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谢姓
释义

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台湾排第十三。谢姓出自于姜姓。谢氏之祖先始于炎帝地六十三世申伯。谢姓早起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时期,有些谢姓迁徒到山东、湖北和湖南。战国时,谢姓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唐末谢世开始进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汇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都、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宝树等。

基本信息

姓氏:谢

读音:xiè

笔画:12

历史:3500

发源地:河南南阳宛城

主居地:广东《溁溪》、江西、湖南、河南

人口:900万

人口比例:0.72%

人口排名:24

血型分布: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

谢氏简介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

释义图腾

在甲骨文中,谢字像一人拉弓箭之状,古时谢、射两字通用。因此,谢人是一支善射的氏族,以谢命族名和地名,最终形成国家。谢,也是一种龟,头昂着行走。而低着头行走的龟,称为灵。谢,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在古谢之地曾出产头昂着行走的龟,因以谢命地名,进而形成城堡,最后发展为国家。最初的居民称为谢人,谢人最初的原始图腾是龟。

溯祖追源

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

第一支出自任姓

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虽为伯爵诸候,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

春秋初周宣王让召公重营谢邑,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邑成了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得姓始祖

炎帝神农---四岳----太公望----申伯--谢昌后

谢孝政(直勒·孝政)。

分布迁移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南迁谢水

炎帝的子孙在巫咸国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至殷中宗时巫咸国民之一的巫咸与伊尹之子伊陟夹辅中宗,“治王家”,“殷复兴,诸侯归之”。其后商朝迁都于耿(今河南温县),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今河南洛阳),成为炎帝的谢氏传人。

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至西周建国以后,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谢水流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

先秦、晋时期

申国灭亡后,谢人又遭楚国的奴役,先后迂往湖南、四川、浙江等地,遂把种子撒向全国。至于秦汉以后生活在南方各地的谢氏人,则大多与迁居荆山的谢氏人有关。而在北方各地的谢氏人,则多与留居谢邑的谢氏人有关。汉朝至晋朝,谢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繁衍外,还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

唐宋时期

唐朝至宋朝,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

元明清时期

谢氏的发展再度陷于沉寂。

迁入港澳台

明初入台湾。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于清康熙元年国怀抱。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其中有谢某徙居今台南市,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现在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

至于在香港和澳门,也有不少谢氏族人居住。他们大多是历史亡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当然,在近年以来,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谢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对谢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地长足发展。

宋朝至今谢姓人口分布比例

宋朝时期,谢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谢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7%。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这六省谢姓大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73%。

明朝时期,谢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一位姓氏。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55.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苏三省。江西一跃成为谢姓第一大省,占谢姓总人口的25.4%。宋元明期间,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谢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形成了赣浙苏、川湘、粤闽三大块谢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进一步由北向东南部转移。

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全国形成了以粤东为中心,向北西东三方向辐射,谢姓人口逐渐地减少,华北和东北地区少见,西北罕见。自明朝至今近600年期间,谢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桂、湘赣闽台、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东部,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60%的谢姓人群。在云贵川大部、重庆南部、陕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苏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端的连接地区,谢姓在当地人群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21%的谢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陈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苏州市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堂号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家谱文化

楹联

重要的谢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庭生玉树;世济凤毛。

乌衣望族;凤羽名流。

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

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门楣题辞

宝树流芳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

世济凤毛。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

乌衣望族;

凤羽名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

江左风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

蔽障解围。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

节孝双全。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

东晋家乡。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

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谢晋元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法轻能退谷;

文章美若叠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侯官人。乾隆举人。喜读宋儒书,博通传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号叠山。为人豪爽,观书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义自信。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文章轨范》、《叠山集》。

〖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

东山系望于苍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龙烟缥缈乌衣室;

凤烛辉煌宝树堂。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

程门重道学先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

玉树生庭物色佳。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

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

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

家训格言

谢良佐,寿春上蔡人,先后师从程颢和程颐两位大儒,博闻强记,征引前史,不差一字,是南宋的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要求其子以天下为己任,训子曰:“脱去凡近,以游高明。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器。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生之计,而有后世之虑。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谢良佐所训与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出工之妙。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谢姓族谱114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谢姓族谱274部。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

在谢姓人及其编修的家谱中,多称炎帝为太始祖,申伯为始祖,并说他是炎帝的六十三代孙,在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这样,就用一条血缘纽带把炎帝和申伯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确定了申伯受封的确切时间,不过,仅就这一时间而言,历史上还有不同的记载。就笔者所见,明确记载申伯受封时间的书籍是《竹书纪年》,这本书原是一本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从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书籍,记夏商以来至魏哀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它的原书在宋代以前已经亡佚,今天所能看到的除几种辑本外,还有一种是由明朝人伪造、假称是南朝人沈约编定的《竹书纪年》。属于辑本者一般还能遵循历史的原貌,不擅自改写或添加原文;伪造者不仅全部抄袭他书,而且还随意添文去字,望文生意,甚至加注日期。说申伯在宣王某年确切受封者便出自这本伪造的书中,全文是“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而前者对此事只字未提。这种确切的受封日期与前述受封时间虽有两年之差,但也大约是其说的根据,当然也不否认可能是另有所据。至于谢姓有关家谱明确记载申伯受封时间的做法的初衷,大约也不外乎为了解开人们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使人有一种确切无疑的历史感,同时也使之树立一种以祖宗为荣的自豪感。另外,大约也正是由于这一缘故,谢姓人还编定了自己传说中的世系,并在这一世系中确定了自己列祖列宗的姓名,以及他们的事迹、婚配、子女、迁徙、寿夭、在位时间等情况,使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

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即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余类推。后来,“昭穆”泛指家族的辈分。

“辈字”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第几代)人。辈字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为辈分名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直至现在仍被一些家族所采用。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

谢家人在历史上以字排辈的情况,最早见于陈郡谢氏的第5代,是由谢安开创的先河。他为长子取名瑶,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实际上就是谢氏字辈的雏形。此后,第7代晦、昭兄弟共用“日”旁,综、约、纬兄弟共用“纟”旁,惠连、惠宣共用“惠”字,灵佑、灵运共用“灵”字;第8代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第10代才卿、几卿共用“卿”字,谖、诵兄弟共用“言”旁;第12代俨、伯共用“人”旁,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的演变和发展。另据《南史·谢庄传》记载,谢庄有“五子:飚、肋、颢、(山从)、(氵艹龠),世谓庄名子以风月景山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的字辈。

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谢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二位;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11%,排在第十六位;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第三十五位;谢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69.73%,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

中国谢姓历史源远流长,到南北朝时,已成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名人辈出,尤其在文学领域中颇有影响。

历史名人

谢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汉大臣。汉建初中期,左转下邳令。他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晋朝,由于以谢安与谢玄为首的陈郡谢氏士族位高权重,政治地位极高,引领风潮,所以该时期出现了最多古代的谢姓名人。

名人包括:

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

谢尚: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

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

谢万:名士,谢安之弟。

谢玄:东晋名将,淝水之战前线作战者,谢安的侄子。谢道韫:才女,谢安侄女,谢奕之女,王羲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

谢琰:名将,谢安次子,孙恩之乱时殉国。

谢灵运:南朝文学家,谢玄之孙,著名文人。

谢惠连: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之从弟。

谢庄:(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学家。谢庄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中国最古的绘画论著。他评价了公元三~四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谢朓:名士,诗文清新,唐朝大诗人李白称赞他“中间小谢又清发”。

谢声鹤:著《雪溪诗集》。

谢颖苏:著《北溪剩稿》。

谢琯樵:中国著名书画家。

谢浣湘:中国女诗画作家,著《谢浣湘诗存》。

谢锡铭:贵州知府,著作《梦草轩诗词集》。

谢清高:(公元1765~1821年),嘉应州程乡金盘堡人(今广东梅县)。著名清朝航海旅游家。谢清高有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称,著有《海录》一书。

谢子远:(生卒年待考),福建汀州人(今福建长汀),著名清朝将领。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携十六姓人开垦湘地(今湖南),促进和发展了湖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现代名人

谢又秋: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民国政府府统领,任过东山县首任县长,病故东山县。

谢觉哉:(公元1883~1971年),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宁乡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司法制度奠基人。

谢珂:(公元1892~1974年),字韶卿;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五集团军参谋长。

谢升标:(公元1903~1938年),字若鹏,号小美;浙江临海大田邵家渡西洋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

谢承瑞:(公元1905~1937生),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日凌晨,在坚守南京光华门的战斗中牺牲。

谢侠逊(1888-1988),出生于腾蛟凤巢,四岁初知象棋门经,六岁领悟棋理,九岁通晓棋谱,十岁全县称雄,十三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扬威世界。抗战期间,作为国家特使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宣传抗战,募捐支持抗日,并动员3000余华侨青年归国投身抗战,为中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谢氏平生著作甚丰,共出版棋谱十余部二十九册。

谢富治:(公元1909~197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谢有法:(公元1917~199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谢光:(公元1929~),江苏宜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谢建东:(公元1945~),广东高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冰心:(公元1900~1999年 ),女,原名谢婉莹,笔名悲君、婉莹、男人、冰心等;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著名现代文学巨匠。

谢晋,著名华语电影导演。

谢军,中国大陆国际象棋棋手。

谢庸,中新友好协会会长。著《赤竹坪诗集》。

谢晋元,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军官。

谢赫:(公元1984~),山东青岛人。著名年青商业围棋棋手。

谢娜:(1981年5月6日-),中国大陆女主持人,演员,歌手。

谢国忠:《财经》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长。

典故趣事

谢公屐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

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 (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

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

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

“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

内举不避亲

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来。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

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

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

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

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

拒淫示淫过,一门俱显贵

谢迁,明朝余姚人。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省武进县)富户任家教;富家女儿见谢迁少年博学,举止优雅,而有爱慕之意。有一次趁父母外出时,到谢迁住处,细诉自己仰慕之情。谢迁面对着这么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访,而且主动向自己表达心意,他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严肃的劝导少女:“女子未嫁,应当洁身自爱、举止庄重;你单独来找我,一来:落人你父母家教不严之口实;二来:若遇轻狂男子,使你丧贞失节,更将终生蒙垢、受人轻视,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好男子内心尊重、敬爱的是端庄贤淑的女子,而不是轻佻、率性而为的人。请你快回去,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富家女听了,猛然醒悟,幸亏谢迁是正人君子,自己才未受轻薄;但想到自己的轻率让人误解,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掩面而去。

谢迁第二天就向富家辞职归返。

-----------------------------------------------------------------

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

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

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

谢灵运体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附近)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的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 哲学。谢灵运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