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会火画葵扇
释义

新会火画葵扇是广东新会著名工艺品。制作精美,清秀典丽,永不褪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用一种特制的“火笔”(现用“电笔”)在葵扇工作画,故名“火画葵扇”。

简介

新会火画葵扇,创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一般都在玻璃扇作火画,所以亦称“火画玻璃扇”。以“双雕”和“满景”最精致。双影火画扇,是把两柄形状大小相同的晶莹玻璃扇,缝合为一柄,在正反两面各饰以同样的火画。满景是在扇面左右两边都绘画。扇边以彩丝线相绕,手工细缝;扇柄缠以米黄色藤皮,或套上彩色小竹管,柄顶端镶以象牙、玳瑁、彩色小绒球等。

新会葵扇

葵扇是用蒲葵叶加工而成。新会葵扇以形状特别端正见称,再加上精制加工,在明代就选作贡品。现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凉用外,成品已工艺品化,在扇面上有用电烙山水图画,用彩色丝剌绣动物、花鸟;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镶嵌;扇边有单色单边的,也有彩色五边的。葵扇之乡——新会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

葵扇之乡的美誉

葵属棕榈科、蒲葵属,又名蒲葵,是多年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喜生于高温多湿、土地肥沃的中性土壤中,具有耐旱和耐湿的特性。它在夏天生长快,冬天生长则较慢,干像椰树,挺直无枝,叶呈圆形,叶端为锯齿状,叶阔尾短,骨格细匀,芯蒂圆正,柄直如枪,长者有丈,短者二三尺,树龄长达二三百年的老葵树屡见不鲜。新会所产葵叶,具有叶润平滑、厚薄均匀、蒂正骨直、轻盈柔韧的特点,用它制成扇,光泽可观,娇艳雅致经久不枯,为他地所不及。利用其叶加工制成葵扇、葵篮、葵帽、葵篷等各种葵制品,既是生活日用品,又是工艺欣赏品。早在清代,新会葵扇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古巴、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24个国家和地区。

新会植葵渊源

历史

新会植葵,始于何地,考之古籍,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清远。据《晋书·谢安传》载:东晋大臣谢安有个同乡,由中宿罢官返回京师建康,带有葵扇五万柄作为经商的物资,谢安取其中一些自用。他常常手摇葵扇穿街过市,由于谢安位高名气大,因此京师很多人就效仿他使用葵扇。古之中宿即今之广东清远县。另一说来自龙川。据晋朝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载:“蒲葵产自龙川”。此外,新会民间口头还有一种传说,谓“新会葵树的祖家在茶坑乡。以茶坑的文华塔为中心,凡可望见该塔的地方,即可种植葵树”。此种传说,未免有点神化,但观察现在的葵围,的确围绕着文华塔,其他地方很少种植。葵树的栽培方法是:(1)选种。以生长在沙、土围地的葵树种子为佳。用这种种子所植葵树,树干结实,叶柄强壮,出芽率高,易于生长;近水园地种子则较差。(2)种植。在冬至前后播下种子育苗,横直距离5寸,明年二、三月发芽,约3年左右,可出掌叶六、七块,才移植到葵田去。移植后3年开始割叶。所以,植葵最低限度要六、七年才有收获。(3)施肥。每年在春节前、端午、中秋分季节施肥,以氮肥为主。播种期每亩施40—60斤。移植后每年施肥由初年60斤逐步提高到可以收割时每年150斤左右。(4)除草。每年2—3次。(5)整濠、水利、防虫等。

原料

根据栽培和收割的方法不同,葵扇原材料又有三旗、长柄、生笔三种之分:(1)三旗。叶柄粗而坚,叶肉厚而韧,为制作普通用的藤边粗扇的主要原料。副产品有葵尾、葵爪。栽培方法:每亩植500棵为准,株距横直各3.2尺。普通每年收割4次,由农历四月至十一月,每月割一次,每次收割时留三叶,割中间嫩叶,故名三旗。(2)长柄。又名二旗。叶柄长三、四尺,专供撕骨晒干运到国外供制扫刷,葵叶则用来制葵贝,副产品为南尾,供制船篷、雨帽之用。每亩植400株为准,株距横直4尺,平均亩产4000柄。每年五月、十月两次收割。收割时,每棵葵上留两叶,保持叶柄继续生长,故名长柄。(3)“玻璃”,又名“生笔”。叶刚生长但还未伸展的嫩叶,尖而笔直,故名“生笔”。当叶未张开时,即用水草轻轻将其捆缠,使叶肉不见阳光,收割时嫩白可爱。此为制作较为细致的藤边幼扇或织扇的主要原料。其副产品叫下玻璃尾,可制作葵通帽、葵花篮、葵床垫、璃尾绳等。以每亩植800至900株为标准,株距横直各2尺余,每株年产5至6柄,亩产约5000柄。(4)老葵。老葵不是一种葵树的名称,而是在收割三旗葵叶时留下来的老葵叶,削去葵骨后用以制作葵扎或供搭篷、凉棚、葵寮之用。

分布

新会葵树的分布,一向以会城为中心,由此再分布到环城、三江、七堡、礼乐、双水、罗坑四周乡村。其中以环城、礼乐葵林最多。环城葵围约占全县葵围总面积的50%。

葵田多属围田,山地、旱田植葵的较少。每一葵围约五六十亩至一二百亩不等,多由三数个地主联手筑围种植。葵围多是公田,即祖尝田,或由祖祠自行种葵,或租给本祖之子孙,亦有批给别人经营的,租期较长,有“永批”和“期批”两种,“期批”最少也有一二十年。

发展

新会蒲葵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破坏。一次是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南明军围攻新会城,李部曾大量砍伐葵树填会城河以攻城,使会城附近地区的蒲葵几乎斩伐净尽。但战后恢复很快,到清道光年间,种植面积已达7.2万亩,年产生葵1.05亿柄。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新会沦陷,沦陷区日军害怕游击队伏击,强迫农民大砍葵树,加上交通受阻,葵扇销路断绝,米珠薪桂,部分葵围主也砍葵改种稻谷。全县蒲葵的种植面积由抗战前5万亩减至7000亩。抗日战争胜利后,蒲葵的生产虽有发展,但至1949年全县蒲葵面积仅有11807亩,总产2758.3万柄。

建国后,蒲葵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3年礼乐区礼西围建成,全围32公里大堤,共种下蒲葵18万株。1957年有收成,当年收入7.8万元,平均每米2.4元。因而有“一步三元”美誉。1958年和1960年,先后获国务院和水电部奖励。种植面积最高的1975年,面积30259亩,总产最高峰的1983年为12205万柄。1983年后,由于塑料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电风扇、排气扇、冷气设备逐渐取代了葵扇,塑料雨衣和尼龙薄膜取代了葵蓑衣、葵水贝和葵篷,葵制品销量下降。建国前遗留的用大田种植的蒲葵已逐步转产。1985年,全县蒲葵面积缩减为28346亩,生葵总产11739.2万柄,但与1949年比,面积仍增长1.4倍,总产翻两番。1996年,全市蒲葵面积14020亩,总产5056万柄。

精湛的葵艺

新会葵艺所以闻名世界,是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并融会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于一炉。

解放前,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葵业受帮派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加工工艺较为保守,花式品种开发缓慢,产品较为单一,葵类全行业以生产葵扇为主,兼产葵骨、葵篷等三几个品种的副产品。历经千年,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新会葵工仍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大量手工精美的葵制品。

新会葵扇历来以芯蒂圆正、骨络细匀、扇面洁白柔韧光滑、编织工艺精良,而扬名于世。特别是竹箨画扇,其加工要经过编织、划画、刻画和粘画等四个工序,全是细致工作,光刻画就需用几天功夫。这种名贵的竹箨画扇,过去是达官贵人互相馈赠的礼物和欣赏品。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得荣誉金牌奖。

解放后,葵艺厂工艺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试制,除继承传统工艺品生产外,还不断地创制出新产品,至80年代,新会葵艺制品有500多个品种,大约可分葵扇、工艺品和葵副产品三类。

葵扇类,指用葵叶经剪、晒、焙、焗、合或编织、缝制而加工成的扇,有牛心扇、鸡心扇、玻璃扇、火画扇、漂白绣花扇、竹箨画扇、胶花织扇等越百个品种。根据型制大小又可分大号扇、中号扇、幼中扇和幼小扇。根据葵扇原材料或制成品质量,又分为1至4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