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笑和堂 |
释义 | 笑和堂的历史渊源笑和堂来历 笑和堂的创始人是安徽九华山境内青阳县一民间郎中。他初为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郎中,虽备尝辛劳,倒也生财有道,破能赚钱。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积累了相当资本以后,就计划开设一座像样的中药店。在清同治末年,他把一家坐落于青阳县城内已倒闭的中药店大福堂铺底以重金买到手,经过改建修饰,改店名为笑和堂。 笑和堂开业初期,生意并不理想,后来由于掌柜精心钻研,研制出了秘制膏药,先免费赠送布店客商,并有其他布店为施舍病人。该膏药对病症疗效十分明显,原称为“笑贴膏”,渐渐的广为传闻,名声日广,即谓之“笑和堂理疗贴”,以示系仙人传授,誉传佳话。 笑和堂经营的理念一、笑和堂经营的宗旨济世活人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以救助广大贫病者为己任。唐代名医孙思邈告诫,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大医医兼营药,要有“大慈恻隐同情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人类之苦”,“不得持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若“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并说他自己“志存救济”,誓以医药行济世活人之道。孙思邈身体力行,被誉为万世医表,行业药王。笑和堂经营期间以孙思邈的济世活人理念的为经营宗旨。 二、笑和堂经营的方针济世活人的经营宗旨,必然表现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因而在促销策略上,采取薄利多销的方针。让利于民,逐渐扩大利润积累。笑和堂开办之初,成药的零售价,比当时的药业市场价低1/3。每年却获得巨额利润。 笑和堂,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减价销售两天。进入民国后,又增加公历一日、十五日两天。四天减价销售日中,顾客盈门,营业额大幅上升。后来,发展为鄂豫皖地区的著名药药铺。 三、笑和堂服务理念对顾客真诚而不欺妄,守信用而不失言;对有疾苦上门之人,无论男女老少、贫富亲疏、美丑智愚,都同等对待。受到人们称赞, 笑和堂多年卖药,口不二价,受到人们崇敬。 孙思邈《大医精诚》,将一视同仁称为“普同一等”。其含义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邀射(追求)名誉”,不顾“病人苦楚”而“傲然自得”的虚妄之举,认为是“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感言 笑和堂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与利弊网上摘录 1.医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目的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张仲景《伤寒论·序》中载“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的目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宋代更提出了“医乃仁术”的说法。高度概括了医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目的。 2.儒道佛学的深刻影响 中国药业在春秋战国萌芽形成时,也是各派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的学术主张,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对药业经营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仁义互助。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体现惠民效果;反映在药业中,就产生了济世活人的经营宗旨。即是说,医药的经营者,要想到自己贫病无医药的痛苦,就应当去关心、帮助贫病无医药之人,因而要施药救助,体现济世活人精神。 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提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因此在销售上必然采取薄利多销的促销方针,在生产上自觉遵守不制假贩假、偷工减料,保证药品质量的道德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还主张谦和礼让,真诚有信。这对经营中的礼貌待客,诚信不欺,也产生了直接影响。 道家提倡对世人应行善避恶,宽容不欺。道家的慈善观和善恶报应观和佛家提倡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塔),对药业济世活人宗旨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宋朝官办药业倡导济世惠民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宋朝政府对药业经营理念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 北宋建立以来,凡有疫疾流行,朝廷都要派医官前往给药救治,或在城门寺院散发药品给民众。还在京城和部分郡县,建立慈善医疗机构,收救老幼孤穷的患者,为全国药业树立了榜样。 宋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朝廷大力发展官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儒臣。为了强化儒学思想在医药行业中的指导地位,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品德修养,宋徽宗熙宁二年(公元1103年),朝廷将医学教育,从太常寺下分离出来,纳入国家太学体系,划归国子监统一管理,明确培养目标是具有儒学思想的医生——儒医。《宋会要辑稿》对儒医的解释是:“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开设课程除医药、儒学外,还有《道德经》,作为儒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为了体现官办药业的济世宗旨,朝廷一面指示廉价售药,一面又令在灾疫期间制药施救。后来,将官药局的“卖药所”名称,也索性改为“医药惠民局”。 一医一药两大措施出台,清楚表明宋朝政府,将儒学思想作为医药行业的指导思想。后世沿袭,使金元明清四代,出现了大批济世活人的可敬典型。药业的经营理念,成为行业的共识。这一共识的明显标志,一是明清时期的“仁”、“德”、“义”、“惠”、“济”等堂号潮流;二是几乎全行业供奉药王孙思邈,仰慕他精诚济世之德。孙思邈济世之德的思想基础,既来源于儒学的仁义诚信,又有道学的常善救人和佛学的慈悲救世,加上他自己身体力行,因而能够成为医药行业尊崇的最高典范。 4.人民贫困、战争灾疫频繁的社会背景 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是社会人口的主体。但农业生产水平低,除去田租、人头税、徭役外,农民的实际收入是很低的。同时,贫困导致易生疾病,疾病又加重贫困,二者相互影响,情况更加严重。 古代中国,战乱、灾害和疫疾频繁。据统计,我国古代有6次连绵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战乱时期。使生产破坏,田园荒芜,人民逃亡,沦为毫无收入的流民。民贫必多病,又不断流动,常导致疫病流行。旱、涝、蝗、风、雹等自然灾害,从汉初至1936年的2142年间,共发生5150次。平均约5个月发生一次。灾害又加重了人民的贫困与疾病。大规模的疫疾流行,东周初至清末2681年间,共发生557次,平均约5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灾后的疫疾流行129次,占疫疾流行总数的23%。 疫疾流行,尤其是灾后、战乱中的疫疾流行,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达到惨不忍睹的程度。张仲景目睹了东汉末的一次疫疾流行,死亡惨重,使他的灵魂受到巨大震撼,促使他决心研习医药,立下济世活人之志,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几年后,曹植也看到了一次疫疾流行。他写了《说疫气》,记录了当时的惨状:“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死亡),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可见贫病世人是多么需要救助。 为拯救民众于贫困与病痛之中,药业和一些仁人志士广施济世活人之心,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药业的经营理念。 5.传统药业经营理念的利与弊 中国药业的经营理念,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小农业经济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广大民众期盼医药消费应价廉又有救济的愿望,取得了最好的社会效益。自北宋以来,皇帝重视医药,仕宦阶层及知识分子都认为,良相以仁治天下,良医以术救天下。他们的报国为民目标,竟然是殊途同归。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成为社会共识。学习医药的人增多。仕宦之余研习医药,几成风气。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药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种经营理念,也适应了药业自身规模小,经营活动多集中于狭窄范围内,需要与小范围的有限购买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巩固销售业绩。另外,还可以利用顾客对良好形象的现身宣传,扩大经营效果。所以,宋清的救济性支出虽多,但顾客的范围却不断扩大,并未影响他赚钱致富。正如柳宗元所说:“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载:“宋清卖药……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宋清的经营思想,以及北宋官药局初期的实践,使他们取得了社会效益拉动经济效益的显著效果。 但是,这种经营理念,过分强调济世轻利。使药业的利润薄,积累少,无力及时扩大规模,改造设备,发展技术,深化品牌。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千百年来,几乎所有药业都是家庭小型药铺,实行着医药一体,家店合一,前店后坊,手工操作的温饱型经营。虽然如此,我国传统药业经营理念的基本精神,对现代药业的健康发展,无疑会起有益的作用。 笑和堂的兴衰笑和堂开业以后,讲究信用,经营有方,买卖亨通,生意兴隆,并拣选各省地道药材,精心配制合成药,药效显著,因此远近传播,不久就压倒了同业各户,跃居首位。至光绪年间,由第四代马仁寿负责经营,这是笑和堂最兴旺的时期。由创立时的2人,经过短短的30年内,很快就开设了50多家分号,从业人员有200多人,基础稳固,资力雄厚。 民国17年(1928年)以后,在旧政府“倡导西药,贬低国药”的情势下,笑和堂的经营趋于不景气,亦渐趋冷落,业务缩小。当时全店职工开支浩大,形成难以支撑的局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业相继停顿,居民大批逃亡。在战争紧张阶段,各地灾疫频繁,当时笑和堂仍秉着“不得持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的经营方针不为财物救病救人。长此以往本已艰难支撑的笑和堂更加日趋冷落,后因负责人病故,主堂内珍贵药品、书籍资料全部流失,笑和堂被迫停业,各店职工,均迁散回籍。至此,笑和堂淡出历史舞台。 虽然笑和堂已淡出历史,少有人知,但是笑和堂由老乞丐授予的秘方配制成的中成药方,一直以秘制秘授的方式延续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