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羽清 |
释义 | 艺术简介谢羽清 1978年出生于甘肃民勤,祖籍浙江绍兴,倾心元、明、清以来的传统,经过对中国传统的书法(碑学及贴学)和绘画深刻领悟及对自然之美的悉心体味,潜心追求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以“净化人的心灵”为创作宗旨,追求书画的意境,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意境。其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绘画中的用笔能传达情性,线条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更能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他的画中能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主要得益于自己继承传统和文化上的积淀。在自己看来,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中国书法,中国国画的思想来自孔子、孟子,庄子……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根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书法家,画家,精善于书画鉴别,现为宝树书画院(网)常务副院长, 曾就职于西泠印社,中国文艺家书画院等。 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书法报》,《盛世收藏》,《中国旅游报》,《中国商贸》等。 艺术论文浅析“奇正相生”在国画章法布局中的释放及运用 1.1 背景 黄宾虹提出了太极图是中国书画的秘诀。 1.2 “奇正相生”一词的概念及由来 太极图的阴阳鱼阐述了社会自然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此图变化发展,生生不息。黑中有白,白中有黒。相互依存,变化发展。“奇正相生”一词渊于其有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之意。 1.3 研究现状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应使画面中的物象变活,这就需要如何适当的经营位置怎么布局使物象活起来。 二奇正相生一词在国画章法布局之中的联系及运用 2.1其词浅说 作画在章法布局中要变化与统一,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懂得“奇”字,“正”字,也就是大小,长短,上下,高低,黑白,虚实,奇偶,动静的一些对比,一幅作品里面又两个相同的场景时就要注意上下,大小,高低,黑白的一些对比,是相对来说它的大与小,长与短,上与下……把它相对的前者定格为“正”的,那么后者就为“奇”的了,黑的定格为“正”的,白的则为“奇”的了,只有使其有相互对比,才能使画面活起来,使画面动起来,画面才能活。 2.2其词与章法之间的关联 章法要先看四条边线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通盘筹划“置阵布势”,不能从一边、一角、一点堆积起来,先确定对全局起作用的几个大面积的东西,再逐渐打碎,以小面积的东西配搭进去。“大幅看气势”更须要树立全局观点。所谓章法,不单指构成画面的形象轮廓,色彩、墨色、浓淡、位置、经营、虚实都要计算在内,题字印章所占地位更不能遗忘,这样构图才能完整。 章法,千言万语,不外虚实、疏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横竖,同理,可体味音乐的节奏,当实则实,当虚则虚,虚不是不画,是有计划的不画,不画处仍有画,譬如音乐的休止,休止不是“怠工”,而是一支曲子的组织部分,即是“多样的统一”,也是自然法则的“矛盾统一”。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实处当虚,可以虚之,例如:山石本实,云一遮就虚;虚处当实,可以实之,例如:水本空明,添些蘅藻、舟楫、岛屿、倒影之类就实,虚虚实实,即成画面节奏。画面节奏要和主题内容思想感情紧密的结合一起,节奏是画面形式,也是作者的情感表现。章法上的“相成相破”,含有矛盾统一的意义,“成”相当于统一,“破”相当于矛盾。“统一而不变化是呆板,变化而不统一是杂乱。要统一中有变化,变化服从于统一。”整个构图以此为基本规律,多采取均衡取势,而避免对称。“画三不画四”,三是奇数,四是偶数,画偶数的物象易流于匀韵整齐,奇数即可以打破这个局面,奇和偶也是相辅相行的。“惨淡经营”方可成形式语言的美感首先来自于构图的处理上,构图受“意”的统领,发挥独特的思维想象,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构图形式,使观赏者乐意去揣测其中的味道和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上极讲“势”的存在,如造险绝之势、造祥和之势、造平稳之势、造动荡之势、造大度之势等等,“势”乃布局之阵势也。同时,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之长盖使中国画气度雄浑、法式独特、妙趣横生。因此,不同及相同形状的结合,物类的对比、态势、节奏、排列、凝集、分割、疏散等态势,都是构图呈献的不同方式。 2.3其词在章法布局中的运用 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一、高远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做岸兀立。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但是书中的措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样把象千例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刘未对宗炳在《历代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例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二、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核秦岭"'汽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三、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 所谓空白处不是无话可说,没有画意可寻了,它正是为了衬托密安部分增强空象,使它更能以少胜多,就象音乐中的休止符,使人有更多的泪旋浮想的余地,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善于借虚以见实,前人曾提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很有道理的。密处在构图中要更集中,更精密地刻画,使墨、色、线充分发挥效果,对比下感到白的更白,密处更密,更突出,更加强烈地给观者留下印象,从而发挥造型艺术的特长。虚与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疏密聚散与前一节意思相近,这种变化有时也可以用疏、密、聚、散四个字来形容。密与聚是画面上的实处,疏和散是指画的虚处,正如"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样,观者能在画面上看出大的节奏感来。但空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三中也有象,我们试看八大山人的花与画,常常只画一花~鸟,单纯之极,纸上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整幅.画面空虚处,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可以想象为天空,为白云,为水波,造成极大的边旋余地。但只有空白不能成画,所以还要有密处说明问题,最忌的是平均布置,如清吴历《棚天春色图》人与柳树,有聚有散,其土坡按一根S线布置,画的中部和远山,又尽量展开,以求舒散,引起观画者有山曲水幽之感,同时也为我们展示出如何处理疏密聚散的手法。计白当黑这句话也是来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是由邓的弟子包世臣记录在《艺舟双辑》中。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因为这一规律可通画理,国画家又把他的道理转用在绘画上,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画评中所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中国画强调运用空白,对空白经营很用心,把它当有画的部位,同样费心思去考虑。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空白呢?这好比戏剧、电影中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没留下一点潜台词,这叫做平铺直叙。画面上展现一片空间,我们会感到画家的思想在这段空间里驰骋,这在米氏的云山画中是常见的手法,一片白云横在山腰,山随云活。但邓石如的深意还不止于此,他是要求没有笔画处的白,当和有笔画处的黑一样引起重视,认真经营,让白中也有内容,有画意,而不是一块闲置没有画到的白纸。这就要斟酌白与黑的措趁和呼应,如画一条长桥卧波,桥身是黑,水便是白,桥身如何布置便很重要,讲的位置合度,可以感到桥下的流水,引起对水的联想,类似这种空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话可说了,这是言外之言,物外之趣,意味无穷。艺术贵在含蓄,空白也是诸种含蓄手法之一。布置之法势如清代画家邹一挂在他所著的《小山画谱》里,提出了一个国画的构图原理,这就把画面的布置,安排为三角形的勾股方为得势。勾股的三角形,也可以是直三角和斜三角。勾股的三根线,分别称为勾、股、弦. 2.4现代国画章法布局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中国画对构图的开拓与理解有着极大的发展,呈现出几种类型的构图法。如重视写生,一些画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具体环境的结合,在人物、事物和环境的典型性和视觉的真实性上下功夫。另一些画家的作品则努力开拓传统的章法技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意象空间的表现上下功夫,继承传统的长卷、立轴、屏风、扇面等各种传统构图形式。还有一些画家则从现代西方艺术的创造中得到启发,采用分割、构成、重叠的手法,表现出新的意态和新的审美追求。这三种构图法都有自身美感的因素,我们应相互吸收运用,反复推敲、精心组织、苦心经营,力求创造出新的构图形式 在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中怎样使画景中的物象活起来,这就需要适当的经营布局各个具体物象的位置。古人有: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具体言的虚与实,疏与密,开与合宾与主,大与小……都是奇与正之间的关系,在黄宾虹老先生的思想中体现,其依据太极的理念,又开创出新的章法,面貌,尤其是他依靠画家所具备的空间组织能力,以画理去打通书理,在章法布局中让其有错让,又起伏,又呼应。其中讲究的虚实结合,并发现实处取法难,虚处更难,虚实相应相生,节节有呼吸,也就犹如太极鱼黑白相应相生。 黄宾虹老先生把太极图几乎完全融入他的绘画生活之中,甚至于举手投足无不合太极图,他是现代中国画家之中将太极图原型“道成肉身”最杰出的一位,也是最自觉的将其纳入思性和创造活动中的集大成艺术家。 欧洲的西画大师如荷蒙特里安爱用方格式构图,而中国画家之所以爱用三角形构图原理,可能更符合于中国画的表意性,便于表现山水花鸟构图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引力向下的心理因素。避免板到。这是就总体而言,当然构图是无限丰富的,很难作执一之论,不应使它束缚每一画家的独创性。 正和偏、板和活、齐和不齐、均衡和不均衡、对称和不对称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构图时要随时注意它辩证相互对立的关系,从主题出发,从主要的构思去寻找主要的构图之路。新的构图方式。 三实例列举进行分析并对其做阐述 3.1举出案例进行分析 国画构图比其他形式的绘画作品更讲究随意性和个性化,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常常是随手挥洒而不落俗套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虚实:如吴作人的《奔》为了强化黑白的对比关系画家省略牛四周可有可无的众多琐碎事件只留下几根淡淡的似有似无的线条曾托墨色浓重的牛,一实一虚赢得了虚实相应生趣的艺术性。 黑白:如八大的《鱼石图》为了强调石头和鱼的关系,在石头鱼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黑与白的关系,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相生使石头显的沉重,鱼赋予了生命,整个画面活起来。 3.2阐述 奇正是自然界绝对运功与相对的静止,两种状态的对立与统一运动富于变化而有生气,静止显的统一安定,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在创作中求奇正是国画章法布局不可缺少的方面。 构图布局需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自然的美感。“奇”“正”的对立与统一更应如此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对立,经过提炼取舍,才能创作出新的好的奇活的构图来。 四结论 黄宾虹提出了太极图是中国书画的秘诀。 太极图的阴阳鱼阐述了社会自然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此图变化发展,生生不息。黑中有白,白中有黒。相互依存,变化发展。“奇正相生”一词渊于其有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之意。是自然界绝对运功与相对的静止,两种状态的对立与统一运动富于变化而有生气,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也就是大小,长短,上下,高低,黑白,虚实,奇偶,动静…的一些对比,在创作中求奇正是国画构图的主导方面。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对立,经过提炼取舍,才能创作出新的好的,奇的,活的构图来。 篆刻作品润格:800元/字 书法作品润格:6000元/平尺 国画作品润格:10000元/平尺 作品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