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谢星辉
释义

谢星辉,工业药剂专家。长期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开发和生产,先后完成57项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课题。其中气雾剂和栓剂2项科研成果对国内这类制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编著了《实用调剂学》等3部药物制剂著作,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医药工业药物制剂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平简介

谢星辉,字钜洪,男,1926年7月出生于上海,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因祖父家境清寒,父亲谢仲乐未能受到高深的教育,12岁时就来上海当学徒,后以经商谋生,虽然他抓紧空余时间,进行自学和补习,但总觉得文化水平不够,成为他终身的遗憾,因此经常教育儿女,要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做一个能为国家为社会出力的有用之人,因此,尽可能培养儿辈受到高等教育。尚在谢星辉少年时代,4岁的小妹妹不幸感染了肺炎,当时医疗水平低,医生束手无策,最后只能用氧气吸入治疗,但也无济于事,眼睁睁看着小妹妹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悲伤万分,在心灵中滋生了将来要为医药事业出力的意愿。经历了“九一八”、“一二八”和“八一三”等事件,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40年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片国土,上海沦陷成为孤岛,民不聊生,生活尚且不易,一旦有病,更是雪上加霜,对苦难病人的同情心理,更坚定了他的决心,立志于药学事业,上中学时,便发奋学习,打好基础。中学毕业后,他同时报考了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和上海中法大学药科,都被二校录取了,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选择了攻读药学。但在开学前夕,他突然病倒了,父母考虑到他体质较弱,劝他打消升学的念头,但他坚持自己的意志,在休学一年以后,又复学再坚持四年,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1948年,正处于中华民国崩溃的前夕,满目疮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毕业即失业,他空怀壮志,仰天长叹。为了谋生,进了一家药房工作。

技术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国前的知识分子获得了新生。面对百废具兴欣欣向荣的新社会,谢星辉激动不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首先他的工作从商业部门转入工业部门,拟从生产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时广大职工都要求努力学习技术知识,学好本领为新中国作贡献。从1952年起他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广大医务工作者,他在药厂工作之余,几乎每晚到上海药联高级药学职业学校和卫生工作者协会药剂人员进修班执教,培养了一批批在职的医药专业人才。在这期间他编著了《实用调剂学》一书作为教材,该书1954年由上海广协书局出版。1955年在药厂工作时有一个鱼肝油乳产品,所用进口鱼肝油原料中断,只能改用品种复杂、性能各异的国产原料,他经过了大量的试验工作,终于完成了用国产原料代替进口原料制备乳剂的研究工作,并使这一成果顺利投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规模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在国内其他的生产厂应用,这是他接触的第一个研究课题。

1956年全国各行业进行公私合营,药厂实行兼并和改组,上海成立制药公司。更为了发展医药工业,从药厂抽调一批技术人员来筹建抗生素研究所、合成药物研究所、生物化学药物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等4个所。谢星辉也被抽调出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制剂研究所的筹建创办工作。1957年这4个筹建所合并正式成立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从此他开始了药物研究生涯,全心投入到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去。1957年至1964年,他负责的“亲水性软膏基质”、“无味氯霉素混悬剂”、“血吸虫外用防护药”等12项课题先后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

谢星辉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药物制剂的最新动向,一个领域接着一个领域地跟踪、开发、创新。1958 年,当药用气雾剂新剂型问世,他与专题组的科技人员一起,不顾当时我国材料和机械加工水平的限制和困难,着手研究药用气雾剂。经过艰辛努力,成功地解决了气雾剂耐压容器、喷雾阀门、抛射剂和灌装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开发出我国国产的第一个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该成果于1965年投入生产,先后推广到无锡和重庆等地。气雾剂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药物制剂家族中增添了新成员,填补了国内空白,赶上国际先进行列,而且为这领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药物气雾剂的广泛运用,丰富了实践开发经验。

中草药是祖国医药的宝库和遗产,必须努力发掘,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加以提高。1970年起谢星辉在这方面进行了好几个课题。一是治疗蛇伤的中草药研究,他和专题组同志一起调研和收集民间治疗毒蛇咬伤的中草药单方、验方和秘方。用抗毒、抗溶血、抗血管损伤,抗组织坏死等动物试验进行筛选,得出疗效较好的药物品种,通过现代制剂的方法提制配方后,制成各种制剂提供临床试验,亲临安徽、福建、江西和江苏等地现场进行临床观察,最后制成了一种有效药物,称为“上海蛇药”。1973年以后,他又对两个民间流行的中草药进行了研究。一个是安徽六安地区老农献出的五代祖传秘方止血药“断血流”,在省和地区卫生局领导下,组成了“断血流”研究协作组,在实验室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明显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为了找寻其有效部位,分离出其中黄酮和皂苷等成分,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试验,终于在蟾蜍后肢灌流和大鼠离体子宫试验中,发现了有效部位皂苷部分有很强的收缩肌肉作用,在这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新工艺制成断血流片,治疗以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主的妇科出血症共802例,有效率为87%,宫外孕115例,非外科手术治愈率达93%。该项目成为安徽省的两大中草药成果之一,参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交流。另一个是在全国开展防治慢性气管炎的群众运动中,北疆地区发掘出来的有效平喘药物——全叶青兰,该项目是新疆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的重点项目,通过分离其中黄酮物质和各部分浸膏,经离体和整体平喘动物模型试验证实,青兰甙为主要有效成分,经薄层层析、元素分析、紫外和红外证明其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并改造结构转成水溶性青兰苷琥珀酸酯,制成注射液,临床验证对支气管哮喘有效率达76.1%,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有效率达86%。

谢星辉一生从事于药物制剂的研究,对制剂研究事业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呼吁要重视制剂,剂型要多样化,以便临床使用。而以往国内对制剂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剂型单一,每一种原料只有一种片剂和一种针剂,而国外剂型多样化,每一种原料至少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1975年底,国家医药局在青岛召开座谈会,邀请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药厂的有关人员讨论栓剂剂型的存亡问题。会议讨论结果:栓剂剂型有其独特优点,在国外有了新的发展。我国必须大力开发、研究和生产。会后开展全国大协作,上海医工院制剂研究室承担了基础工作研究,谢星辉和专题组人员全力以赴,研制成功脂肪性栓剂基质3种,水溶性基质2种,栓剂品种10多个,以及作了质量控制测试、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国内栓剂生产的基础,并且迅速发展,栓剂生产厂由原来的3家发展成130多家,品种也由原来3个发展成100多个,使栓剂剂型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医院中对于某些需要消毒但又不能加热的精密仪器和手术用器械,必需使用有效而无损害性的化学消毒剂。这种消毒剂必须同时具有杀菌、杀芽孢和杀病毒的作用,但对人体和器械无损害。以往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大多属于低水平,灭菌作用不理想。戊二醛为公认的高效灭菌剂,在国外被誉为继20年代采用甲醛灭菌和30年代采用环氧乙烷消毒之后,化学消毒灭菌剂发展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它对细菌、芽孢、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杀灭作用,使用范围广泛,但在国内当时还是空白。1982年上海医工院与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协作研究,于1984年研制成功了戊二醛消毒液,1985年鉴定后投入生产,广泛推广,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当时国外戊二醛商品有碱性溶液和酸性强化溶液两种,碱性戊二醛溶液可连续使用2周,使用期限较短。酸性强化戊二醛溶液能连续使用4周,但对碳钢仪器有腐蚀作用。根据谢星辉的思路,研制成功的戊二醛消毒液不同于国外产品,因此研制开发了中性强化戊二醛溶液,优于国外同类商品,使用期限同酸性强化戊二醛溶液,而没有国外酸性强化戊二醛溶液的腐蚀作用,可使用于碳钢制品,显示了国产品的特色。

1984年谢星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国际上药物制剂研究事业发展很快,由于开发原料新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因此利用制剂技术获得新颖制剂成为制剂研究的热点,根据制剂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第一代为一般制剂,第二代为缓释制剂,第三代为控释给药系统,第四代为靶向给药系统。谢星辉壮心不已,带领5名研究生瞄准第四代靶向给药新剂型目标,研究脂质体和肝动脉栓塞微球。先后研制了阿霉素、甲氨蝶呤、青蒿酯、依托泊苷、三磷腺苷等5种脂质体和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两种肝动脉栓塞微球。脂质体对靶器官、靶组织具有指向性和定位性,尤其是对于肝、脾、肺、心脏等器官,抗癌药物包入脂质体用于肿瘤化疗可提高疗效。然而脂质体在制剂学上存在包裹率低、稳定性差和灭菌困难等问题,故重点研究了制备方法,在总结国外已有方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乳化蒸发法”,包裹率比其他方法高出了3~6倍,并且用冷冻干燥和辐射灭菌解决了制剂上的困难,有关学术论文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1990年2月举行的脂质体学术会上进行交流,获得好评,并发表于1990年美国药学研究杂志上,引起了国际药物制剂界的密切关注,来函索取资料的信件超过50件。肝动脉栓塞微球是一种新颖的靶向给药系统,利用介入技术在荧光屏监控下,从股动脉插入不透X射线的导管,将抗肿瘤药物微球选择性地输送到肝肿瘤部位的供养动脉,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同时在肿瘤部位缓慢释放抗癌药物,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降低系统毒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对微球的制备工艺、粒径分布、体外溶出度及灭菌稳定性等制剂学工艺进行了研究,制成的甲氨蝶呤微球,经狗肝动脉栓塞试验,表明微球栓塞于肝血窦前的肌性小动脉;r-射线扫描也证实99mTc标记微球在肝内的特异性分布。初步临床试验表明:(1)对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微球栓塞的疗效,表明病人肿瘤缩小发生率和缩小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肿瘤组织有液化现象,病人肝癌重要指标甲胎蛋白(AFP)下降程度显然大于对照;(2)对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球栓塞的疗效,坏死百分率差异非常显著,坏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AFP下降50%~96%。

为了加快栓剂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谢星辉利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多方筹集了资金。于1990年在南翔创办了以生产栓剂和消毒剂为主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南翔实验药厂,经过10年来的艰苦创业,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现已生产爱侣避孕栓、小儿退热栓等19种治疗妇科、儿科等疾病用的系列栓剂产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经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新产品水平查新检索:结果表明爱侣避孕栓和戊二醛消毒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克霉唑栓、甲硝唑栓和妇炎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产品被评为1998年上海市新产品,为我国栓剂推广生产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厂现更名为上海医院医药有限公司,从1994年至2002年连续9年被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该公司现已在南翔工业开发区新址扩建,占地27亩,建造新车间等4000m2,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自动化栓剂生产流水线,扩大生产,以促进栓剂产品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并已通过GMP认证。

在谢星辉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中,有13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主要获奖的项目列举如后:1980年半合成椰油酯栓剂基质、氨哮素栓、消炎痛栓的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市一等奖。1985年15甲基前列腺素F2α缓释栓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及财政部表彰奖,以及国家计生委二等奖。1986 年半合成脂肪酸酯栓剂基质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戊二醛的合成工艺及制剂研究成果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水溶性栓剂基质——聚氧乙烯硬脂酸酯的研制成果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199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2年速释避孕栓剂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计生委“七五”科技成果三等奖。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之际,美国军营中出现了一种喷雾杀虫剂,将杀虫药分散成微粒起到更高的杀虫效果。这种新技术很快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去,上世纪50年代国外医药文献报道治疗哮喘的气雾剂新剂型,通过喷雾吸人达到肺泡,透过粘膜进入血流,立即发挥治疗作用,起效时间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而剂量却比口服药小得多。当时正值医工院制剂研究室成立初期,又是大跃进时代,一群年轻人在谢星辉的带领下,发挥敢想、敢做的精神,于1958年开始气雾剂的探讨,然而由于气雾剂不同于其他制剂,需要密闭耐压容器、定量给药阀门、药用抛射剂以及特殊要求的灌装工艺,好多内容属于药剂专业以外之事,因此,只能用有机玻璃制成模型,进行一些模拟试验,至1963年开展了大协作,找到多个协作单位,用玻璃瓶搪塑保护替代不锈钢耐压容器,用不锈钢杆加工定量阀门,寻找无毒无害的抛射剂,通过毒性试验制订药用标准,研究橡胶垫圈的配方,获得无害、稳定、密封性好的垫圈材料。依靠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的力量,完成了这些配套条件,研制异丙肾上腺素哮喘气雾剂,终于在完成实验室研制工作以后,1965年中国第一个国产的气雾剂——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在上海信谊药厂投产。1966年谢星辉和气雾剂专题组一行10人,下楼出院,到信谊药厂和无锡第一制药厂,与厂内技术人员一起工作,解决气雾剂的生产上问题,在此期间制成了抛射剂的压装设备,用压装工艺代替了用干冰的冷装工艺,简化了工艺操作,改善了劳动保护。为了使外地药厂也能生产气雾剂,在原来不锈钢阀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和制成一套适合国情的吸入用定量塑料阀门。同时又研制成复方气喘、杀虫、灼伤、涂膜、神经性皮炎、止痛制菌、局部麻醉、鼻腔用气雾剂等10个气雾剂新品种。1967年帮助无锡第一制药厂投产,1970年帮助重庆第七制药厂投产,从而在“文化大革命”浪潮中诞生了中国医用气雾剂,当时工厂外在进行武斗,而他们却在工厂内抓革命、促生产,创制出中国第一代的医用气雾剂。

栓剂是一种较老的剂型,作为直肠和阴道给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是起局部的治疗作用。然而从1945年以后,人们发现栓剂不仅限于起局部治疗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肠或阴道粘膜吸收达到全身作用,治疗各种疾病,因此栓剂在国外有了新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习惯使用的剂型。栓剂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药物的肝脏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栓剂的吸收比口服快、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并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避免药物受消化液的破坏,尤其对儿童和妇科用药是一种理想的给药剂型。然而国内以前对剂型的发展不够重视,全国只有3家药厂生产栓剂,品种仅有3个。栓剂濒于没落状况。1975年国家医药局在青岛召开了栓剂剂型座谈会,邀请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参加讨论,一致认为栓剂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应该加强力度,努力开发和生产、推广应用。1976年国家医药局组织了全国性大协作,上海医工院制剂研究室承担了基础工作的研究。谢星辉首先想到要生产栓剂,必须先解决栓剂基质,由于以往使用的基质为可可豆脂,依靠进口,价格昂贵,无法用于生产。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湖南等地盛产一种野生植物山苍籽,其核油可以作为原料,遂与湖南一家油脂化工厂合作。经过百余次的合成反应试验,终于制成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基质,此基质原料立足于国内,价格为可可豆脂的一半。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从多方面考虑原料来源,他又以椰子油和棕榈油为原料,经水解、分馏、酯化,经过300多次试验,制成不同熔点的半合成椰油酯和混合脂肪酸甘油酯2种脂肪性基质,经理化分析和药理试验,质量达到意大利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价格仅为可可豆脂的三分之一。在完成了这3种脂肪性基质以后,他又把目标转向水溶性基质,国外使用的水溶性基质大多是聚乙二醇类,这种基质存在一定的缺点,吸湿性大,对粘膜有刺激性,可洗性差。谢星辉不想跟在国外后面走,他与化工厂合作,先后研制成聚氧乙烯硬脂酸酯和泊洛沙姆2种水溶性基质,应用于生产,发挥国产栓剂的特色,国外尚无使用先例。这3种脂肪性基质和2种水溶性基质研制成功,为国内栓剂生产创造了条件。

在研制基质的同时,谢星辉和他的同事们也研制了一些栓剂品种,最初试制的品种为平喘药氨哮素栓和解热镇痛药消炎痛栓,经动物实验表明氨哮素栓剂血药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比胶囊快4倍,峰值比胶囊高,相对生物利用度为胶囊的141.8%。临床观察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524例,平均显效以上为62%,有效为90.8%,起效一般为10~30分钟,维持时间一般为8~24小时。消炎痛栓动物实验表明栓剂的血药浓度为片剂的1.5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片剂的187%。临床观察120余例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起效快,一般为30~60分钟,持续时间可达20~24小时,没有明显的消化系统副作用。通过临床使医务人员和广大病员认识了栓剂的优越性,弥补了使用不便的缺点,也使人们改变了对此剂型的看法。除了以上2个品种以外,还研制了抗早孕的15-甲基前列腺素F2а缓释栓、壬苯醇醚快速释药的避孕栓以及抗肿瘤的替加氟栓剂等10多个品种。

对栓剂质量控制的测试方法和稳定性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工作,如研究栓剂的体外溶出度,提供搅拌和循环2种方法,作为体外的质量控制方法。生物利用度是衡量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参数,是判断制剂质量的一种标准。研制各种栓剂品种时,着重于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探索栓剂与口服制剂或静脉注射剂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比较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在研制过程中探索了黄体酮、替加氟、扑热息痛等6个品种的生物利用度,确定了直肠给药测定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和生物利用度的对比数据。经过谢星辉和他的同事们系统研究,为国内的栓剂生产奠定了基础,使生产迅速发展,目前国内的栓剂生产厂已经达到130多家,栓剂品种达到100多种,老剂型终于改变了面貌,涌现出了新的活力。

主要论著

1 谢星辉,顾德馨.实用调剂学.上海广协书局,1954.

2 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编写组.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79修订

3 谢星辉.全叶青兰注射液的研究.医药工业,1976(11):12-19.

4 谢星辉.半合成椰油酯栓剂基质的研究.医药工业,1980(1):13-18.

5 谢星辉,袁榴华,罗金德.喃氟啶制剂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医药工业,1981(12):15-19.

6 谢星辉,顾林金,袁榴华.栓剂溶出度的研究.医药工业,1986,17(5):200.

7 谢星辉,袁榴华,熊全美.用放射免疫法比较肌注和阴道给黄体酮的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86,21(11):872.

8 陶涛,谢星辉.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究.药学学报,1988,23 (1):55-60.

9 谢星辉,顾晓晨,刘芳宇.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栓剂基质的多晶型变化研究.药学学报,1988,23(5):388-393.

10 徐国兴,谢星辉.三磷酸腺苷脂质体的研究.药学学报,1989,24(2):133-138

11 林宝珍,谢星辉.靶向给药系统——依托泊甙脂质体的研究.医药工业,1989,20(11):524.

12 谢星辉,胡文幼,叶剑璆.中性强化戊二醛溶液的消毒性能.新药与临床,1990,9(2):118-12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