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军 |
释义 | 1 清末编练近代化陆军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 概述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 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次年(1895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工兵13营一共二千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 新军军制建军初期,全军由一名总统统率,有左右两翼(相当于旅),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营下面为队(相当于连),由一名领官管理;队下面为哨(相当于排),由一名哨官和两名哨长负责;最下面为棚(相当于班,每棚十二人),有正副头目各一名。 新军机关以总部为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后,新军改为常备军制,并因人数的增加,故以改编作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每镇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选拔标准较以往严格,对年龄、体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规定。 编制上分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步兵分左、右两翼,左翼2营,右翼3营;炮兵分为右翼快炮队、左翼重炮队和接应马炮队。装备方面,全部使用购自国外的新式武器装备。各级军官大多数由军事学堂毕业生充任。军中设有步兵、炮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毕业生除学习德文者准备派赴德国留学外,其余全部派充下级军官。另外还设有专门对官兵进行轮训的讲武堂与学兵营,士兵的选拔招募,也按照西法国家的制度,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 与此同时,直隶提督聂士成挑选所部马步军30营,按德国军制训练,编为“武毅军”。1896年,直隶全省淮军、练军20000余人,被编为20营,按西法操练,分驻各地。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同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称“武卫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次年在湖北练洋枪队2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江宁、镇江、吴淞、江阴、徐州五路防军,全部改为西法操练,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后因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 新政中的军事改革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新军十六镇 第一镇:驻北京仰山洼 第二镇:驻保定、永平等府 第三镇:驻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奉天锦州等处 第四镇:驻天津马厂 第五镇:驻济南、潍坊、昌邑等处 第六镇:驻北京南苑 第八镇:驻武昌 第九镇:驻南京 第十镇;驻福州、福宁、延平等处 第十七镇:驻成都 第十九镇:驻昆明 第二十镇:驻沈阳 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驻广东 第二十六镇:驻广州 十八混成协 第一混成协:驻东北新民,协统王化东 第二混成协:驻沈阳,协统蓝天蔚 第三混成协:驻永平,协统王占元 第十三混成协:驻江苏江北,协统杨保善 第二十一混成协:驻武昌,协统黎元洪 第二十三混成协:驻江苏苏州 第二十五混成协:驻湖南长沙 第二十七混成协:驻江西南昌 第二十九混成协:驻河南,协统张锡元 第三十一混成协:驻安徽安庆,协统余大鸿 第三十三混成协:驻四川成都,协统钟颖 第三十五混成协:驻新疆乌鲁木齐 第三十九混成协:驻陕西西安 第四十三混成协:驻山西,协统谭振德 广东混成协 广西混成协 甘肃混成协 伊犁混成协 ◎ 新军与革命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间的新军大起义。 ◎ 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军”。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直隶天津人 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江朝宗,安徽旌德人 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冯国璋,河北河间人 督操营务处提调:段芝贵,安徽合肥人 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姜桂题,安徽亳州人 步队右翼第二营统带:吴长纯,安徽庐江人 步队右翼第三营后队:雷震春,安徽宿州人 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 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安徽合肥人 炮队第一营管带:张怀芝,山东东阿人 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河北正定人 工程营统带兼行营中军:张勋,江西奉新人 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曹锟,直隶天津人 基层军官:王英楷、张永成、赵国贤、何宗莲、李纯、陈光远、李厚基、王占元、卢永祥、王汝贤、杨善德、田中玉、鲍贵卿、陆建章、钟麟同、马龙标、孟恩远等。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第一镇统制为凤山,后为何宗莲; 第二镇统制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 第三镇统制为段祺瑞,后为曹锟; 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为张永成; 第六镇统制为王士珍,后为赵国贤、段祺瑞。 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 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第二镇统制改为马龙标,第六镇统制改为吴禄贞。 ◎ 湖北新军清末,除北洋新军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镇(师)、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1906年清军改制,湖北新军被编为两镇,总兵张彪任第八镇统制,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张彪是张之洞最亲信之人,妻子原是张之洞心爱的婢女,因此被称为“丫姑爷”。但张彪粗鄙无能,胸无点墨,湖北军界真正的佼佼者无疑是黎元洪。 2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七七事变”后,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立于1936年9月18日)在十个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和两个军士教导团的基础上,于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始有六个总队(相当六个团),约两万人左右,到1939年“十二月事变”前,已发展到拥有四个纵队、四个旅、一个师共二十二个团,约七八万人,成为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这支武装,名义上是牺盟会为阎锡山组建的军队,实际上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薄一波、 八路军领导、帮助下,按八路军的编制、制度组织起来的,完全不同于阎锡山旧军队的抗日武装,故称为“新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