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谐谑
释义

谐谑:(xiéxuè)诙谐逗趣

中文名:谐谑

外文名:pleasantry

读音:xiéxuè

词性:形容词

详细释义

谐字释义

xié

【形容词】(形声。从言,皆声。本义:和谐)

1.同本义(强调配合得匀称) / 谐,和也。——《尔雅》 / 克谐以孝。——《书·尧典》 / 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 /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 /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夫妻谐老。——《初刻拍案惊奇》

又如: 谐当(妥当);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谐调(和谐);谐奏(和协地演奏);谐律(谐合于音律)

2.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 / 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汉书·东方朔传》 / 心亲不复异新旧,使脱巾屦相谐嬉。——宋·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 / 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明·高启《赠杨荥阳》

又如:谐易(诙谐平易);谐辞(戏谑之辞);谐谚(诙谐谚语);谐画(富于谐趣的话) 【动词】

1.办妥,办成功 / 恐事不谐,反遭其害。——《三国演义》 / 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宋史》

又如:谐当(妥当)

2.商定 /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后汉书》

又如:谐价(议价成交)

【常用词组】

谐剧 - 谐和 - 谐婉 - 谐戏 - 谐振 - 谐振子 - 谐美 - 谐谈 - 谐谑 - 谐趣 - 谐音

常用词组

俳谐 - 克谐 - 和谐- 失谐 - 诙谐 - 调谐

谑字释义

谑xuè

〈动〉

(形声。从言,虐声。本义:尽兴地游乐)

1.

开玩笑

谑,戏也。——《说文》

谑,浪笑。——《尔雅》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卫风·淇奥》

此乃今之轻薄子,好作谑词,嘲乡里之类,为一乡所疾苦者。——《朱子全书》

陈王昔时宴 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 李白《将进酒》

又如:谑亲(闹新房);姿欢谑(尽情地欢乐游玩)

2.

取笑作乐

伊其相谑。——《汉书·地理志》。注:“戏言也。”

调笑来相谑。——李白《陌上桑》

嗜酒善谑,而好为诗。——《宋史》

又如:谑戏(调笑戏弄);谑剧(调笑嬉戏);谑浪(戏谑放荡);谑嘲(戏谑嘲弄);谑弄(戏谑嘲弄);谑词(开玩笑的话)

〈形〉

1.

喜乐[pleased and joy]

无然谑谑。——《诗·大雅·板》。传:“喜乐貌。”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唐· 李白《将进酒》

又如:谑谑(喜乐的样子)

〈常用词组〉

谑而不虐 - 谑语

戏谑 - 笑谑 - 调谑 - 谐谑

相关文字

谐谑曲

1.巴赫,谐谑曲

《谐谑曲》,本曲的曲名来源于法文“Badinerie”一词,原意为“开玩笑”。从十八世纪起,谐谑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体裁,而且经常作为古典组曲的一个乐章。很多古典乐派的作曲家还把这种体裁应用到了交响乐中,一般作为第三乐章的主题出现。巴赫“谐谑曲”采用了二部曲式,a小调,快板,2/4拍,主要主题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片段1),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曲子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高,因此成为许多业余长笛演奏者十分喜爱的曲目。

谐谑词

2.含泪的微笑--谐谑词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卷帙浩繁,著者众多,以《全唐诗》《全宋词》为例,篇章皆以万数计,而作者累千矣!考究其题材范围及表现手法,甚为有限。古人云“诗以言志,词以抒情”,触目所见,无外乎爱国言志、闺阁爱情、羁旅离愁、边塞感怀、咏物怀古、田园山水云云。偶见谐谑讽刺诗词点缀其间,数量虽少,然星色满天,难掩其辉,堪称诗词之另类也!

如筠年届而立而诸事不立,皆因秉性狷介,言语疏狂,性情使然,不求闻达于当道。其性格若引籍据典,可谓“好作青白眼”,用现代话说,是喜欢看人下菜碟儿。性情投契者,誓愿割颈相交,而对溜须拍马、奸佞献媚之徒,视如衣尘履泥,深恶痛绝。故而素日吟诗填词,也好作谐谑语。今于宋词中采撷谐谑词两首,试加解析,娱人也自娱也!

欣赏谐谑诗词,也当从“谐谑”二字着眼。谐,诙谐幽默;谑,戏谑调侃。谐谑诗词,便是指文字诙谐滑稽而略带戏弄调侃的诗词。试以南宋康与之《望江南-重九遇雨》为例: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谐谑文

3.另类的谐谑之文

本文关键词: 滑稽 调笑 诗赋

《庄子·天下篇》自称全书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又说:“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由此可见,历来的许多诙诡不经的言论大多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最终原因是天下的沉浊,不能以庄语为文。谐谑之文,有时就是如此。

谐谑即诙谐、滑稽,且带有嘲弄的意味。《庄子》中的很多寓言故事就是这样,如《则阳》篇中的触蛮之争以及《列御寇》篇中“舐痔者”、《徐无鬼》篇“豕虱”都包含有作者冷峻尖刻的讥刺之意。

诗词中一般忌讳插科打诨、滑稽调笑的色彩,许多诗评家都流露出对浅俗与谐谑的不屑之情,如清人朱庭珍对袁枚大加挞伐:“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对性灵派的赵翼,朱氏也甚为不满,说:“赵翼诗比子才(袁枚)虽典较多,七律时工对偶,但诙谐戏谑,俚俗鄙恶,尤无所不至。”(《筱园诗话》卷二)

然而,“擅长谐笑的人在任何社会中都受欢迎。在极严肃的悲剧中有小丑,在极严肃的宫廷中有俳优。”(朱光潜《诗论》第二章)那么,谐语就不完全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有时倒是文人的自觉主动地追求,性灵派的袁、赵就应当如此理解。袁枚受到当时广大青年的热烈崇拜,形成“袁枚现象”(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重要原因就是袁枚的诗“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袁枚灵心妙舌,故所作诗往往妙趣横生。世南先生就曾引述袁、赵趣诗多首,觉得很有意思,转述如下:

如画家沈南苹受日本国王之聘赴日教画,袁枚赠诗先有“东阳隐侯画笔好,声名太大九州小”,后又谓“眼惊红日初生处,画到中华以外天。”真可谓妙笔生花。再如《遣兴》其五: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赵执信评当代诗人王士禛、朱彝尊之诗云:“朱贪多,王爱好。”(《谈龙录》)袁枚此诗引用这话来形容为求好而改诗的情状,妙在拿老太太先梳妆后见人的事来作比,读来令人不觉大笑。同为性灵派的赵翼,诗中也有很多妙笔:

种树 其二

胸中邱壑构何年?种树为园翠蔽天。看是豪奢却寒俭,省他六月搭棚钱。

四月十一二等日大寒,围炉就暖,偶书

五月披裘气自雄,我今四月拥炉红。天教寒士添佳话,不但冬烘夏亦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