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杰伊·瓦依达 |
释义 | 安杰伊·瓦依达1926年3月6日出生于波兰史瓦基。迄今导演了49部电影。21次在3大电影节获得提名,7次获奖。1996年、2006年两度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影片结合了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精湛的电影技巧,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波兰的苦难和挣扎,在其中显示出艺术家的良知、反思与社会关怀。他的影片,堪称波兰20世纪历史的最好见证。 中文名:安杰伊·瓦依达 出生地:波兰史瓦基 出生日期:1926年3月6日 职业:导演 主要成就: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一代人》 人物生平饱受战争洗礼的青年瓦依达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同不屈的波兰人民一起加入了抵抗纳粹分子的地下解放斗争中。曾就读于古拉克夫形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54年毕业于乌西国立电影大学导演科。曾任助理导演。 “战争三部曲”的诞生1955年,瓦依达的处女作《一代人》诞生了。《一代人》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拍摄的。他的作品打破了电影创作上的禁忌。影片描写了共产主义抵抗战士的形象,但他们不是那种贴标语喊口号式的英雄,而是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恐惧感的青年人。这部影片明显地受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为此,瓦伊达当时还受文艺理论家们的指责,他们认为新现实主义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被中产阶级的虚无主义所玷污的。也有批评家认为《一代人》并没有在打破斯大林主义模式的过程中走得太远,因为影片拒绝挑战正统政治观念。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主人公不仅与德国鬼子战斗,也与波兰国内右派军队斗争。《下水道》讲述1944年华沙起义的最后时刻一部分抵抗者的悲剧故事。这些抵抗者发现他们被德军包围了,而他们惟一的逃生之路就是下水道。影片表现了下水道的阴暗、污秽和恐怖。这些抵抗者很快就发现他们的境况是令人绝望的。影片中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真实可信。1957年的波兰观众从这部影片中了解到历史的真相:苏联军队已经包围了战场,德军陷入困境,可不知何故苏军突然停止进攻,导致德军反扑,使波兰军队溃败。 《灰烬与钻石》描写一位年轻的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省城里经历的故事。片名是一种隐喻,来自19世纪的一首诗,作者是齐普利安·诺尔维特。诗句在影片中被反复吟诵。男主角马采克发现在他那像死灰般的生活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是一枚钻石,他要以她为中心才值得一活。 《一代人》、《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构成了他导演艺术生涯的早期“战争三部曲”。瓦依达影片中的现实主义技法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为当时广大波兰电影观众所注目,并引起了西方电影界的极大关注。 其它影片1976年的《大理石人》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电影,尤为难得的是这部凝结政治思考的电影居然诞生于波兰社会主义解体之前的1976年。影片以电视台女记者寻访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雄楷模”为主线,揭示了极权统治下人性被扼杀的历史真相,片中大合唱、领袖画像、群众游行、代表大会、大型团体操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标志在中国新老观众看来都无比熟悉!女记者作为后辈人和新女性,以与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相对立的“美国式思考”为基准,从拍摄方法到导演思路都颠覆传统务求“像美国人那样”,这样做的结果是,挑战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并探寻到被神话对象身上的人性!被宣传夸大的劳动模范成为一个“大理石人”,在他身上只应有“英雄”的光环而不应有“人”的情感,因为专制权力压制人民的基本方法就是反对人性与摧毁人性!所以“大理石人”不愿意成为被当权者树立的道德楷模,他身上作为人的一面日渐复苏,人生遭遇凄风苦雨,仍然坚持抗争、甘愿“沦落”。 《铁人》是一部拍摄给人民的电影,因而其中感情深厚。作者致力于歌颂反抗者,因为脚踏现实,对英雄的赞美便不象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主旋律电影那样盲目空洞,影片声明“剧中人物纯属虚构,但事情真实存在”就是在表达一种作者的自信。高层安排一位记者深入现场采访一起罢工事件,交给他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罢工运动领导者的“反革命黑材料”,以便为日后政府实施打击镇压提供“有力依据”,组织之所以选中这个人也许是因为他似无主见,但就是这么个家伙在最后关头决定提出辞职,那么,他在这场运动中发现了什么呢?电影纪录片再次出现,和《大理石人》的犹若华丽谎言般登场不同,《铁人》中的电影纪录片是国家强奸民意施暴于人的犯罪记录,无声的胶片在控诉,那场发生在1970年的镇压和屠杀因为载入胶片而被历史铭记。警察凶狠打击无力反抗者头部的画面如此令人愤慨,难怪记者在挂满人形沙袋的警察训练场里要歇斯底里:他不想看到1970年的历史在今天重演。 人物特点“波兰电影之父”:无论是奋起斗争、还是历史反思、或是人文关怀,瓦依达总是波兰电影的引领者。 “波兰精神”:他善于创新、敢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反社会主义的反斯大林的而褒贬不一。瓦依达的电影作品成了希望、勇气、民主与自由的代名词,其探讨“波兰精神”的影片远远超出了波兰的地域范围,而使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风格:对瓦依达影响极深的演员ZbigniewCybulski(曾主演《一代人》、《灰烬与钻石》、《二十岁之恋》等)所开创的那种高尚的、充满了激情的表演风格。Cybulski在《一代人》中扮演了一个类似美国西部片中JamesDean一般具有反英雄特质的角色,他吹着陶制圆笛,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对叵测的命运深刻的恐惧,这一形象的塑造与当时波兰影坛对于革命英雄的理解大相径庭,后来这种表演风格一直被认为是“瓦依达风格的主要和突出的表现”。瓦依达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 个人成就迄今导演了49部电影。21次在3大电影节获得提名,7次获奖。1996年、2006年两度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影片结合了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精湛的电影技巧,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波兰的苦难和挣扎,在其中显示出艺术家的良知、反思与社会关怀。他的影片堪称波兰20世纪历史的最好见证。 人物评价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创新、敢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反社会主义的反斯大林的而褒贬不一。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其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认为它们是“波兰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2000年,安杰伊·瓦依达获得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作品年表·1955 《一代人》 Ageneration·1955 《朝向太阳》 Idedoslonca ·1957 《下水道》 Kanal o 1957年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o 1957年莫斯科国际青年和学生电影节金奖 ·1958 《灰烬和钻石》 Ashesanddiamonds o 获奖记录:1958年第24届威尼斯电影节报刊联合会特别奖 ·1959《洛特娜》 Lotna ·1960《无辜的巫师》 Niewinniczarodzieje ·1961《女人之怒》 SibirskaLediMagbet ·1962《二十岁时的爱情》 Amouràvingtans,L\\' ·1968《通往天国之门》 GatestoParadise ·1969《一切可供出售》 Everythingforsale ·1969《驱逐苍蝇》 Polowanienamuchy ·1970《战后的大地》 Landscapeafterbattle ·1971《白桦树》(另译《战斗的年轻一代》)Brzezina ·1973《婚礼》 Wesele ·1974《福地》 Promisedland ·1976《大理石人》 Manofnarble o 1976年第29届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奖·1979《未麻醉状态》 PogodadomuniechajbedziezToba... ·1979《威克的女孩》 Younggirsofwilko ·1980《向导》 Dyrygent ·1981《铁人》 Czlowiekzzelaza o 1981年第3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3《德意志之恋》 LiebeinDeutschland,Eine ·1983《丹顿》 Danton ·1986《爱情记事》 Kronikawypadkówmilosnych ·1988《附魔者》 Possédés,Les ·1990《科尔扎克》 Korczak ·1993《鹰冠上的戒指》 Pierscionekzorlemwkoronie ·1994《纳斯塔兹雅》 Nastasja ·1995《神圣的七日》 Wielkitydzien ·1996《没人小姐》 MissNobody ·1999《立陶宛最后的袭击》 PanTadeusz ·2002《复仇》 Revenge ·2007《卡廷惨案》 Katyn 作品赏析《灰烬和钻石》Ashesanddiamonds1958 《灰烬与钻石》描写一位年轻的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省城里经历的故事。片名是一种隐喻,来自19世纪的一首诗,作者是齐普利安·诺尔维特。诗句在影片中被反复吟诵。 瓦依达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对波兰来说,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波兰的自由和解放,它仅仅代表统治波兰的国家由德国变成了苏联而已。 《灰烬与钻石》是瓦依达和西布斯基组合的最完美的作品。他们共同将男主角马齐可塑造成为波兰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角色之一。他们使他内心充满了纠结、矛盾和无以伦比的魅力(堪称“波兰精神”的化身),并将他的毁灭直接与战争之外的元素相联。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评论家习惯将此类探索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社会道德和同一性问题的电影称之为“第二类电影”,以此和战后不久拍摄的“第一类影片”相区别。《灰烬与钻石》被宣传为“危机和对生存绝望的影片”。直到今天,由《灰烬与钻石》所带来的一种对波兰影片神化式的估价还在广泛传播。 《下水道》Kanal1957 《下水道》讲述的是1944年华沙起义的最后时刻一部分抵抗者的悲剧故事。瓦依达曾经亲身经历过德国占领期间的抵抗运动,因此他清楚的向观众点名了历史的真相:抵抗者是牺牲在盲目的爱国主义和苏联的政治出卖的双重利刃之下。瓦依达的题旨并不在于歌颂抵抗者的高尚和无畏,与此相反,他恰恰指出了起义失败的不可避免。那些抵抗者其实在死之前就已经死了,因为在下水道中逃亡面对的只有阴暗、污秽和恐怖,绝望的死与绝望的逃生,这两者在下水道中并无分别。 研究瓦依达的波兰专家魏尔内教授所讲:“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英勇的斗争究竟有没有必要呢?这是不是一种爱采取高尚的但是毫无成效的行动的波兰癖性的表现呢?这种癖性既然导致了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悲惨命运的出现,那么是不是应当采取一种更加现实的态度呢?理智是一种回答,忠实和荣誉感是另一种回答。 《铁人》Czlowiekzzelaza1981 在戛纳获得双奖的影片。 《铁人》中的电影纪录片是国家强奸民意施暴于人的犯罪记录,无声的胶片在控诉,那场发生在1970年的镇压和屠杀因为载入胶片而被历史铭记。警察凶狠打击无力反抗者头部的画面如此令人愤慨,难怪记者在挂满人形沙袋的警察训练场里要歇斯底里。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