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麂
释义

小麂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栖息在稠密灌丛中。小麂头部为鲜棕色,体毛呈棕褐色,颈背部较深,呈暗褐色,腹面从前胸至肛门周围均为白色。幼兽体毛上具有斑点。小麂分布于我国安徽、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各省,尤以福建的森林中最多,贵州、西藏也可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小麂

拉丁文学名:Muntiacus reevesi

别名:角麂,黄麂,黄猄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us axis)

属:麂属(Muntiacus)

形态特征

总体形态

小麂身高约40厘米,体长约70—87厘米,肩高约40厘米,尾极短。小麂体重10~20千克。四肢细长,善于窜跑。

体毛

小麂的冬毛通常较夏毛稍黑,夏毛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的斑点。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从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地方每侧各有一条黑色宽纹。吻侧、面部、颈背和黑色宽纹之间以及耳的基部和耳廓的外侧,毛色鲜栗色。耳背的上缘暗棕,其内部有长的白毛。体背和四肢上部近于暗栗色,四肢下部为黑棕色,在蹄的附近毛色暗黑色,是与赤麂在同样部位的白色显然不同。胸、腹部、后肢的内侧、臀部边缘及尾的腹面白色。尾的背面和臀部边缘均有一条鲜艳的橙栗色的窄线。

小麂的个体毛色变异较大。由栗色以至暗栗色,腰部毛不其黑尖,而是鲜栗色,其后部黑色毛尖相当长。身体两侧较暗黑,脚为黑棕色、面颊暗棕色,喉部发白略呈淡栗黄色,颈背黑线或不明显,或向后伸延至颈背一半,颜色渐淡以至于完全和颈背的暗栗色融合在一起而难以区分。雌兽前额毛色为暗棕,耳背呈黑色。雄兽的前额为鲜艳的橙栗色,耳背呈暗棕色。

头部

小麂的脸部较短而宽,额腺短而平行。在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雄兽具有短角和獠牙,角直,基部只分1个小叉,角端向内侧转曲,两尖端相对。从角的基部到眼上方有2条纵黑纹。雌兽无角。眶下腺大,呈弯月形的裂缝,其后端向后弯曲的浅沟直至眼窝的前缘,其相对的另一端稍向脸部前方的中部略呈s形,弯向裂缝的中部。弯月形的裂缝中部深度较两端浅。

小麂的头骨短而宽,约小于赤麂的三分之一,泪窝极大,甚至超过眼窝,占有泪骨的大部分,而使泪骨仅余狭窄上缘。额骨与鼻骨之间不相连为颚骨上端狡小舌状突所隔。角一般不具基突,如有也很不显著。小麂的牙齿结构与赤麂相似,成年的雄兽上犬齿相当发达,形成獠牙;下颌门齿和犬齿均集中在颌骨前端,故与前臼齿形成一个齿间隙。

分布

小麂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共有2个亚种:

指名亚种

指名亚种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贵州、云南。

台湾亚种

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省。

生活习性

小麂栖息在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性很怯懦,且孤癖,营单独生活,很少结群,其活动范围小,经常游荡于其栖处附近,常出没在森林四周或粗长的草丛周围,很少远离其栖息地。

它较为胆小,听觉敏锐,略有微小声音即足以惊动它,使敌害难以接近,受惊时,猛撞进高草丛或繁茂的森林中,能巧妙地隐蔽自己而得到保护,凭着它轻捷行动及灵活的躯干和敏捷的听觉器官,虽则它没有强有力斗争工具,却能巧妙地逃避敌害。

喜独居或雌雄同栖。营昼夜活动。小麂的活动规律和赤麂相似,是昼间活动的动物,同时也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动最为频繁,故在这段时间里呼声较多,其叫声虽似犬吠,但音调较高。

小麂觅食活动时非常谨慎,通常很慢的潜行。它取食多种灌木、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嫩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主食野果、青草和嫩叶,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吠叫声。

小麂7-8月龄性成熟,全年繁殖。怀孕期为6个月,每次产仔1-2只,幼仔有淡白色斑点,经数月后斑点逐渐消失。在繁殖季节里雄兽能发出“嘎,嘎”的声音及有争偶的斗争。

养殖

小麂的繁殖主要受内分泌的控制,而周围环境及公母麂比例则直接影响其内分泌的规律。发情期雄性间争斗显得激烈而隐蔽。时间多集中在晨昏,人工养殖时难以观察到。由于雄性头上的杈角锋利,两雄相争,必有一伤,斗败者往往连人工投给的饲料都难以采食,常倦蹲在一角休养生息,有的伤势严重,难以救治复愈。 此外,环境周围尖锐刺耳的噪音也直接影响小麂的情绪,使它们常常躲缩在一角或因饲养场内无隐蔽藏身之处而惶恐不安,久之则导致内分泌紊乱,不再发情,并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成活率降低。

小麂发情时,生殖器官在外观上见不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雄性小麂不像鹿那样经常吼叫、颈部变粗、皮毛蓬松、经常翻滚于泥潭之处,全身沾满污泥,表现出强烈的发情症状和争偶行为,而是在晨昏时静悄悄的争偶、交配。

人工养殖小麂时,在繁殖前期要掌握好公、母麂性比在2:5左右,多余小麂必须隔离饲养,对受伤的雄麂应加强观察,及早发现,及时隔离,单独饲养。治疗药物最好混入饲料中喂。伤口不大时不可采取强行捕捉,保定缝合。由于小麂属于“神经质动物”,保定治疗所引起的心理上的损害大于生理上的治疗效果,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可采纳。此外,为产仔设置巢箱显得尤为重要。以小麂的生态习性为依据,结合饲养实际。

用1.5厘米厚的松木制成单只巢箱。箱底用砖块垫高10-15厘米以防潮,底部便于用水冲洗。整个巢箱组合放置于凉蓬下,防止雨淋日晒。每4只巢箱组成一组,根据养殖规模,整个运动场安置3-4组为宜。公、母比应控制在2:5左右。饲养实践证明,组合箱的顶部亦常有小麂栖息。巢箱内有粪便结存,但较为干燥,平时可不打扫巢箱,但须防止漏水淋雨。

经济价值

小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麂肉可食,麂皮细而韧,可用以制革。皮为云南的大宗出口原皮,是光学仪器工业和制革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福建小麂资源比较丰富,根据1982~1983年统计全省全年收购皮张2.4~3.1万张,是福建省内主要毛皮兽。在其他兽类资源普遍下降情况下,小麂资源还有上升的趋势,应注意合理利用。同时可对小麂进行人工养殖,因为它的食物来源好解决,怀孕期又短,是一种有养殖前途的兽类。

保护

有关文件

小麂属于濒危物种,需要保护。野生小麂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区

猇亭区小麂自然保护小区

基本情况:猇亭区小麂自然保护小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虎牙街道办事处磨盘溪居委会,处在古战场风景区、龙盘湖风景区和天湖风景区中间,距中心城区15千米,至三峡坝区38千米,东至王家柞房,南至观音岩,西至陈家河,北至龙盘湖,森林覆盖率达73.1%,总面积3200亩。区域具典型的低山丘陵特征,平均坡度15度,地形起伏差20—30米,以坡地为主,岗冲相间,属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区内植物种群呈现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类型特点,林地主要为经济林和生态林两大部分,共有林地875公顷,其中经济林45公顷,主要分布在中、低坡地,经济林的类型以柑桔林为主,其它为石榴、桃、李等,生态林主要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总面积830公顷,多分布在半山坡以上的山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栎树、柏木等。

2、野生动物资源:区内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吸引众多的野生动物来此栖息,据调查,区内有大型、中小型哺乳类和禽类动物,其中哺乳类中属省级保护的有黄腹鼬、鼬獾、狗獾、花面狸、华南兔、獐子、小麂等,“三有”野生动物野猪分布较多,禽类中属省级保护的有白鹭、绿头鸭、珠颈斑鸠、小杜鹃、啄木鸟、家燕、八哥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禽类有游隼、猫头鹰等。特别是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小麂,从几年前的10来只,发展到现有50多只的种群,主要集中在磨盘溪居委会杨家湾一带。

3、景观资源:小区内磨盘溪居委会境内有高马河,雨水充沛,河水湍急,弯多滩多,可进行划船漂流,沿途可欣赏秀美山色。猇亭区水晶山公墓位于核心保护区边缘,另外,区规划筹建大型的嫘祖文化园,也在该保护区内,可集中开发,发展旅游观光事业。

保护内容及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磨盘溪居委会是小麂的栖息繁衍地,常年生活于磨盘溪居委会杨家湾一带。小麂是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应加强小麂生存环境的保护,建议以小麂生活繁衍地为中心500米范围内设立保护区,面积100公顷,在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小麂赖以栖息的树木和水域,严禁乱砍滥伐树木和建设与生物保护无关的项目,对周围居民进行保护动物的宣传,设立禁止猎杀动物宣传牌。

保护利用措施:

1、建设高马河漂流景点,沿途可欣赏鸟鸣兽语,休闲娱乐。

2、招商引资筹建嫘祖文化园,扩建水晶山公墓,发展旅游业。

3、加强封山育林保护措施,保护好区域内森林资源,为小麂等珍稀动物提供一块良好的生存繁衍场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