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肖克俭
释义

肖克俭,电影《我的1919》中塑造的爱国志士。此君是个爱国留学生,1919年巴黎和会,为抗议列强瓜分中国,肖同志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这把远隔万里的火,点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这一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

肖克俭-人物由来

顾维钧与肖克俭

肖克俭是个虚构的人物,他的出现是《我的1919》编导为了突出剧片主人公顾维钧而设定的。

《我的1919》是个“命题作文”,是部献礼影片,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来。故事的主人公顾维钧却是真有其人。作为民国著名外交家和年轻的美国公使,顾维钧是当时出席巴黎和会的最年轻的中国代表之一。《我的1919》实际上就是《顾维钧的1919》,编导选择了顾维钧的1919,从一个个人的角度来回顾历史,那便函要使故事具有个性色彩。要突出他的严谨、才智等性格特征,便必须在他身边设立一组人物关系,由此,肖构俭应内容需要而生。这个虚构的人物,在顾维钧身边出现,在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巴黎的华侨、华工和留学生与国内的五四运动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肖克俭-人物介绍

巴黎和会

肖克俭的出现,来自晚年顾维均的回忆。巴黎警察局,羁押室外的过道,萧克俭(二十九岁)跟着一个法国警察向外走来。 他戴了一副细圆边眼镜,脸上的线条精致而细腻;目光犀利有神,闪出一种逼人的光采;身材修长清瘦,显得有些嬴弱。他有一种诗人的气质。顾维钧的记忆里:“萧克俭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我离开‘圣约翰’大学后,再没有见过他,直到这年在巴黎重逢。他的变化让我吃惊。”

肖克俭为争取华工与法国工人同工同酬而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他年轻美丽的妻子梅,只身带着两箱沉重的报纸、书籍从国内来到巴黎,顾维钧受肖克俭的委托,到火车站接梅时,梅晕倒在车站大厅里。

肖克俭获释后一直积极投入发动民众、唤醒民众的工作。但是,他的偏激也使他和朝鲜的革命者一起采取极端的手段爆炸日本代表团的旅馆,恰巧,巴黎发生了刺杀法国总理,巴黎和会执行主席克列孟梭,一时间人们议论的矛头纷纷指向朝鲜和中国。

肖克俭自焚

和会最终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也在巴黎集会抗议。顾维钧和中国代表团多方斡旋,试团扭转和会决定,均遭失败。软弱的北洋政府竟逼代表团曲从列强旨意,在和约上签字,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既不愿签字,又无力抗争,只好避走巴黎,最后代表团剩下顾维钧和南方军政府代表王正廷两人。

顾维钧和肖克俭对巴黎和会的前景,采取的斗争方式产生分歧。梅处在两人之间,她从崇拜肖克俭,渐渐转向同情、支持、继而赞成顾维钧。顾维钧在寻找更好的外交斗争途径时,被肖克俭领导的华工、留学生、华侨误以为软弱而遭殴打。肖克俭看到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以牺牲弱国利益换取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他慷慨悲歌,给爱妻梅留下遗书,要她“回祖国去,那里已经在燃烧,那里将是一片热土”。

肖克俭-人物评价

肖克俭是个虚拟人物。他出现的目的是烘托灵魂人物顾维均的智慧和外交能力,而大背景是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他是个悲剧的人物特写,他是一代愤青的特写,莽撞、情绪化、有着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却没有应对变化的能力和耐心。中国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在外交上并不能算胜利,但至少表明中国人在世界外交事务中突破了一种心理障碍。我们除了说“是”,还可以说“不”。肖克俭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不是英雄的行径,但至少表明,像他这样的爱国志士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