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肖邦升C小调第二十一号夜曲 |
释义 | 肖邦 F.F.C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夜曲(Norturne)的语源系拉丁语NOX所演变,罗马时代“夜神”之意。夜曲的音乐形式,系爱尔兰的音乐家费尔德(Filed 1782-1837)所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之所以给这种形式命名为“夜曲”,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鲁宾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种完整性与统一性,你忘记了乐曲何时开始,而不经意之间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乐曲却已悄然结束。就是这么让人充满期待,却又恋恋不舍。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关于此套CD的弹奏者——20世纪权威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他是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鲁宾斯坦是肖邦的同胞,也特别钟情于肖邦的作品。他琴键上表现出的肖邦是一个精神健康、格调高贵,作品充满激情与丰富内涵的音乐家。他演奏的夜曲,饱满平衡,将肖邦独特的自由速度、不规则的重音、惊人的极强音、沮丧的渐弱音、极弱音等等都表现得无微不至,在若有若无的忧郁中透着深邃的意境。他宽大的心胸,无尽的勇气,永不言止的闯荡,使他的演奏洋溢着海阔天空、上为日月、下为河岳的浩瀚感性。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邃的内涵,所以,鲁宾斯坦的演奏是:情到时,金石为开。他的活力、灵感,对生命的热爱,和优雅潇洒的容态,都给精研在他的音乐里,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世人。 这绝对是鲁宾斯坦最值得推荐的作品,也是他独奏唱片中的最佳录音。鲁宾斯坦是个音色的魔术师,不仅在乐曲的诠释上完美地呈现出作曲者的内涵,章句的处理和对时间拿捏的技巧也已随心所欲,轻易地掳掠了每一位听者的心.1.OP.9.1,OP.9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出版于1833年,作于1832年,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模仿自费尔德。这首第一号,降B小调,甚缓板,3段体,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尼尔斯评介:“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2.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哈聂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 -------------------------------------------------------------------------------- 3.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3段体。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有优美的尾声。尼克斯评介,“典型的沙龙音乐,没有爱怜,在情绪上却充满馨香。” -------------------------------------------------------------------------------- 4.F大调,OP.15.1,OP.15.1的3首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费迪南·希勒。这首第四号,如歌的行板,3段体。第一段为清朗、典雅的行板,16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装饰非常醒目,中段进入有魄力、近似暴风雨的激情部分。 -------------------------------------------------------------------------------- 5.升F大调,OP.15.2, 甚缓板,3段体。第一段装饰成如歌的华彩,其中孕含丰富的情绪。中段加倍速度,其中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很具特色。这是非常美的一首,尼克斯评介:“外界的温暖及光渗透到心里,装饰的华彩音像蜘蛛丝似地飘然在我们周围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着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 -------------------------------------------------------------------------------- 6.G小调,OP.15.3,肖邦在此曲草稿上注明:“在《哈姆莱特》上演之后”。缓板,二段体,第一主题有痛心疾首意味,似乎呻吟,悲叹中的反抗发展到顶点才平静下来,优美的转调后出现幽静的钟声及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 -------------------------------------------------------------------------------- 7.升C小调,OP.27.1、OP.27两首作于1835年,出版于1836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这首第七号甚缓板,3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库勒普斯基认为,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 -------------------------------------------------------------------------------- 8.降D大调,OP.27.2,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持续的缓板,两个主题经过3次装饰,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反复。尼克斯评介:“洗练,完整的结构,在优美的感情中含有流畅的忧郁,它扩散开来,其甜美令人失去元气,因其中散发着‘毒素’之故。我们不可吞饮这三度及六度音,如吞饮了,必须以巴赫、贝多芬的解毒剂才能化之。” -------------------------------------------------------------------------------- 9.B大调,OP.32.1,OP.32两首作于1836—1837年,出版于1837年,呈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这首第九号自始至终为行板。库勒普斯基解说:“此曲如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朴”。而哈聂卡认为,此曲尾声“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尾声,与梦幻般的开头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 10.降A大调,OP.32.2,缓板,3段体,第二主题出现时,变气氛为暴风雨似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受这种热情影响而出现摆动的情绪。 -------------------------------------------------------------------------------- 11.G小调,OP.37.1,OP.37的两首作于1838年,出版于1840年,此曲作于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马尧卡岛回国之后,库勒普斯基称此曲为《乡愁》。始终行板,具降E大调圣咏合唱中段的3段体。 -------------------------------------------------------------------------------- 12.G大调,OP.37.2,小行板,此曲来自航海途中灵感,低音部不断起伏的伴奏中出现重音,表示船的进行,其间以丰富的和声表现水上的粼光,接着出现舵手之歌,按乔治·桑说法是肖邦自己梦幻中的自言自语。歌声消失,船像是在夜海中飘浮,再传来低声吟唱,摇动的曲趣反复,船渐渐在远处消失,黑暗的水中隐约的舵手之歌。 -------------------------------------------------------------------------------- 13.C小调,OP.48.1,OP.48两首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尤其这第一首是所有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OP.48的两首作于1841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缓板,3段体。哈聂卡解说:“这是最高贵的夜曲,构思巨大,有短音乐剧的感觉,在双倍速度处,加强了戏剧性效果。此曲具英雄性,脱离了感伤,让我们看到伟大、男性的肖邦。” -------------------------------------------------------------------------------- 14.升F小调,OP.48.2,小行板,3段体,中段为狂想曲。序奏和最初的主题有挽歌的情绪,尼克斯说:“有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开头主题反复两次后转为甚慢板。肖邦学生回忆,肖邦要求他弹中段时右手要用宣叙调表现,而且“最初两个和弦要如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以怜悯的感情演奏。” -------------------------------------------------------------------------------- 15.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出版于1844年,呈献珍妮·史达林克小姐。此曲为行板,3段体,库勒普斯基评说,此曲“悲伤逐渐堆积,成为失望的呼喊,而后又因希望而转为温暖。”库拉克认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中段为进行曲风格,好像说往前走需更大的勇气和热情。尾声是感恩:“啊,神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 16.降E大调,OP.55.2,即兴风格,3段体,全曲又可分为速度为持续的缓板与船歌两部。 -------------------------------------------------------------------------------- 17.B大调,OP.62.1,OP.62的两首是肖邦一生最后作品,作于1849年,出版于1846年,呈献给肯迪利兹小姐,行板,3段体。哈聂卡解说:“这是在月光下飘散着花香的夜曲,带着疾病的、丰富的花香,那依着栅栏上升的音符突然转回主音,具非常的魅力。主旋律非常华丽,雄浑的和声,降A大调处踌躇之定,有很大的魅惑力。” -------------------------------------------------------------------------------- 18.E大调,OP.62.2,缓板,3段体,其中有敌对式的激烈对话,和声极为丰富。 -------------------------------------------------------------------------------- 19.E小调,OP.72,作于1827年,1855年出版,实际是肖邦17岁时的作品,行板,简单朴素的形式。 ------------------------------------------------------------------------------- 20.升C小调,约作于1830年。 -------------------------------------------------------------------------------- 21.C小调,约作于1837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