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丰年音乐笔记 |
释义 | 作者:辛丰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页码:414 ·版次:1999年4月第1期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1 内容简介 一位老军人、老干部,却嗜爱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肖邦、德彪西、戴留斯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评论。他不是音乐评论家,也不是学者,却从音乐中领悟到历史与人生。相信读者能从这本音乐笔记受益。 辛丰年先生投身革命,在部队工作几十年,读书自学成癖,音乐也是自修的,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嗜爱音乐,无论中外、古今、雅俗,都感兴趣。历浩劫而幸存,人虽老但耳犹聪,得以饱餐往昔可望不可即的美妙音乐,从中深味历史与人生。本书收集的音乐笔记涉及极广,共分上、中、下三编,既有对音乐曲目欣赏后的漫议,也有对音乐理论著作阅读后的总结和分析;还有对音乐人物的品评和回忆,以及对音乐理论的阐发和独特的见解。广及中外音乐作品,人物与历史,音乐与文化等,下笔从容,博识丰厚,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个酷爱读书与写作的良好生活习惯。读者朋友既可把它作为一本音乐著作来阅读,亦可把它当作一本好的随笔来品味。 后记 我的书桌抽斗中塞满了笔记本子。抄笔记是出于需要,也成了瘾。 有一个古年八代的本子,我最宝贝。可宝之处在于抄下的内容,也在于抄写的经过。每一次翻阅,都会纳罕,当初怎会有偌大劲头赶抄下这么一册笔记。 那正是“四凶”垮台之后不多久。人心太快,更何况我们身受其害者。个人尤其感到兴奋的是,多年饥渴于音乐,这时忽然有意外的美食到口。朋友从远地邮来了一部又大又厚的原版《牛津乐友》,是从田书馆借来的,限期归还。 我眼馋心急,恨不能一口吞下这部正文1178页的书! 唯恐漏掉了好东西,我从头开始。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往下读,从A读到Z。那些一望而知可以不管的,例如“教堂音乐”“音乐教育”方面的,便忍痛放弃。 越往下读,兴愈浓,心愈急,急的是怎样把如此丰富的信息储存下来。我人已黄昏,原本记忆力就不强,自从遭到劫难,更加不管用了。但不记下是不甘心的。于是用一册空白的记录本来摘记,抢救一样地记了上面说的这本笔记。 我用中文来抄记,原因是写英文字比写汉字慢得多。我一边看那原文,一边译为中文,摘其精华,而译其大意。有时原文是那么有味,也舍不得不直译。 音乐,我只是一名爱好者,自学外语,也是爱好者水平。以这种水平,本不配搞这种“同声传译”的,但求知加上爱好,成了强大动力,我那时竟埋头干了下去。如今打开这本突击出来的《牛津乐友》摘记看看,有若干条目,好像还颇可自我欣赏,叫我今天来重译,未必能胜过,虽然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又有了长进。 这正说明《牛津乐友》的独力编纂者斯科尔斯(P.A.Scholes)这位“普乐”的热心人多么可敬可爱,他的文章多么深入浅出而又别具吸引力! 通读《牛津乐友》,在我是一举而三得: 饱餐了够我后半生受用不尽的乐史、乐理知识,此其一。 阅读英文音乐资料的能力与信心大为提高,此其二。 勤作笔记,以供反刍,成了习惯,上了瘾,此其三。 对这部《牛津乐友》(一译《牛津音乐指南》)感兴趣的朋友欲知其详,不妨看一看《读辞书的乐趣》一文,收在《如是我闻》中。更好的办法是去直读这部辞典。 我早已拥有了此书的影印本,至今仍然觉得,它既可查,又可读,耐得起反复地细读,的的确确是良师益友! 目录 辛丰年其人(代序) 严 锋 上编 不必望洋兴叹 ——漫议欣赏曲目(一至十二) 求真难得真 ——听莫扎特钢琴四重奏有感 乐无定版 交响音乐是他的自由王国 ——贝多芬为同一歌剧写的四首序曲 贝多芬的“双语” 历史感与中国味 一忆刘雪庵先生 人也惆怅,乐也惆怅! ——关于戴留斯 咀嚼“惆怅” 芬毕的踪迹 德沃夏克常驻我心中 《幻想交响曲》又一版本 ——听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柏辽兹会好笑的 ——肖伯纳评《幻想交响曲》的解说与舒 曼的失误 文如其乐 乐如其心 ——读柏辽兹《配器法》 乐史留名一过客 ——为迈耶贝尔勾像 中编 技、艺、名利? ——读《西盖蒂论小提琴》(上、下) 为阿图尔·鲁宾斯坦传真 奇妙的和弦 ——无师自通的爱乐者、乐评家肖伯纳 乐狂自仔 ——肖伯纳忆自学乱弹琴 书摘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诗、书、画都喜欢品评。最高酌称为神品,其次是妙品,再低一档是能品。有些作品介乎神、妙之间,称之为逸品。 对名曲,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办?应该说,真正够得上神品的,不会很多。不然这种“大奖”的身价也就不值钱了。够得上妙品水平的,相当多。而许多所谓名曲,恐怕以归入能品为宜。还有一些,只怕连能品也够不上。 神品、逸品与妙品,显然应该列为“必读之曲”了。能品则是“可读之曲”。 但是问题总必须多角度考虑。如果上上之作都作为必读,恐怕一般爱好者既无此时间也无此功力。巴赫的《马太受难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106”,可以作为这种只能忍痛割爱的两例。 另一方面,有一些作品虽然并非神品,但也必读。因为它们能帮助你形成对乐史发展的概念,有的作品则提供一种对照。使那些神品的特色更为鲜明。例如,听了维瓦尔迪和斯卡拉蒂的作品,你对巴罗克音乐的概念会更为丰富,而巴赫、亨德尔的个性也愈见鲜明了。 必读之曲宁可少些,以便精读;可读之曲则不妨多一些,广一些,可以浏览;精读与泛读,正是相辅而相成,缺一不可。 …… 书摘1 莫扎特在乐艺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不朽之作。首先谈他的交响乐。编了号的一共有四十一首。比起写了一百零四部的海顿来,可说是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公认为顶峰的是那最后的三部,也即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这三部。而在这三部用短促的时间相继完成的杰作之中,最有深度与个性的是《G小调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莫扎特一生中所作的音乐,大多有一种乐观的精神,《G小调交响曲》却像在向人们披露他内心深处的烦忧。尤其是第一乐章。它是一位不幸的大天才的独白与自画像。 《C大调交响曲》的外号“朱庇特”(雷神)对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用处,顶多可以形容其气势磅礴而已。在这部最后的交响乐作品里,气魄之大不但在前人之作中听不到,即使在莫扎特毕生所作中也是高峰。它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一座用复调手法建造起来的宏伟壮丽的音乐殿堂。 只听这最后三部,还不足以认识他的交响乐艺术之丰富多彩。还有几部也应该仔细倾听。即所谓《林茨》《哈夫纳》《巴黎》与《布拉格》。被别人标上此类别号,都是事出有因,而且也可联想其身世,至少也比光记调名、曲码方便,但它们同乐曲内容是无关的。 莫扎特的创作,最重要的无疑是歌剧艺术,可惜本文不能谈这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两篇歌剧序曲,是极重要的必读曲。 一篇是《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这篇乐曲篇幅不长,速度又是用的急板,一般只要四分钟左右便奏完了(从肖伯纳的乐评中可以知道,19世纪英国有个传统,它必须在三分半钟之内奏完)。然而那不过二百多个小节的音符中所蕴含的能量之大,简直找不到话来形容。它虽然是放在开幕前演奏的序曲,却只是作为一种情绪上的提示,精彩地预告了这部喜剧中将要具体展现的精神状态。但是我们后来人反复倾听而不厌,还可以从中感受、联想到比戏剧人物、情节更为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莫扎特刚来得及赶上便不幸短命死了的那个伟大时代,那个狂飚突起的大时代!听此曲,令人精神振奋,也感到对音乐美的极大满足! 除了童年时期,他的一生绝非幸福愉快的,竟然写出了《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这样一篇浓缩了力量、喷发出欢乐的音乐,的确是这位不可思议者的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例子! 另一篇值得独立演奏与欣赏的歌剧序曲是《唐璜序曲》。向来流传着有关此曲的一则佳话是,直到那部歌剧已经全部排好,正待开台上演的前一天,作者才在剧场与夫人的催促之下开了个夜车一挥而就,并未耽误演出。现代的乐史家订正了此说,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开演前两天中写成。 我们知道,莫扎特最伟大的歌剧便是《唐璜》。而这篇从总谱上看来非常简单貌不惊人的序曲,评家们也极口赞叹其高妙:从一开始便概括而深刻地预示了全剧的情绪、气氛。 前面谈的那篇序曲是一片阳光灿烂,《唐璜序曲》则是鬼气森森的夜,有一种不祥之兆的气氛。 莫扎特天资过人,音乐上几乎无所不能:既是多品种又高产的作曲家,又是古钢琴、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名手。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演出时由他自己担任独奏。钢琴协奏曲的新作,也由作曲者以亲自弹奏的方式向公众发表。 二十七部钠琴协奏曲,除了早期的四首以外,是莫扎特全部作品中极重要的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几首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乐作品以及歌剧平起平坐。所以,听莫扎特不可不听他的钢琴协奏曲! 当时的钢琴这乐器尚在青少年时代,只有六十一键,音域窄而音量不洪。这些弱点本来会有碍音乐思维的尽情发挥的;然而莫扎特能造奇迹。他运用这有局限的乐器谱写出了至今还无人能超越的协奏曲! 其中至少有十部左右是绝妙之作。如果来不及都听,那么有五部是不能不听的,即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五与第二十七。这数字只可增,不能减了。 这五部作品虽然同为钢琴与乐队的音乐,又各有各自的面目,绝不相互雷同,当然又都是莫扎特! 他的钢琴协奏曲,独奏乐器始终是主角,然而管弦乐也并非跑龙套的角色。他那使协奏曲交响化的艺术是巧妙而恰到好处的。并不像后人所犯的毛病,把协奏曲化为加上助奏(obligato)的交响乐。我们听时应该兼顾那“红花”与“绿叶”,才能充分领略其中的美妙。 他的协奏曲基本上是纯音乐。人们不必强作解人,索隐其中情节。但也有评家认为他是把它们当做无题、没有说明书的歌剧来写的,从中不难听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场面云云。 莫扎特的音乐世界是一种多样多彩,“现种种相”的世界,让人们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吧! 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如此流行,也就用不着多余的介绍了。值得提醒一句的是,那是一些他的前期之作。而他虽然早逝,虽然从童年起便显出了奇花怒放般的天资,但他的乐艺是有一个越来越成熟,达到更为圆熟更为完美的境界的过程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注视他那些后来的杰作,最有价值的作品都是最后十年中的产物。 比较起来似乎不怎么受到爱乐者注意的,有一部《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这可是一部绝对不可错过的,也许比小提琴协奏曲更值得反复倾听的杰作。有评家认为,此作是一种真正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作者做到了将最大限度的技巧性(意思是,再过分便流于炫技了)和最高度的音乐表现融而为一,使二者互不妨害而相得益彰! 还有一部也是为一双乐器写的协奏曲:《长笛、竖琴协奏曲》。往昔我们听不到此曲,如今却有了各种版本的唱片。专业的乐人对它未必看重。这里倒要极力向爱好者郑重推荐。 从谱面上看,两种独奏乐器配一支小小的乐队,很简单,也不见密密麻麻的音符。这同那个有名的故事中的情况适得其反。当年奥皇听过他的歌剧以后批评他“用的音符太多”。莫扎特回嘴道:“陛下,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他的伟大杰作正是像古人形容的“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的绝世佳人! 诚然,《长笛、竖琴协奏曲》并非深刻之作。艺术技巧也是简单朴素的。然而这是非常有魅力的音乐。是一种天真烂漫的音乐,一种能令人心花怒放的音乐!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