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康德主义
释义

新康德主义(德文:Neukantianismus 英文:Neo-Kantianism)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唯心主义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

理论简介

1865年,奥托·李普曼在《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的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去”为结论,这部书使得当时德国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再度高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开始。新康德主义是学院哲学,在世纪之交,德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教授都被新康德主义占有。

这一运动要求重新返归康德,并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哲学。对人文科学的效用理论以及政治科学的哲学理论建构的兴趣是新康德主义的特点。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20世纪初的俄国哲学中新康德主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成为沟通东正教神秘玄学与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桥梁。

理论形成

康德哲学在19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的强势下淡入背景。在这一时期尚默默无闻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的首版中对康德认识论作了批判性和开创性的分析。在黑格尔逝世一年后,贝内克(Friedrich Eduard Beneke)以《康德和我们时代的哲学任务》(Kant und die philosophischen Aufgaben unserer Zeit,1832)迈出了重新发现康德的第二步。怀泽(Christian Hermann Weisse)在1847年做了题为《我们现在在何种意义上必须使德国哲学重返康德》(In welchem Sinne die deutsche Philosophie jetzt wieder an Kant sich zu orientieren hat)。

新康德主义的正式兴起是与这几个名字紧密相连的: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李普曼(Otto Liebmann)、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策勒(Eduard Zeller)。朗格在《唯物主义史》(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1866)中对这一观点做出了详尽的批判。李普曼在其《康德与后继者》(Kant und die Epigonen,1865)中则用四个大段分别对唯心主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现实主义(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弗里茨)以及先验哲学(叔本华)等给予批判,并且在每一个章节的末尾用类似战斗口号的方式写到:“必须重返康德”。

新康德主义这一术语大约在1875年前后被用于专业文献。该学派的代表是马堡学派(die Marburger Schule)和西南学派(Südwestdeutschen Schule,又称海德堡学派)。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哲学家被归入“批判主义”(Kritizismus)的名下。

早期新康德主义

李普曼、朗格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新康德主义在重新解释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只强调康德的理论哲学,不重视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对康德理论哲学的解释中,他们一般都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观点,即用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生理的结构说明知识的问题。李普曼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识的生成组织。朗格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彻底唯心主义化。

马堡学派

马堡学派以数学、科学指向见称,创立者为柯亨(Hermann Cohen ,1842–1918)。柯亨站在康德主义的立场反对心理主义(Psychologismus)。“存在不受心理支配的事物”可以被“数学在教材中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而证明。与此相对应,认识也不单单只和主体相关联。柯亨在对时代进程进行语言学阐释之后发展出了一个独立的观点,即,吸收唯心主义的观点,将判断而非概念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点。纳托普(Paul Natorp ,1854–1924)也主要分析了科学的逻辑基础,但是他反对物自体以及独立于智性的直觉的存在。

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就其年岁而言更靠近马堡学派的传统,但是就他对诸如意义问题及符号哲学的涉猎来看,他已经完全应该被归入20世纪哲学家之列。在他看来,确立于世界关联的不光是范畴,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符号形式,如语言、宗教、艺术、技术、历史和法律。

西南学派(海德堡学派)

至此相对的的是以价值为指向的西南学派,代表为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15)与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文德尔班首先看重的是有关具备普遍意义价值的学说,即思想中的真理,意愿与行为中的善以及感觉中的美。他在原则上分清了历史与科学的界限。对于文德尔班来说,理解康德就是要超越康德。李凯尔特强调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差异,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哲学。

其他的新康德主义学派

在德国,新康德主义还有其他一些学派,如以A.里尔为代表的实在论派,以F.保尔逊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派,以L.内尔逊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等等。不过,它们的影响都较小。1896年,德国哲学家H.魏亨格尔还创办了《康德研究》这一专门刊物,并于1904年组建了“康德协会”。新康德主义在西方其他国家也有流传。法国的 C.勒努夫耶、英国的 R.亚当森、意大利的C.坎托尼等,实际上都是新康德主义的代表。第二国际和德、奥社会民主党内的E.伯恩斯坦、K.施米特以及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Π.В.司徒卢威等人,都是新康德主义的信徒。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康德主义逐渐失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复活的倾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