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长法 |
释义 | 谢长法,1965年11月生,河南新乡人。1995年和1998年先后于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和杭州大学教育系(即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张惠芬教授和田正平教授。曾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史专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方向博士生导师。2006年调入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担任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长法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和古代社会教化史。出版有专著《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主编《简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参加撰写《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等多部著作;在《近代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历史月刊》(台北)、《孔孟月刊》(台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国职业教育的近现代化发展”,主编《中国教育专题史丛书》(九本)。 主要科研成果著作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参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专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简明中外教育史教程》(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中外教育交流史》(参撰),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参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6、《中国留学教育史》(专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7、《中国中学教育史》(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8、《中国古代教化史》(参撰、统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9、主编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09年版。 学术论文(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96年第10期。 2、《民国初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教育与职业》98年第3期。 3、《清末农业科技的引进》,《琼州大学学报》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7期。 5、《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0期。 6、《晚清实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2期。 7、《民国初期的职业指导》,《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8期。 8、《实业教育的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兴起》,《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 9、《抗战前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4期。 10、《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5期。 11、《抗战时期与战后职业教育的演进》,《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10期。 13、《江苏省教育会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2期。 14、《孟禄的来华教育调查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与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与晚清实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上)旬刊。 17、《蒋维乔与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1期。 19、《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指导的近代化》,《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顾树森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国初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维新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陈子褒的教育观简述》,《教育评论》94年第4期。 3、《杨杏佛的实业改造活动与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7期。 4、《任鸿隽的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罗振玉》,《历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蒋梦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8期。 7、《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试析黄炎培与蔡元培的生死道义之交》,《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师范教育思想》,《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鸿隽: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推进者》,《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9期。 15、《蒋维乔: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3期。 16、《顾毓琇:一位科学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9期。 17、《黄炎培与民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3期。 18、《刘湛恩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泽宣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鸿隽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4期。 21、《刘湛恩的职业指导思想》,《职教论坛》2010年1月(上)旬刊。 (三)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师范留学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学生及其活动与影响》,《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实业留学潮》,《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6期。 6、《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学生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国初期的留美女学生》,收入《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学生顾毓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徐州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学与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时期族谱的教化功能刍议》,《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国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9期。 (五)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1、《清末学制近代化的历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2期。 Copyright 200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科研获奖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1999年9月和1999年10月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专著),2004年10月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中外教育交流史》(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2006年获浙江省第1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首届中华优秀读物奖。 主研课题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发展”,2002年6月立项,(批准号:FAB011018)。 2、主持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世纪初河北教育交流史研究”,2004年6月立项,(批准号:200401009)。 3、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高等院校重点课题:《近代中国教育家的职业指导思想研究》(批准号:2008-GJ-062) 4、参与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国古代教化史》。 5、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教育交流史研究》。 6、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