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华字典 |
释义 |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但未能编纂完成。自1953年,开始重编,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记小字典》。从1953年开始出版,经过反复修订,但是以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作为第一版。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 书名:《新华字典》 作者:魏建功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3年 字典介绍《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本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小型字典。1953年新华辞书社编,主编者为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1901~1980)。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以后续有修订,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转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 《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已于2011年7月出版发行。在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中,新增了800多个正字头,另外,还增加了1500多个繁体字和500多个异体字。 修订历史《新华字典》走过了50年的历程,它的十个版本不仅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字的变化,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翻开第一版,那浓浓的古旧书籍的味道扑面而来,书的装帧设计还是线装书的样式,里边的字体都是繁体字和数量繁多的生僻字。最为特殊的是,它的检字手段还是民国时期创立的音标。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还没有公布现代的汉语拼音。然而让人感到亲切的是,这本字典几乎每一页都有图画,动物、植物,建筑、各种当时的农业和工业机械都绘制得栩栩如生。词典专家说,在书籍和纸张珍贵的年代,那可是当时的一本小百科全书。 “文革”时的修订本,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痕迹。如“呼”的例句被要求增加“高呼毛主席万岁”。1971年修订本共改动1100余处,引用毛主席语录46条,打开字典,扉页上的“毛主席语录”等三行红色彩印大字显得异常醒目。“文革”后期,在人口多达10亿的中国,《新华字典》成为硕果仅存的一部字典。当时到中国访问的一位西欧小国元首自豪地将该国多卷本大百科全书赠给周恩来总理,总理只能以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回赠。 即使是1979年那次修订,虽已处在拨乱反正的年代,但受历史条件和观念制约,一些新的政治套话又不知不觉被增加进去。一些收入的注释和例句与当时形势已经不相适应,如“人民公社”、“总路线”等。 后来的几个版本,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语言和社会互动发展的轨迹,比如印刷和包装逐渐精良,字体的样式逐渐丰富,而词义和解释的修改也日渐丰富。六七十年代的版本,各种“主义”和“思想”的词汇特别多,社会变迁新出现的词汇也多起来;70年代的版本,出现了简化字;八九十年代则大量收录了经济、法律、技术的词汇。 到09年《新华字典》已经出了10版,单单商务印书馆就印制了204个印次。1998年商务印书馆有了专有出版权的意识,把全国印刷权收回。每次《新华字典》开印都是50万册、100万册。1966年文革开始,《新华字典》的版被毁了。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有字典。于是1971年商务印书馆从咸宁干校抽调了一批有经验的老专家回京,做了《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从1971年到1992年中间的20年,《新华字典》的组织修订和维护完全由商务印书馆自己负责。 第十版进一步体现了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100多个新词和环保意识的体现成为修订版的闪亮点。其中增补的部分新词、新义、新例和少量字头,使字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社会面貌和群众语文生活。增补的新词、新义、新例涉及通讯、计算机、医药、食品、生物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当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光纤、光盘、互联网、黑客、软件、硬件、手机、艾滋病、木糖醇、克隆、基因、公诉、公证、听证、投诉、期货交易、盗版、审计、公示、互动、白领、蓝领、绿卡、社区、超市、理念等。 而在审查动物和植物条目时,注意了与国家有关的动物、植物保护政策相一致的问题,对于已经被国家定为保护动物和植物的,一般都将“……可食”等语句删掉,避免产生读者的误导。如“鲸”现为国家保护动物,原释文中有“肉可吃,脂肪可以做油”的语句,已在这次修订时删去。而且新版里的字,基本上均为简体汉字,但是为了保留我们的文化,在有繁体字的汉字旁,很多都有繁体字,便于人们学习。 同时,修订版根据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字典所涉及的异形词作了相应处理;还增补了插图;为方便读者查检,增加了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梯标;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第10版还同时推出了三个不同版式,即普通版、双色版、大字本。此外,新版还增加了《地质年代简表》。 第11次修订增收正字800余个,主要以姓氏、科技术语等为主,删除了一些字的异读音,对于一些已经使用稳定的新字设立字头,删改其中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子。在修订稿过程中数次召开论证会,到中小学里听取意见。有时为了一个地名的汉字使用准确,翻阅大量古书,还跑去边远地区向当地人求证。 此外还增补了一些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从公安部得到人口普查资料,从民政部得到地名用字资料,并吸收部分读者意见,新增字头2800多个。另外,还增加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在具体的修订中,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如增补字音,增补新义,增删词语,增补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录及改动体例。比如字音的变动,像“的”字,就增加了“di”(一声)标音,加入“的士”的释义;在增加释义部分,比如给“晒”字增加了“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这样的解释;此外还有增加例证;增删词汇;人名、姓氏、地名较大增补以及体例的改动几个方面。 第11版新增了许多汉字近年来出现的义项。比如“晒”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晒隐私”;“奴”字新增了“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之意;“门”字新增了“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之意。“晒工资”、“房奴”、“学历门”等这几年的网络“热词”也出现其中。 同时,新版增加了部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词语,如在“民”字的解释中添加“民生”,组词为“关注民生”;“愿”字中添加“愿景”一词;“和”字中新增“和谐”一词;“工”字的例证中新增“农民工”。删去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比如“煤油、马达、马力、合作社”等。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使用得起《新华字典》,此次修订还特意出版了平装本,价格只是双色本的一半。虽然是一本小小字典,但是里面却有许多历史和诸多文化界人士的心血。《新华字典》第一版是1953年出版,如今已经有58年,参与过字典编撰的人包括魏建功、叶圣陶、陈原、吕叔湘、金克木、丁声树等一大批学者,迄今已经发行了4.5亿册。 同时,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表示,《新华字典》第11版发行之日,就是12版修订之时。 出版背景新华字典,顾名思义,就是新中国出版的字典。 1950年5月23日,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驰函北京大学校长,商调在该校中文系当系主任的魏建功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来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着手早有计议的《新华字典》编写工作。此项工作,不仅是魏建功、叶圣陶等人计议中要干的事,也是“新形势”的急需。——“新政权”得有自己人弄出的普及性字典,让“新社会”的读者广泛使用。 不出一个月,魏建功在北京大学的职务得以解除,来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组建“新华辞书社”。起初,所谓“新华辞书社”只有魏建功和萧家霖两个人,不久萧家霖的夫人也加入了,再后来杜子劲又加入了。似乎早期“新华辞书社”就只这么几个成员,叶圣陶代表国家出版机构“领导”着这个“新华辞书社”。 “新华辞书社”的工作于1950年8月10日正式展开了之后,同年10月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才召开“成立会”,叶圣陶兼任社长,实际也成为《新华字典》的终审。 1951年3月17日上午,“新华辞书社”开社务会议,议定《新华字典》本年9月底完稿。这个时间要求倒是达到了,该年8月29日下午3点“新华辞书社”举行社务会议时,《新华字典》初稿早已结稿,但修订进度甚缓。为了赶速度,社内同仁的工作有所调整。调整之后,仍处于紧张状态,1951年11月29日下午的社务会议,再次鼓劲,力争1952年6月修订完工,年底出版。 这一次的规划落空了。 1952年7月11日,金灿然、叶圣陶、魏建功等共谈重新改定后的《新华字典》印发的部分征求意见稿,结果都发现问题多多;读者对象不明确、体例有点乱等等。更要命的是虽说“新华辞书社”已“发展”至十多个人,但能动笔写稿的人极少,魏建功、萧家霖又都不写稿,只做“审订”工作,连叶圣陶也只好叹气:“欲求成稿之完善,实甚难。” 改、改,不停地改!到了1953年1月中旬,看终审的叶圣陶仍在摇头:“字典总觉拿不出去,尚须修改。”这年的2月21日,魏建功再一次求助叶圣陶,让他为“编辑同仁”讲今后如何修改,力争6月完稿、7月付排。 实际上,最后均由叶圣陶逐字改定,于1953年7月6日正式发到印刷厂排字。一周后,由叶圣陶改定了魏建功、萧家霖写的《新华字典》宣传稿。《新华字典》的排版格式是1953年7月17日下午商量一次,10天后又商量一次才定下来的。之后便是读校样。但在叶圣陶这里却是“流水作业”,他于1953年7月29日才把《新华字典》全稿审改完毕。8月22日,叶圣陶审读魏建功和萧家霖起草的检字表,也觉不完善,28日与二位商量后才定。 魏建功写的《新华字典》的《凡例》,也被叶圣陶判为“琐琐”、“达意不甚明畅”,又得改。 1953年12月4日《新华字典》终于完工,即将出版。总结《新华字典》初稿乃至修订过程,叶圣陶觉得“计划未前定,随时变更,耗力甚多,而又未能作好”。1953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是依音序排列的,版权页上说是一次印了十万册,但叶圣陶日记上写的是300万册。1954年7月初,“十万册”音序排列的《新华字典》已经卖完,叶圣陶虽然认为“此字典实不能令人满意”,但又无法另编,只好同意“酌量修订”。决定改音序排列为部首排列。因为忙,也确实因为初版的这本《新华字典》让近六十岁的叶圣陶饱尝辛苦,他不再过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版修订的《新华字典》,而是交由魏建功、恽逸群负责。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1954年11月才付印,发行20万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字典》由魏建功写书名。之后,《新华字典》就转到商务印书馆去了。 创新精神这本字典颇具创新精神,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书按音序排列,另附《部首检字表》。书中采用的部首与一般字典基本相同,但略有改动,共有189部。 如旧日字典的肉部、艸部、高部、鼓部、 齐部、龟部等都并省,而有些旧日字典根据《说文解字》、篆书的写法不分的,这本字典里都按楷书的写法分为两部,如“刀”与“刂”,“火”与“灬”,“心”与“忄“,“水” 与“氵”,便于查检。这种办法在中国字典中是前所未有的。 2、所收单字有8500个左右,在单字训解之下连带加出的复音词和词组有3200多个。复音词和词组都加有标志,这样就兼有简单词典之用。 3、在释义中分别标出引申义、比喻义和转义,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多义词不同语义转变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词义的发展颇为有用。这是编者用心之所在,也是其他字典所不曾有的。 4、这本字典第一版有不少名物的插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解释的内容(后来重排删去)。 历史作用第一版《新华字典》编纂于1953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新世界的建立者们将这部“小字典”的编纂,视为新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肩负规范现代汉语的职责,也要担当扫除文盲的任务。“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倡这种大学者小字典的‘新华风格’,提倡名家大家面向大众、力于普及的学术风气。”总结《新华字典》走过的50年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这样说。“《新华字典》一问世就为人民群众学习文化、普及基础教育服务,这种贴近民众的主动追求,成就了这本小字典可贵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这样解析小字典创造的奇迹。新华字典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同时,也是中国辞书史上修订频率最高的辞书。50年来,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变化,这本词典整整修订了10次。“字典虽小乾坤大,甘苦几多心自知”。每一次修订都要在字词上“咬文嚼字”,都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都要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新华字典》是第一部完全用白话释义、白话举例的字典。它巩固了旨在推广汉民族共同语口语的国语运动和旨在提倡书面上用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运动的成果,并以字典的形式使之得以确立、推广和发扬光大。《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词汇规范和运用为旨归的字典。“编写的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 时代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编撰人员说,第十版在原先第九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进一步体现了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其实,《新华字典》出版50多年来,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如同一台影像机,《新华字典》记录、反映了新中国这55年的风雨变迁。”刘庆隆老先生说,《新华字典》编撰之初,不可避免地留下特殊时期的特殊痕迹。比如收了一些政治性的名词术语,“生产队”、“互助组”、“人民公社”、“高呼毛主席万岁”等。在某些时期,《新华字典》成了后人眼中的“政治教科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字典进行修订,删除一些不太常用的,如“租借地”、“愚民政策”、“锻铁”等,增加了互联网、黑客、克隆、期货交易、盗版、白领、社区等上百个新词新义。环保意识也渗入了字典的修订中,对于已经被国家定为保护动物和保护植物的,一般都将释文中“……可食”等语句删除,增加了“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等语句。 定价策略《新华字典》的定价一直是一斤肉的价格。1957年是1元,后来是7角,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5元。这里有个典故,周总理曾经提议降低成本,所以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绞尽脑汁,要好纸又要便宜,让农村的孩子能买得起。当然,这种低价政策也符合商务的作风,商务的辞典定价普遍很低。 历次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年10月初版 1954年第2版 商务印书馆 1957年6月商务新1版1959年5月第2版 1962年7月第3版 1965年第4版 1971年6月修订第1版(版权页即这样标注,这一版没有按版次顺序称为第5版,而是单独称为修订第一版,通称1971年修订重排本) 1979年12月第5版 1987年12月第6版 1990年2月第7版 1992年7月第8版 1998年5月第9版 2004年1月第10版 2011年6月第11版(最新版) 第10版目录第10版修订说明第9版修订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字典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我国少数民族筒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各称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计量单位简表 地质年代筒表 节气表 元素周期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