缺失的现实条件下,以文字守望精神高地,直接切人“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活着的意义”、“时间和永恒”等元问题,把形而上的哲思文学化,以诗性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生命意识,启发心智,净化精神,才使散文的艺术张力得以充分体现。 王开岭的《仰望:一种精神姿势》中执着于对星空的仰望并赋予其宗教的意义:“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束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他从仰望中体悟人类的神性和诗意,但却遗憾地看到:“随着技术信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却变得实用了、贪婪了”,“星空”变成了领地,“爱慕”变成了“占有”,精神的星空被“彻底物理化”了,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周国平的《走进一座圣殿》从圣埃克苏佩里的《要塞》中读出“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人拥有了财产,并不等于就拥有了家园。家园不是这些绵羊、田野、房屋、山岭,而是把这一切联结起来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除了是在寻找和感受着意义的人的灵魂,还能是什么呢?” 南帆在《七尺之躯的空间》中面对人生的另一个难题:“七尺之躯需要多大的空间?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东奔西走也罢,梦游八极也罢,突围也罢,守住也罢,我们至今还是不明白,哪一处是我们真正落脚和藏身的空间?” 刘烨园“穿越人性深雨的蛮荒”,感受“苍凉”之美。苍凉“只属于亲历的沧桑,属于几千年浸淫的血泊里,那和心灵一样无垠生长的柔暗青光——那是对苦难的珍惜,是葆有生命的完整和活力的根基”,“苍凉”是“擦拭人生青铜的冥冥之光”(《致苍凉》)。 詹克明从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感悟生命的大道理:“生命必须包含等待,没有学会等待的生命就不具备生存的资格”,“对生命而言,等待永远是一支瞄向‘发展’的满弓弦箭,它时时都在屏息静听,候望天命信号”(《生命需要等待》)。陈村在“年轻”成了‘‘辉煌的卖点”的状态下体会“老”的意义:这时,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心中安泰”,“将人生的泡沫撇去,汤就清了”,“人的文化,由各年龄段的人共同创造,没人能划出一道界限,把线外的人一律忽略,称作废墟”(《人之老》)。卞毓方的《少女的美名像风》是一首忧伤的歌,少女本来是一溪清泉,一朵山间幽香的小花,因为美丽而出名,因为出名而成为一个街心花园雕塑的原型,却又因此而遭受中伤。这实在是人生的一个悖谬,少女应当对命运说些什么?潘向黎对于国人的求“变”之心与日本文化中“不变”的因素的考虑(《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林夕将女性生活中的男性当作第五只轮胎(备胎)的形象比喻(《第五只轮胎》)都是以文学的方式思考着精神问题,渗入底里的总是那种人类长久守望的诗意。 二、在历史回望中探寻精神来路 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新时期历史文化散文的先河,那么,新世纪以来,王充闾、林非、李国文、卞毓方、梁衡、李存葆、石英、刘长春、郭保林、杨闻宇、冯伟林、陈启文、王开林、李木生、张加强、筱敏、唐韵、素素、苏沧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则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新的景观。 1990年代末以来,历史文化散文曾一度走人困境。这与一些作品存在的明显缺陷有关:一是作品中的历史叙述往往为知识所累,很难看到作者的情怀,本应属于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引述,反倒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小,使人读起来难以喘息;二是缺少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反省、灵魂撞击,缺乏精神的发掘。在不少文化历史散文中,看不到那种穿透历史,进人人性、人生和精神家园层面的精神思索。 近年来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大量新作的接连问世给历史文化散文注入新的生机。对传统的回顾,对现代化的吁求,对人性的思考,对传统艺术的整理和吸收,构成了作家们不同的写作路向,但在作品中,都表现了宇宙感与文化感、人生感的融合。如王充闾近年来的创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探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问题及其历史命运,表现出对独立自由的心灵世界的向往和对扼杀个性、制造奴性的封建统治者的明确的批判立场。王充间2002年创作的《用破一生心》在人性深度上超过以往,作品重在写曾国藩的生存状态:他活得太苦、太累,他的痛苦来源于内外两界:一方面来自朝廷上下的威胁,位高权重的他终日陷于忧危之中,畏祸之心刻刻不忘。另一方面来自内在的心理压力,他要时时处处戴着人格的面具,一言一行都要维持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样是临深履薄般的惕惧,从而形成了他的分裂性格。封建社会并没有先天地为有着宏伟抱负的曾国藩之流提供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实际政治权力,若要获取一定的权势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实现立功成名的愿望,就必须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为昏庸君主、阴险太后的忠顺奴才,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倚重;而这是以丧失人格和一己的独立性为其惨重代价的。·通过对这类悲剧人物的解读,我们可以思考人生中的许多问题。之后,王充闾又接连创作了《他这一辈子》、《灵魂的拷问》、《人生几度秋凉》等作品,通过历史人物,解读人生,体现了思想的深度。 文摘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绪,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束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 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因此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穹苍庐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