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协和语 |
释义 | 协和语,主要是指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在汉语中引入日语词汇和使用日式语法的混合语。另外,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所说的汉语和在日华侨所说的长期受到日语影响的汉语有时也可被视为协和语。协和语本身也是协和语的一个词汇。中国从近代直至当今,一直不断地从日语中借入汉语词汇。而这些词大多限于对中国人来说的新鲜事物,而协和语则将日语词汇尽可能的代替汉语词汇。 背景伪满洲国作为日本的傀儡政权,在成立之后,有大批日本移民进入。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伪满洲国规定日语是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加之日本和伪满洲国当局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协和语。 语言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将殖民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地向外民族渗透与推行,则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对此,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学者、文人等自占领东北并成立伪满洲之始,就在中国占领地有计划推有步骤推行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就是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许多学者著书撰文,提出要把日本语作为“亚洲通用语言”或“亚洲第一语言”。有关机构制定了日本语普及方案,明确提出日语“内涵是指导大陆民族使之炼成纯正日本人,外延是青少年的教育和一般民众的教化” 在台湾岛,日本千方百计施以“皇化”教育,日语被称为所谓的“国语”推行了五十年,并受到了相当的成效。在中国大陆各沦陷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主权,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还在一般学校之外开设了大量的日语学校,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推销日本文化,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 虽然日本方面在占领东北后就迫不及待的在东北的中小学勒令,除教授汉语外,还必须教授日语,日语成了必修课。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不是现在的日语能力考试的三级),否则不允许毕业。但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沟通上问题还是很大。当时伪满政府所有部门都有大批的日本人任职,甚至连皇帝溥仪的贴身侍卫都是日本人。学校里日本教师的人数占到40%以上。因此,在伪满洲时期,无论是政界、商界或民间,解决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沟通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于是,伴随着日本在伪满洲殖民化教育的一系列奴役政策的推行及在日伪统治者的奴化政策高压下,一种汉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在东北地区产生了。这种汉语与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是将汉字照日本语的意义解释,但不照日本语读音,而是照汉语读音,它既非日本语,又非汉语,譬如,将“客满”说成“满员”,“标题”说成“表题”、“愿望”说成“志望”、“工钱”称为“劳金”、“挣钱”说成“吃劳金”,“草垫子”说成“榻榻米”,“汽车”说成“古鲁码”,“厕所”说成“便所”等等。东北解放后,东北人民把这种语言变体称为“协和语”。 很显然,“协和语”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即伪满洲时期在日伪统治者的奴化政策高压下所产生的一种汉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最多的使用人口是那些不懂日语的汉族,满族等中国人。所以,不仅有很多中文混杂其中,还省略了不少的助词。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种异常情况下产生的语言现象逐渐消失了,但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 从1905年日本侵占辽东到1945年伪满州国垮台的40年间,日本侵略者除了实行残酷的军事、政治和统治外,还实行野蛮的文化统治,强制推行一系列奴化教育政策,妄图彻底摧毁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心甘情愿地做“王道乐土”的“顺民”。1932年伪满州国刚建立,日本侵略者就发布命令,东北全境一律不准悬挂中国地图,不准使用“中华”字样,学校禁止使用中国教材,并严格限制关内报刊,书籍进入东北,同时强行向东北输入大量的日文出版物。 在语言使用上,日本侵略者推行一种野蛮的消灭汉语的语言政策。在1937年开始实行的“新学制”中,日语教育占有突出地位。从小学开始就强迫学生学习日语。小学阶段,日语课时就基本上和汉语课时相等。中学阶段,日语课时的比例逐渐增大,后来竟超过汉语课时一倍以上。“新学制”把日语列为“国语”,而把汉语称为“满语”。伪满政府则把日语定为“公用语”,要求人人会说。 据文献记载,当时学校的教材中,所有的外国国名、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等一律用日文的片假名注音。查阅当时的有关报纸和资料,发现日文的片假名随处可见。在这种野蛮的语言同化政策高压下,东北人民使用汉语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汉语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害,当时宣传口号是满洲是一个没有民族歧视的国家,五族共荣。日方开始强迫东北人民使用“协和语”。于是,在一些汉日双语使用者中间汉语与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即“协和语”便流行起来。这种语言在东北流行了十几年,直到解放后,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 应用这种混合语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内在口语和书面语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口语方面,如: “你的帮我,我的钱的大大的给。” 在书面语方面,如引自《满洲农业概况》: “人生所需求的衣食住一切物品,无一不可以大豆供给的、伏特汽车王曾经讲过:完全用大豆作成而使用豆油驰驱的汽车,不久就可以出现了。由这句话也可以窥知大豆用处伟大了,大豆有以上的广泛的用途,所以在将来发展上有莫大期待的。” 劳工的薪水使用“劳金”,职员上班称“通勤”,溥仪身边的亲近之人称为御用挂。 消亡随着伪满洲国的灭亡,协和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应用逐渐消失。然而,由于日本人自1980年代开始积极向中国大陆开拓商机,有不少日本人都有学习中文和汉语。这种“有日语特色的中文”还不时在日资百货公司或日本人写的出版物中偶尔看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