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协优7954 |
释义 | 协优7954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由不育系协青早A与恢复系浙恢7954配组而成。该组合于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51.2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41.1天,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蘖力较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对白背飞虱和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优于对照汕优63。1998年参加浙江省“8812”后备材料大区对比试验,平均亩产533.6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10号增11.1%,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试,平均亩产544.0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达极显著水平;2000年继续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试,平均亩产590.6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9.63%,达极显著水平,同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9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2000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35.4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2%,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000年金华县1000亩示范方,经验收平均亩产527.6公斤,比协优46增产22.1%,1.8亩高产田亩产达704.4公斤;安徽芜湖县六郎团湾示范片320亩,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1.5亩高产田亩产达733.3公斤;2001年参加国家区试(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586.39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达极显著水平;2002年继续参加国家区试(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649.3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达极显著水平,同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576.7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1%。 米质表现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3.6%、精米率74.6%、整精米率47.6%、粒长6.7mm、长宽比2.6、垩白度17.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胶稠度65mm、直链淀粉含量26.0%,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胶稠度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长宽比、透明度二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适宜区域协优7954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协优7954具有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于一体的特点,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经一年试种两年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88.0万亩,每亩按区试(生产试验)中最低增产稻谷46.32公斤计,共计增产稻谷1.33亿公斤,每公斤稻谷1.0元计,增创经济效益1.33亿元。2002年以前,协优7954主要在浙江、安徽、江西等5省试种推广;2003年该组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推广区域增加,达13个省市,在这些省市试种示范中,表现突出的丰产性和良好的综合性状。推广应用潜力巨大。2003年初步统计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据2003年生产种子数量300万公斤,预计2004年可推广450万亩以上。随着该组合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6×26厘米,每亩插足6~8万株基本苗;3、促控结合管好肥水:协优7954属大穗大粒型,较耐肥,一般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力争足肥早发,剑叶抽出前适施穗肥保大穗;氮磷钾比例为1:0.5:0.8;在水浆管理上,总的原则是浅灌勤灌,干干湿湿。要求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