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晃侗族自治县
释义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

中文名称:新晃侗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湖南省

下辖地区:7镇16乡297个村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省最西部

面积:1508平方公里

人口:26万

基本概况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沅水支流舞水的中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47'13"──109°26'45" ,北纬27°4'16"──27°29'58"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1984年被列入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列为怀化市优先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欣然题名为“湘西明珠”。

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10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区位交通独特。历来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是湘黔边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资集散地。株六复线铁路、320国道和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与沪昆高铁横穿县境,省道、县道、乡道横通纵接。县城距铜仁大兴机场80公里,距芷江机场60公里。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遍布城乡,现代通讯网络已经形成。新晃自然资源富饶。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6%,除盛产天麻、杜仲、吴茱萸等名贵中药材外,红豆杉、右旋龙脑樟等名贵树种呈群落分布,为“国宝”级森林资源。重晶石、钾、铅、锌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优质矿床。水能资源丰富,是全国100个首批电气化县之一。农畜产品丰富,特色鲜明,湘西黄牛等优良畜产品产量较大,享誉周边省市。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新晃县委、县政府通过抢抓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新农村建设、五十周年县庆、上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等重大机遇,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城建交通优先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先发展,科教文卫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建设“湘黔边界经济走廊”,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晃地形

新晃处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延伸末端,既有高原地相,又展山区特色。海拔大多在500 ~1100米之间。东南部以天雷山海拔1136.3米,构成了东南一屏障。西南部以海拔1101.5米的美岩大坡为主体

新晃水文

全县水域宽广,有大小河流260余条,属长江水系的沅水支流——舞水河流经县境,还有平溪、西溪、中和溪、龙溪贯穿东南西北。

新晃气候

新晃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严寒期短、无霜期较长,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平均降水量1160.7毫米 ,合计日照在1014.5~1590.2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期297.4天。

新晃自然资源

新晃盛产猪、牛、羊、玉米、稻谷、红薯、马铃薯、柑橘、刺 梨、烟草、油桐、天麻、银杏、杜仲、龙脑樟、油杉、松、杂木、竹等农副产品。

历史沿革

新晃侗族自治县,在过去又称晃县、晃州。何以晃为名?据清道光《晃州厅志》说:“晃州直隶厅公署,……后枕晃山,前临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厅治(今老晃城)附近现今山名,均无晃山之称。清光绪《湖南通志》说:“晃山在厅西。山在沅州西九十里。卢阳县有晃山。”晃州厅距沅州陆路一百二十里,说是厅西,又只距九十里,皆误。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说:“晃山,在厅东三十里。”是说较前准确。一是今麻阳、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说:“晃山在北六十里。《元丰九域志》卢阳县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证晃山的名由,还须考证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厅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绪《湖南通志》和解放后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说古晃州治凉伞。而古凉伞是否又是今凉伞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说:“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远,今晃州厅为唐清溪县治,则唐晃州治疑在今凉伞汛。……《芷江县志》,便水绕凉伞寨有夜郎故县。穷谷生阴,滩流绝处,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松杉冥郁,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见人行。所称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由此看来,古晃州治地疑在今县治东边方位,离便水不远,即古籍所说沅州西一百里地带。这样,离现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这个问题不家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史记最早出现晃州的记载,是《旧唐书》,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间所领五十个羁縻州之一有晃州,并指明“寄治山谷”。羁縻政策,始于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通过羁縻府、州、县,把各民族首领任命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袭,加强了全国的统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后,羁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领田汉权将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枚,献给宋王朝,被封为晃州刺史。这是曾经脱离中央封建王朝统治的晃州“蛮酋”,慑于宋朝的威力,愿以臣服的一种表现。

经考古发现,在新晃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掘出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旧石器20多件。境内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动物化石,还有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古代铜鼓,证明县地在距今5万至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历史记载,县地建置前,夏、商、周时,新晃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黔中郡。西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东汉属武陵郡辰阳县,三国属荆州武陵郡舞阳县,晋至南朝宋时因之,南朝齐时仍属武陵郡舞阳县,南朝梁时属南阳郡龙标县,隋时属沅陵郡龙标县。

在唐代,县地开始州县建置。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置夜郎县。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县置渭溪县,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长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改舞州为鹤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鹤州为业州,置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姜三县。唐时,另置晃州羁縻州,县地部分属晃州羁縻州,为黔州都督府所辖。唐末至五代时。藩镇割据,县地大户田汉权据得奖州,改奖州为晃州。

宋淳化二年(991),田氏归顺宋朝(仍为羁縻)。熙宁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复溪峒黔、古、显、叙、峡、中胜、富、嬴、绣、允、云、洽、晃、波、奖、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阳象限置卢阳县,县地属沅州卢阳县,。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县地复置夜郎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抚司,翌年改为沅州路,县地随卢阳县属之。

明时,县地属沅州,置晃州驿、晃州巡检司。

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县,凉伞坪添驻通判一员。乾隆三年裁晃州驿设凉山巡检司。嘉庆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抚巴、贵州巡抚文合同勘察,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属辰沅道.

民国2年(1913年 )废厅置晃县。

1949年11月 7日晃县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县人民政府,属会同专区。

1952年8月,撤会同专区成立芷江专区,晃县属芷江专区;同年12月改芷江专区为黔阳专区,晃县属黔阳专区。

1956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1981年7月改黔阳专区为怀化行政公署,新晃县属怀化行政公署。

1998年5月怀化撤地设市,新晃县随属怀化市至今。

风土人情

凉伞公母岩的传说

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西北角的凉山岭上,屹立着两座巨石,一座上面宽大下面窄小,像一个撑着雨伞的巨人,肃立峰顶;一座婀娜多姿像一位美女亭亭玉立于峰顶侧面的悬崖之上。人们叫它们为公岩、母岩。

传说很古以前,这凉山岭下有个寨子叫枫木塍。寨里有个勤劳、朴实、憨厚的青年叫曼郎。隔河也有个寨子,叫紫竹坪。寨里有个财主的女儿叫耶娘。曼郎家里穷,从小就在耶娘家看牛帮工。小时候,曼郎和耶娘非常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曼郎每次从山上赶牛回来,都要摘些野花、野果给耶娘。耶娘虽然生长在富豪之家,可一点也没有小姐的娇气,常常闹着要同曼郎一起上山玩耍。有时,还把家里的米粑偷偷送给曼郎。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二人渐渐长大,两人的心像牵了一根无形的丝线,它们常私约幽会,倾诉衷肠,并发誓终身相伴,永不分离。后来,耶娘的父母知道了,他们把曼郎叫去,狠狠地骂了一顿之后,将曼郎赶出家门,并不准他再踏进这紫竹坪寨门半步。同时,又把耶娘关在绣楼里,叫丫环看守着。接着,又在卡玛媒婆的撮合下,给耶娘找了个婆家,那男人的年纪比她大三倍。嫁日就定在三月初三。耶娘死活不愿,哭得像泪人一样。而曼郎眼望紫竹坪,想着耶娘,相思成病,身体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三月初三,耶娘的嫁日到了。不管她如何反抗,终被强迫背上花轿,抬着就走。

接亲的队伍越过西溪,登上凉山。突然,耶娘从轿里钻了出来,一边喊着曼郎的名字,一边拼命向凉山顶奔去。接亲的人没命地追赶,没等耶娘被接亲人拉住,耶娘已像一片红叶从凉山顶上侧面的悬崖壁上飘了下去。这时,天空中闪出一道白光,顿时裂开了一条缝,雷声不断轰鸣,雨水不断地从裂缝中倾泄出来,大地也剧烈地抖动。那些迎亲的人,尽被抛下悬崖。眨眼间,枫木塍、紫竹坪,整个凉伞地区一片汪洋,变成了一座天湖。人们和曼郎绕着这茫茫的天湖,呼唤耶娘的名字,寻找耶娘。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可始终找不到耶娘的踪影。

为了寻找耶娘,也为了帮助灾民恢复家园,曼郎决心在天湖北面挖一道缺口,把水放干。他挖了几天几夜,挖得精疲力竭,可山口一点也没有挖开。但他不灰心、不气馁,继续坚持挖。也许是他的精神感动神灵吧,一天,他正挖得起劲的时候,天湖北面一片通红,接着是一声巨响,北面山口裂开了,天湖水从裂缝中汹涌地往外奔流。

天湖水慢慢退下去了,曼郎又撑着伞四处寻找耶娘的踪迹。当湖水退到凉山岭的悬崖半壁时,只见耶娘纤细的身躯,静静地依偎在悬崖古松旁,脸上浮泛着甜甜的微笑,好像这里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曼郎见了,呼唤着耶娘的名字,朝悬崖奔去,奋身跳下悬崖,奔向耶娘……。

从此,这对情真意切的恋人,化为一对石像,巍然挺立在风景旖旎的凉山顶上,人们都叫他们为公岩、母岩。他们真挚的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青年。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当地青年男女,都梳妆打扮,呼朋引伴,到这里来幽会,唱歌、黄斗带,尽情玩乐。年复一年,渐渐成了当地的习俗。

凉山顶上,至今耸立着这对形象奇特的公岩、母岩,成为独特的稀世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都以一睹他们的姿容为快!

八江口(夜郎王)温泉

八江口(夜郎王)温泉出露于我县凉伞镇冲首村,为贵州剑河温泉主水系带,流径深度 1100米,其水质为医疗氟水,对各类皮肤病、高血压、冠心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具有较好疗效。目前已入浙江投资商总投资 1.2 亿元的新晃八江口夜郎王(国际)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项目开发将按照“夜郎文化、北侗风情、自然生态”的总体定位,演绎水的娱乐天堂和生态养生福地,到 2015 年底完成全部投资后 , 景区将达到国家AAAA 景区标准。

傩文化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夜郎国度的傩文化村,向世界辐射着绚烂夺目的光辉。

1985年,一位侗族汉子以新晃傩文化为题撰写了《中国傩文化简论》,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1986年,国内侗文化专家相继走进新晃傩文化村。村落前后都是遒劲参天的大树,屋子的院墙是用石板砌成的,粗糙又不失其自然。房屋是由木材搭建的,墙面用桐油漆成青色,屋内有走廊,走廊也是木雕的,还刻有细致的图案。村主任的家就是其中的一栋,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墙上多了几张政府颁发的“优秀村主任”奖状和粘在堂屋正墙上的“村工作园地”。村主任较年轻,模样朴实而平凡。

历经血雨腥风的艺术奇葩

“我是砍柴的、挖土的、割草的、犁田的种田人。种田人敬奉土地神,而土地神是天上地下的土地,坳头坳尾的土地,村头寨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个土地都是我。”于是,种田人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土地神慨然允诺。种田人又祈求土地神驱瘟逐疫。土地神便作法驱瘟,种田人拜谢土神……这是傩戏《跳土地》的剧目,其中土地神扮演者是傩文化村86岁的农民龙子明。在傩文化村,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称得上是艺人,可这些农民从不外出卖艺,而是地地道道的种田人。龙子明老人说,只有在农历7月半的“中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时间,才集体表演傩戏。傩戏共有80套节目,108人饰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姜公、关羽等人物神怪,这种集体活动需4天4夜才能表演完毕,它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在侗乡的具体演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融进了战争、巫、医等内容,使得傩文化更加丰富。 那么,傩文化在这里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这得联系到傩文化村的由来与变迁。龙子明老人虽然已是须发皆白,但他的记忆力还是出奇的好。他说,傩文化村有龙、姚二姓,明永乐17年(1419年),原居靖州平溪龙寨的龙氏人见四路村“山环水绕,气聚风茂,可以为宅”,遂由龙寨迁来。姚姓于明成化22年(1486年)由县内新寨乡迁田家寨,后其子辈再徙四路村。龙、姚二姓迁进傩文化村以后,对古老的傩戏进行了发展。傩戏又名“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包锣、唢呐、鼓四种乐器伴奏,节目风格原始、神秘、粗犷、绮丽,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奇特现象。

傩文化村在姚姓人迁入后,又迁入杨姓人。此后、经过三姓侗胞400余年的苦心经营,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傩文化村已发展为住户近二百,人口逾千,成为远近闻名的场墟。傩文化村的繁荣,为傩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那时,除春节和遭瘟疫时演唱外,每逢场期也常进行演出。 咸丰四年(1854),距傩文化村仅5里的甘屯,侗民姜灵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夜郎国度的傩文化村,向世界辐射着绚烂夺目的光辉。

行政区划

位置: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部,东连芷江,西南北三面与贵州毗邻。

拼音:Xinhuang Dongzu Zizhixian

代码:431227

邮编:419200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晃侗族自治县辖7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

新晃镇 辖:老晃城、中山门、桥南、太阳坪、镇江阁、龙溪口6个居委会;日光、红光、三拱桥、末设4个村委会。

波洲镇 辖:波洲居委会;炉冲、长塘坪、红岩、瓦屋坡、花草溪、小竹溪、波洲、暮山坪、江口、苗冲、田垄头、杉木塘12个村委会。

兴隆镇 辖:桥东、桥西2个居委会;新村、太阳山、林溪冲、柏树林、民主、民生、沙湾、长乐坪、大群、崇仁寨、禾公、半溪、浮漂田、枫木湾、禾排、乌木溪、丁字坳、塘洞、建新、胜利、石家坪21个村委会。

鱼市镇 辖:鱼市、酒店塘2个居委会;新桥、团溪、天枞、笑天洞、岩山、鱼市、前锋、光辉、老黄冲、小鱼塘、和平、古里、大坝河13个村委会。

凉伞镇 辖:凉伞镇居委会;冲首、梭溪、坪南、坝堤、桓胆、桂岱、坝万、冲场、高牌、广东沟、美老、凉伞、绞西、刘坪、子城、桂正溪、街上17个村委会。

扶罗镇 辖:扶罗镇居委会;伞寨、东风、桂贡、扶罗、云溪、皂溪、岑庄、拱夫、弓判、克寨、横坡、岑龙、桐木、八岱、三江、丈溪16个村委会。

中寨镇 辖:中寨镇居委会;中寨、岑枫、大寨、计寨、草场、新赛、赛容、地堡、中团、公道、恩溪、江米、半江、沟溪、祥冲、省溪、降溪、牛场、头家、岑兰20个村委会。

步头降苗族乡 辖:姑巴溪、土鹿坪、酉溪、步头降、新江、雷家田、天雷、槐口、茶山、涞溪、腿溪、大秉溪、小秉溪、黄阳14个村委会。

洞坪乡 辖:廖溪、柳寨、田坪、坳背、大坪、姑召、大坪坡、杨柳冲、洞坪9个村委会

大湾罗乡 辖:米公寨、木铎溪、中段、向家地、酸广冲、川岩、高寨、冷水冲、塘家坝、大湾罗、毛溪、甘家桥、水洞、兴隆坳、新坪15个村委会。

方家屯乡 辖:风火井、坳背罗、梅子坪、大洞坪、白岩湾、何家田、新民、洞坡、小洪溪、马溪冲、方家屯、枫树屯、胡家坝、杨家桥、大树湾、石乌溪、上寨17个村委会。

晏家乡 辖:鸭塘、地芽、梅溪、坝上、晏家、大湾、斗溪、殿溪、樱桃、肖家庄、河坝11个村委会。

林冲乡 辖:林冲、唐家、大堡、斗溪、卧曼、石马坪、刘家、田坝、栗山、地莆、马王、塘寨12个村委会。

天堂乡 辖:桂根、地习、道丁、小簸、竹坪、高洞、大旺、大榜、绞沟、渡溪、彭岩、界牌、天堂13个村委会

黄雷乡 辖:寸口、万家、宋寨、板凳寨、转水、城堡、黄鹂、茅坪、绞碧、岑棚、大田11个村委会。

凳寨乡 辖:寿里、绞海、台洞、光芒、桂光、安马、花园、东村、凳寨9个村委会。

茶坪乡 辖:美岩、美岩冲、阳肖、茶坪、马宗、韭菜、冲亨、塘教8个村委会。

新寨乡 辖:飞山、竹树、磨寨、龙寨、朝阳、圭界、八世、坝坪、老寨、老行、磨溪、坝马、新寨13个村委会

贡溪乡 辖:绍溪、甘屯、甘美、天堂、茂守、上田、贡溪、四路、碧林、东溪、铜鼓、高寨、田家13个村委会。

李树乡 辖:"三江、岁溪、大晏、龙兴、岑朗、坪地、红星、枫木、科赖、龙塘10个村委会

禾滩乡 辖:闪溪、禾岑、龙洞、大田、青山、岑贡、洛溪、世溪、进蚕、禾滩、文祥、岑芒12个村委会。

碧朗乡 辖:稳溪、比足、约溪、阿况、古堆、兴隆、碧朗、团结、赶溪、阿觅、化溪11个村委会。

米贝苗族乡 辖:烂泥、茶坪、竹坡、赵家溪、富家冲、石羊洞、米贝、潭洞、大塘、练溪、黄连、阿界、同良山、歇场坡、碧李桥、左溪16个村委会。

经济概况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2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45万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59万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58746万元,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6812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6.9:34.5:38.6。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在产业比重中上升了2个百分点。

为民办八件实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省政府“八件实事”工作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83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60户,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756人,全县有城镇农村低保对象10294人,发放低保资金665万元,新建乡镇敬老院1所,新建城镇经济适用住房3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6所,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74万人次,建成县到乡镇公路41公里,硬化村水泥公路116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500口,解决了农村8227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标准化乡村农家店23家,新增通电话自然村6个,全面实现了县域内“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农业的各项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200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38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农业总产值26207万元,增长2.5%;林业总产值5177万元,增长3.3%;牧业总产值45778万元,增长1%;渔业总产值1112万元,增长2.9%;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2109万元,增长13%。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945万元,增长2.1%。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88262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谷物74517吨,增长1.6%;薯类12975吨,增长15.9%;豆类770吨,增长4.1%。油类总产4741吨,增长2.2%,其中油菜籽4257吨,增长2.5%。烟叶总产703吨,其中烤烟635吨。水果总产7594吨,增长2.3%,其中柑桔4178吨,增长2.2%。蔬菜51216吨。

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出栏生猪30.4万头,下降0.3%;出栏牛6.59万头,增长4.6%;出栏羊5.45万只,下降7.6%;出栏家禽130万羽,增长1.6%;水产品产量 1222吨,增长5.3%。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4.88万亩,优质稻面积7.34万亩。经济作物中,烤烟种植面积0.71万亩,增长0.7%,药材种植面积0.9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82万亩。

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53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2.57万人,减少贫困人口3660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0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961人。

三、工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1419万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488万元,增长46.9%,实现工业增加值49891万元,增长23.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46706万元,增长31%。工业产品产销率10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4042万千瓦小时,增长4.5%,金属硅22773吨,增长114.2%,重晶石386586吨,下降9.5%,化学农药2943吨,下降16%,水泥40.6万吨,增长10.5%,汞触煤1750吨,增长9.8%,鲜冻牛肉3434吨,下降11.3%,桐籽油4043吨,增长22.2%,胶合板47801立方米,增长15.9%,硫酸钡34465吨,增长9.7%,复合肥50648吨,增长14.2%,生产蓄电池13.26万只。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923万元,比上年增长91.1%,其中利润总额1187万元,增加759万元,实现税金3736万元,增加1588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4779万元,增长4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7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0346万元,比上年增长3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818万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4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854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34万元。在城镇及农村非农户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7517万元,更新改造投资22041万元,房地产投资7854万元,全年开工项目31个,竣工项目30个,施工房屋面积9471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7210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54754万元。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68万元,下降8.2%,5家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2554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3111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179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1690万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3718万吨公里,增长1.9%,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5337万人公里,增长2.8%,发送货物96万吨,增长4.3%,发送旅客89万人,增长3.5%。

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288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3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551万元。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5万户,小灵通用户7276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8万户,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年末宽带用户达5539户,增长23.6%。

六、贸易、商务和旅游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强劲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46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4668万元,增长23.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378万元,增长14.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540万元,增长20.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497万元,增长25.5%。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引进项目28个,合同引进资金 44288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6178万元。

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2.2%。

七、财政与金融

200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68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02万元,增长23.83%;上划中央“两税”完成1893万元,增长28.25%;上划所得税完成505万元,增长5.43%。全年完成财政总支出35583万元,增长36.10%。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7150万元,比年初增长14.4%,其中企业存款18206万元,增长3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709万元,增长12.3%。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2141万元,比年初增长5.2%。从贷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余额为32183万元,增长8.3%,中长期贷款余额9668万元,下降6.6%;从贷款结构来看,工业贷款余额1391万元,下降7.1%,商业贷款余额3454万元,农业贷款余额23786万元,增长11.4%。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业务收入2144万元,增长13.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16万元,人身保险收入1528万元。全年保险赔付款支出533万元,增长58.6%。其中财产保险支出375万元,人身保险支出158万元。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实施省、市、县级项目7个,其中省级项目有龙脑樟快繁与天然冰片提取及万亩桑蚕产业化开发;市级项目有高级环保深钻蓄电池生产技术开发、生态科技乡镇试点示范和科技信息库建设;县级项目有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大楼建设和县知识产权局服务平台建设,落实项目资金54.5万元。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19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4人。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360人,教职工70人。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学生2984人,有教职员工232人,其中,专任教师182人。独立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在校学生6815人,有教职工747人,其中专任教师680人。完全小学19所,在校学生14439人,有教职工1005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97.91%,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68%,初中入学率96.4%,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2.37%。高考本科自然上线81人。

九、广播与卫生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卫星收转站99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发射机5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2.7%,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431公里,有线电视用户23313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569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6800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8400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为55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为240小时,全年采编广播电视新闻1700余条,播放专栏节目40余期。

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数达176652人,参合率为81.23%。2007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医疗单位27个,从医人员7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3人,医生224人,卫生机构床位630张。全年就诊人数442044人次,入院人数24500人次,出院人数24478人数,治愈率76.3%。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人口调查统计显示,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2662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542人,农业人口228679人,年内出生人口2485人,人口出生率为9.35‰,死亡率4.16‰,人口自然增长率5.19‰。人口计划生育率96.01%。

人民生活继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4776元,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751元,比上年增长21%,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192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61元,比上年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1615元,比上年增长4.5%。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625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5682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5943人,社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领取养老保险人数4565人,保险金3599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63人,参加医保人数13806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611人。全面启动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全县有10294人享受了金额不等的低保待遇,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74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550人,发放低保金665.2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450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424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 95.65%,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3.9%。

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8起,死亡人数10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人数8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66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3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1.57人。

交通建设

至2006全县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不断刷新历史,打通了城乡脉络的阻滞盲区,缩短了城乡的时空距离。如今,新晃境内已经有公路1402.628公里(未含在建的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以国、省道为主,两纵两横、干支直达、城乡相通的公路网。

经济发展 交通先行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东连芷江,南、西、北三面与贵州毗邻。是“川、滇、黔之孔道”,为中南地区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地。

解放前,新晃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全县仅有公路37.08公里。即1936年修建的湘黔公路一段35.35公路(波洲的门龙坳至鲤鱼铺)和进城支线1.73公里(老晃城至新晃城)。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县委、政府的战略部署,新晃以加强公路建设为主向,按照“严管、快建、提质、实干、实在、实效”的十二字方针,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终于构筑了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图:先后修建了新晃至三穗、扶罗至天柱、禾滩至碧朗、林冲至天堂等县内干线公路,县内干支线交织成网、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修公路热潮,以前偏僻闭塞的山乡,今日“高路入云端”;过去急流阻道的溪河,现己是“天堑变通途”。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放的全面推进,新晃西边各省市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如贵州玉铜高等级公路(玉屏至铜仁)、铜三高速公路(铜仁至三穗)的建成通车,铜仁飞机场的投入使用等,加之东部交通的飞速发展,如芷江飞机场的通航、渝怀铁路的开通等,使得新晃昔日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在日益弱化,并逐步转入劣势。新晃是一个少、边、穷省级贫困山区农业县,交通发尽其所有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山区工业化”的三化进程,正日益成为制约新晃县域经济发发尽其所有的一个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晃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县域经济开发,交通先行发展”的战略决策。观念的更新,思想的统一,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新晃交通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网络 编织结点

新晃侗族自治县距铜仁大兴机场和芷江机场仅一小时的车程,湘黔复线铁路、320国道以及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可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然而,现代交通的快捷,反而也可能使此地方“边缘化”。为此,新晃决策层未雨绸缪,着力完善与贵州周边县市的省际公路。近年来,新晃积极实施交通拉动战略,先后投资9000万元,新修或改造了新晃­——万山,新晃——天柱等5条省际公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2000年来,该县着力实施国家通乡、通村公路战略,公路建设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等级公路逐年增加,沥青、水泥路面公路不断增多,群众的通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县现有公路276条,通车里程1402.68公里,等级公路209.57公里,油路面33.11公里,水泥路面104.7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2.73公里,每万人53.78公里,23个乡(镇)乡乡通了客班车,296个村己有294个村通了公路,占总村数99%。

交通拉动,山区变迁。如今,一个以国省道干线为主骨架,以城乡公路为依托,以乡村道路为网络,纵横交织、城乡一体,处处贯通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新晃,正成为现代大交通网中的一个结点,正显示出日益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

路通四方百业兴

至2009年,新晃己显现出以320国道、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以县内晃凉、晃天等5条主干道连通23个乡镇297个村的大交通网络格局。昔日在司机中留传的口头禅“汽车跳,湖南到”变成了“汽车跳,贵州到”。曾经制约新晃经济发展的交通今天己成为新晃经济腾飞的翅膀。如今,农产品货畅其流,外商纷至沓来,经济发展乘势而上。

——道路的发展带动了侗乡运输业的兴起,目前,该县各种运输车辆己达3000余辆,摩托车近10000辆。年社会客运量高达84.1万人,年客运周转量每公里达到了6562万人,年货运周转量每公里达到了3674万吨。交通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如县运输公司扭亏为盈,2004年度还添置了60余万元的机械设备。流动资金达到250多万元。2004年末养路费征收增至528.6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19.86%,名列全市前茅。

——道路的发展加快了新晃农村四大产业形成的进程。随着交通的发展,昔日新晃农村“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经济模式,己演变为“家在大路边,多养多种好卖钱”的商品经济模式,偏远的凉伞镇冲首村通公路前是深山中有名的贫困村,通公路后,仅有400余人在家务农的冲首大力发展养牛业,一个村就养有黄牛700余头。交通拉近了贫困山区农产品与大市场的距离,使农产品变成了商品,传统农业演化成效益农业。在交通的拉动下,2004年新晃的肉牛养殖达到16.65万头,新增桑园2000亩,优质烤烟200亩,畜、蚕、烟、药四大产业初步形成。

——道路的发展还加快了侗乡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家住扶罗八岱村的青年农民吴远湘把家搬到了扶罗镇,买了部小面的跑客运,日均收入上百元。如今,和他一样把公路当成“财路”的人,正一批批地成为农村小城镇的新移民。扶罗镇仅2004年一年,小城镇面积就新增0.9平方公里,一年就增大了三分之一,在该镇政府拍卖临路土地使用权时,每平方米价位竟至480元。全县2004年小城镇面积新增20多平方公里,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等行业功能不断增强。

——道路的发展拉动了工、矿企业的发展,随着县内主干道的改建和硬化,各地客商也是沿路寻枝栖凤。最近三年中,从新晃到鱼市路段,就新增了恒信丝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投入资金2亿元,沿路民营经济发展带初步形成,远到中寨镇,随着通村公路的修建,己发现多年的铅锌矿也进入开发阶段,年产值百多万元,一年中,全县民营厂矿企业新增60余个。 夜郎古国

新晃,湖南省怀化市一县名。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走廊,即进出的过道,文中指的是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摇篮,意为事物的发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沿着古夜郎人的足迹,通过新晃这条走廊,出入于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区,由点到面,由近到远,探寻中华远古文明的基因。

一、新晃:考古发现表明,湖南最早发现的最初的人类遗迹在新晃,新晃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源地

湖南最早发现的最初的人类遗迹在哪里?在新晃。新晃是怀化市所辖的湖南省最西面的一个县,再往西即进入贵州省。怀化市是被“火车拖出来的城市”,地处中原与西南之要冲,黔滇必经之地,古有黔滇门户、湘黔川鄂桂五省通衢之称,是湖南省的西大门,湘桂铁路与焦柳铁路、呼和浩特至北海209国道、厦门至成都319国道和上海至昆明320国道,均交汇于此。新晃正处于中原与西南地区进出“门户”的“咽喉”之上。

人类童年的300万年至1万年前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湖南有没有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在石灰岩溶洞中搜索多年,希望能找到旧石器,但长期未如愿。1987年新晃县大桥溪旧石器地点横空出世,填补了湖南无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考古发现表明,在沅水流域,10多万年以前湖南最初的人类用双手揭开了湖南史前历史的篇章。

此后,湖南旧石器考古进入了一个莺歌燕语、姹紫嫣红的新天地,相继又在沅水、澧水、资水、湘水流域发现了一批旧石器遗址,其历史年代约始于10-20万年以前,迄于1万年前左右。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湖南的古人类,经过数万年乃至数10万年的悠悠岁月,为开拓和征服三湘四水,为创造湖南的文明,在历史上迈出了最初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湖南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的由伍新福主编的《湖南通史·古代卷》第4-5页记载:“1987年5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新晃侗族自治县发现旧石器地点八处,即江口、曹家溪、柏树林、新村、沙湾、长乐坪、十家坪、石鸟溪,采集到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梳等实物100余件。出土旧石器的这八个地点,均分布于沅水支流氵无水河西岸的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之上,……距今约5-10万年前”。“自1987年新晃等地第一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以后,湖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继普查出数以百计的旧石器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标本。遗址分布仍以沅、澧流域为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会同县境内渠水左岸连山乡坛水墙和巫水右岸黄茅乡沙田遗址,靖州境内渠水右岸江东乡彭家溪遗址,麻阳境内辰水右岸江口镇亭子溪遗址,芷江境内氵无水右岸小河口遗址。

2002年10月下旬,笔者与著名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林河先生一起进行“中华文明基因与湖南”比较研究考察,从长沙出发,途经郴州——永州——桂林——怀化——黔东南,对湘江、沅江上游稻作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进行比较研究,到怀化后与该市党史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刘芝凤同行,并应邀在新晃县进行学术交流。

此行的比较研究考察,印证了二人曾经提出的一些观点:“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国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年以上”,“中华文明一万年前的源头在长江流域”,“长江中上游是中国南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主要依据有四个:一是湘江、沅江上游(包括黔东南)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和传播区;二是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华远古文明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三是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西南通向西域的水上丝绸之路,比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域道路——丝绸之路早1000年;四是湖南和云贵川渝鄂的大量考古发现表明,长江中上游是中国南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新晃从古到今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走廊。

二、夜郎:新晃曾名夜郎县,古夜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古夜郎国在哪里?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县在哪里?对此,近些年来在古夜郎人生活过的地方,人们在探寻着、讨论着、争辩着。史籍记载、考古遗迹和世代相传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这些千古疑惑。

位于湖南西部边陲的新晃县,曾经是夜郎县。有人反问,是真的吗?回答是肯定的。新晃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楚国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夜郎国。唐设夜郎县,五代至北宋初为晃县。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设晃州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立晃县。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诸多方志中均有记载。

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其建制沿革卷又载: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门也,在汉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隶巫州,县地属夜郎。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一带。

《元和郡县志》:“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嘉庆一统志》:“唐置夜郎县,后改曰峨山,五代时为蛮地”。同治芷江县志:“便水绕凉纟散寨,有夜郎故县”。《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县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错,山深溪疾,接壤黔蛮……所载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

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出版的《辞源》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对夜郎县的说法分别是:“唐贞观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历史上叫过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

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贵文化》(黄涤明著)认为:“战国时期,除楚国黔中地、秦国黔中郡之外,黔贵地域都是大夜郎国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寻踪》(唐文元、刘卫国著)介绍:《后汉书》载:战国时期的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从历代文献、方志的记载及解放以后考古资料的印证,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夜郎的中心应在今贵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有今川南。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兴及其亲党的叛乱,古夜郎国才告终结。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经夜郎。司马迁《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实如此。但后因喻人妄自尊大为“夜郎自大”。

随着古夜郎的变迁,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贬谪龙标(即今黔阳)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风景秀丽,山色空朦,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传,遗风犹存,使新晃成为我国当今稻作文化、鼓楼文化、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走廊: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

路是由动物沿着山脉和水系走出来的,路是由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出来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所以过着构木为巢,以避群兽的生活。人逐水而居,随水而行,不断往来行走的足迹,逐渐形成了小径似的道路。但是,“大川名谷”仍然处于“冲绝道路”的状态。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尧舜禹时代,“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在夏代,禹帝开通了9个州的陆路和水路,其中有荆州湖北、湖南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堑山填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修建驰道,以秦都城咸阳为中心,驰道延伸到全国各地。

汉代的道路建设比秦代有大的发展,出现了“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局面。

唐代在继承古代路线布局的基础上,采用八个方向的辐射形式,形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完备道路网,全国的干线道路(驿道)由长安伸出,辐射到各地。柳宗元分析干支道路的相互关系是:“由四海之内总而分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束而合之,以至于王都”;“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

元、明、清以至民国和当代,全国的路线布局都是在古代路线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的,不同的是辐射中心点改在北京。

从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进入贵州、云南,即由陕西进入四川的茂州、松潘,经泸州、西昌到贵州和云南;二是由武昌、长沙、沅陵经新晃进入贵州和云南。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上书说:“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为中郎将,带领将兵千人,辎重万人,从符关进入夜郎(今贵州安顺)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进军夜郎时才将道路修通。

汉代到唐代,进入贵州、云南的驿道是由四川通过的。元明清通往贵州、云南的驿道是通过湖南进入贵州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

清代的云南官路属官马南路,路线由北京起经正定府、开封府、武昌府、长沙府,再经贵阳府到云南府。北京到长沙、贵阳、云南府的距离分别为1721公里、3667公里和3936公里。

“东来荆楚行将尽,西去黔滇路转长”。新晃能够成为中原进出西南地区必经之路的原因在于: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错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向贵州的氵无水河谷阶地,这一河谷阶地就成了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才使从古至今的驿道、商道、国道、铁道,都在此发展演变而成,比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还早10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铁路,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都经过此地。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硫酸钡、复合肥、胶合板、蓄电池、天麻、杜仲、吴茱萸、湘西黄牛、猪、羊、玉米、蔬菜(马铃薯)、柑橘、刺梨、烟草、油桐、天麻、银杏、杜仲、龙脑樟、油杉、松、杂木、竹。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重晶石、钾长石、铅、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