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释义

概述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教师6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3人,副高人员18人,省学术带头人2人,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30人,硕士以上学位55人,留学回国人员10多人。现有在校学生1200多人,其中本科生1000左右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250人左右。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蚕学和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专业。拥有微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联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联合)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个即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作物生物技术(联合)。有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蚕丝生物技术及生物物理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有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学(联合)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联合)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省级生物学基础示范中心。

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8”项目、“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十五”攻关专项、省自然基金、留学回国基金、省人才基金等100多项,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获教学成果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有10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

目前学院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十多人赴日、英、美、德、法、澳、以色列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及合作研究。由于合作卓有成效,日本山崎株式会社社长山崎爱太郎先生在学院设立“山崎奖学金”,专门奖励学院品学兼优的本科学生。

科研成果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职工致力于生命科学的教学、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我校农林学科特长,发挥资源优势,坚持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学科相结合,先后主持国家948、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部级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28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有六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螺旋藻的遗传操作、优良作物品系筛选、新品种的培育、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功能基因克隆表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培育出1个家蚕新品种,2个桑树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并在GenBank中登录4个全基因序。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霍山石斛研究课题组”自1982年成立以来,从事石斛基础研究工作20余年未曾间断。在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的资助下,进行“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改良和产业化技术”的研究,研究工作达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霍山石斛种苗、天麻种麻脱毒快繁和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 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 ,现有在研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9人,留学回国博士3人,硕士学位6人,本科3人,日本客座教授2人。03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省自然基金、省人才基金、省教育厅基金等17项,获基金资助近百万元。获省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市、校科技奖及鉴定成果等十多项,“家蚕品种选育新技术及应用研究” 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合作)院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为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现有教学研究人员16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8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8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的学术梯队。近年来主持国家 “863”、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0项,发明专利6项, 出版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低能离子和激光农业生物学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学术地位。“低能离子注入棉花生物效应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担农业部立项总投资810万元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实验室建设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是安徽省教育厅07年批准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在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攻关等50多个相关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

实验室形成了单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研究方向:1、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质材料和能源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率先将低能离子束技术应用于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和遗传转化,并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玉米对生性状基因、高直链淀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发掘和创建了一批能源和材料生物新种质。先后收集和发掘玉米、棉花、甜高粱、蓖麻等能源和材料作物种质2000余份,筛选PHA、乳酸、纤维素酶、脂肪酶、氢和甲烷产生菌等微生物菌种和能源藻种质100余份。2、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方向,突出农用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与利用。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先后开展了魔芋飞粉、壳聚糖、淀粉的辐照和化学改性的研究。强化淀粉和纤维基材料的创制,以玉米等淀粉、彩色棉纤维和蚕丝的材料特性和辐照与化学改性研究为基础,开展了淀粉基材料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以纯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直接为原料的全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生产关键技术,特别是玉米淀粉辐照改性技术,进行了热塑性淀粉塑料和农用地膜、食品包装膜等产品的创制。3、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方向,利用废弃生物质发展农村能源。立足农村富足的秸杆等有机废弃物转化,开展了作物秸杆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气化和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关键技术研究。突出生物转化减少环境污染。先后开展了淀粉乙醇发酵工艺、藻类和微生物产油代谢途径的研究;还开展了淀粉质原料生产乙醇新型工程菌的构建,该工程菌可望减少乙醇生产步聚,缩短发酵时间,减少能源消耗,节省成本,形成新的工艺技术。

实验室总面积达7100平方米(含辐照中心4000平方米、天然大分子分离加工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和微生物三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等多个硕士点,建有国家林业辐照中心,以及联合共建的“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部级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用于遗传改良的离子注入机、10多种激光器、100万居里的钴源、基因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动态散射仪、细胞遗传工作站、脉冲电泳转基因系统等;有用于材料和能源研究的钴源、高效液相分析仪,荧光分析仪、色质联用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超临界萃取仪、柱层析系统、发酵罐、冷冻干燥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

2005-201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转基因专项和农业部、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等重大课题20项,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安徽省人才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各级各类省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200余万元。五年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工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选育了玉米、棉花和麻类等作物新品种6个,筛选微生物菌种300多份,开发农用功能材料、新型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转化新产品及新装置20余项,申请专利14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

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于2008年10月被批准建设,盖均益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所在学科作物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十多个硕士点,拥有作物遗传育种、生物物理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还拥有一批校内外实验基地和中试转化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2200多万元。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已经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实验室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学研究手段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设有作物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作物生理生态三个研究方向。“十一五”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转基因专项和农业部、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等重大课题3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达8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一项,二、三等奖20余项,选育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8个,申请专利16项,鉴定成果1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

实验室研究进展

实验室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为研究对象,围绕“作物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作物生理生态”等三个研究方向和实验室年度建设目标与内容,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作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本年度重点围绕玉米、小麦、水稻、大麦等农作物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和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先后从玉米、水稻等作物里克隆出与产量性状、光合效率、品质和抗逆等相关的基因40多个,并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尤其是利用已公布的玉米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分析了玉米全基因组抗病基因、WRKY调控因子、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等数十个基因家族,形成在玉米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优势, 发表SCI论文2篇, 投稿SCI论文7篇。建立玉米等作物基因功能体外验证的大肠杆菌分析的技术体系, 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转基因安全高效的筛选标记技术, 构建了利用玉米红色荧光蛋白CobA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突变体的廉价通用T载体。

重点学科建设

生物物理重点学科

一、基本概况

本学科点于1996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所依托的实验室为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厅“生物质改良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学研究人员32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4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16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的学术梯队。近年来主持国家 “863”、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0项,发明专利15项, 出版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科研工作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科研经费较充足。其低能离子和激光农业生物学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环境生物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与分子育种、应用生物物理”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生物物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和各种辐射源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技术。重点研究低能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低能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育种技术,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有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利用,开辟了低能离子农业生物学研究新领域。将突变体创建和理论应用研究相结合,凸显优势和特色。

(2)生物物理化学

生物物理化学,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分离提取技术、结构和生物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开发新产品。

(3)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育种

主要开展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和转基因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预测和进化分析,开展分子群体遗传学、分子进化和微生物、作物的重要性状的分子设计研究。

(4)应用生物物理

主要进行细胞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农产品无损检测、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改性和农业生物优质高产安全调控的应用研究,拓展生物物理学科与农业、材料和食品的交叉研究。

三、科研条件

本学科和所依托的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较好,与中科院等离子所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联合建有中科院和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同步辐射农业实验室,并拥有全国林业辐照中心(装源100万居里)和生物质改良与转化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四、科研成果

学科点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Bacteriology,Protei.Expre.Purif,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和《科学通报》、《微生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作物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共收录15篇,主编和参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8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申请和授权的专利19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转基因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40余项,近五年总经费约2000余万元,获得新品种权9项。

五、对外合作交流

本学科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墨尔本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本国立岐阜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等国外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与国内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植物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专业介绍

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现代生物工程专业技能,可从事生物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与酶工程、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食品、饮料、保健品、制药、商检、环保、现代高科技农业、生物工程,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和优势:掌握现代生物技术技能,就业面广。

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和优势:具备较全面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专业技能。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检测、商业、农林等涉及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的行业及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化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就业方向:在工业发酵、生物制药、生物化工、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环保、质量检验、商业、农林、土肥等相关行业,或教学、科研、行业管理、技术推广等部门工作。

专业特色和优势:掌握较全面的现代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就业面广。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草药资源开发、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中药制剂提取加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技术、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草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天然产物分离制备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中药资源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和优势: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利用传统的中药资源

蚕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蚕桑生产、科研、丝绸生产及其进出口贸易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生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桑树病虫害防治学、蚕体解剖生理学、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蚕桑生物技术、茧丝学、丝绸化学、丝绸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蚕桑经营、科研、教育工作、生丝、丝绸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丝绸服装设计、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加工工艺等工作。

专业特色和优势:具备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知识和广泛、坚实的蚕丝业专业技能。

学院领导

丁金锁

党总支书记

全面负责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成人教育及离退休教职工工作。

王 涛

党总支副书记

分管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发展、群团和班主任工作。

刘朝良

院 长

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科研、学科和实验室建设。

蔡永萍

副院长

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协管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