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汶河
释义

位于汶上县北部边境,从琵琶山至戴村坝流经我县边境段长15公里,为汶上、肥城两县之自然分界线,自戴村坝派为二、一支西流入东平县境大清河注入东平湖,一支南流蜿蜒65公里,注入京杭运河,俗称小汶河。

明万历戊申《汶上县志·山川》载:“邑之川马汶……永乐九年(1411年)尚书宋礼始筑坝于戴村,遏汶全流尽出南旺……。”清宣统三年《汶上县志·山川》载:“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计大汶口之西,西距东平城六十里之戴村坝遏汶南流由戴村南开河九十里至南旺分水口入会通河济运”。故名小汶河。

大运河山东段,济宁至东平湖一段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而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是号称是运河的屋脊,是运河的“肠梗堵”。宋礼疏通会通河以后这段仍然无水不能通航。便“微服私访”,遇见白英。白英老人是汶上县人,他曾任十多位运河民夫的领班,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及其附近的地势、水情。为宋礼出“奇计”,在汶水坎河口修筑5里长“戴村坝”(此地地形高出南旺分水坝30余丈),汶水在此原来为向西北流,通过“戴村坝”堵水,通过新开80余里的小汶河水道,引汶水向东南流至大运河的南旺分水口,进行南北分流。同时修建的配套工程还有引上游诸“泉水”入汶河,在南旺修“水柜”(南旺湖)等措施,保证了运河的通航500年。白英老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治河之功,后人评论可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白英死,永乐皇帝敕封之为“功漕神”,以后又为他修造了“白公祠”,清代皇帝还有加封,香火不断。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实践者出真知。

开凿小汶河。小汶河原属汶河下游的一个岔流,分流口在现在汶上县的四汶集。这条河在后唐以来已逐渐淤塞,宋礼、白英“引汶济运”时,利用这些废河加以连通并引至南旺,名为小汶河。由于引汶口门上无建筑物控制,而汶河又是一条大河,所以那时小汶河分流水量很大。初时,没有大堤,洪水到处外溢形成水灾。直到明朝中后期才配套设置了防洪排洪工程,包括小汶河两岸的东西大堤及泄水斗门等。建南旺分水口。南旺镇一带号称“水脊”,是大运河全线的至高点。戴村坝截拦汶河水,经小汶河达南旺而流入运河。为调节入运之水的南北流量,便于此至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称之为“龙王分水”。该分水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的对岸,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以抵挡汶水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后经考证,实际分流比例近于六比四,可见民间传说的分流比例是基本正确的。

戴村坝 戴村坝坐落在山东东平县南城子村北约一华里的大汶河上,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

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老人“南旺导汶”的方法,在此地筑土坝“五里十三步”,将大汶河水拦截南趋,使汶水流入南旺湖,充分利用南旺湖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势,把汶水分成两道,十之六向北流入临清,十之四南流泗水。使南北运河畅通无阻,提高了水运能力。到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侍郎万恭见土坝南头的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冲。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总河潘季驯又将此段拆除,另筑石坝,取名玲珑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尚书舒应龙又在此坝南北合筑一坝,取名乱石坝和滚水坝,并铸以铁扣以连接筑坝石料,使其坚固。清朝时期对戴村坝作了数次整修,改名北部叫灰土坝,中部叫太皇堤,南部叫滚水坝。

1959年小汶河筑坝堵截后,已完全失去“引汶济运”的作用,但仍起着稳定河槽,控制河势,拦沙缓洪,抬高水位,引水灌溉等作用,有利于大清河堤防安全。1975年对大坝损坏残缺部位进行了整修加固。

2001年8月初,大汶河发生两次洪峰,造成戴村坝中段乱石坝发送溃口墩蜇,溃口长133米。洪水过后,与200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投资2405万元,由山东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组织进行了修复。今戴村坝石砌坝段全长434.14米(包括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之间渐变段64米),砌石坝北另有窦公堤900米,灰土坝262米。次年八月,修复工程竣工,汶河水至,戴坝虎啸奇景重现,激流飞瀑,长虹卧波,蔚为壮观。2004年先后出现3次较大洪峰,来水超过26亿立方米,为近40年来最大径流量。新修戴村坝经数次洪水考验,坚如磐石,岿然不动,现坝体基本完整,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