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
释义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位于安徽理工大学西校区,地处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路。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目的,做到了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强基础与创建特色相结合,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简介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始建于1985年,二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学生近万名。设置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4个本科专业,设有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硕士点,设有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生殖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4个研究所。实验室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且配套齐全,有综合实验室14个,符合GMP标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承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专业100余门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目前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医学院现有附属医院1所和教学医院12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三级乙等医院4所,二级甲等医院7所,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附属、教学医院共有病床数7500余张,正高职称教学人员179人,副高职称464人,承担着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工作。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严谨治学,确保质量。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实行项目-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能独立进行多项基本技术操作,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医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地区优势,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生物毒理学、医学蜱螨与人类疾病、免疫学与变态反应性疾病、脐血干细胞、病原生物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病毒性肝炎、创伤休克机理、遗传病与染色体疾病研究、生殖功能与不孕不育、煤矿创伤急救、蛋白质工程与生物芯片等。学院承担省、部科研课题及横向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鉴定结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有1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有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地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各级各类正式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78篇,其中近10篇论文被 SCI收录,150余篇发表在国家权威或核心期刊;每年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或省级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编(著)或副主编(著)出版专著18部,教科书11部。 学院发展及设施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位于安徽理工大学西校区 ,地处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路,舜耕山下。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目的,做到了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强基础与创建特色相结合,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现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预防医学4个本科专业,有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硕士点,设有感染性疾病、消化病、生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研究所。实验室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且配套齐全,有综合实验室10个,符合GMP标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 师资力量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现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44人;硕士生导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和省级学术骨干3人。 学生培养医学院现有附属医院1所和教学医院10所,共有病床数7500余张,正高职称教学人员179人,副高职称464人,承担着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工作。 目前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比例正逐年增高,亦有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内一线城市著名三级甲等医院学习、工作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 教学科研医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地区优势,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有创伤免疫、感染免疫、分子免疫学技术、中医药免疫、媒介生物与疾病、感染性疾病、分子病原生物学、分子病毒学、生物医药材料、生物医学信息与图像处理、蛋白质工程、环境生物监测等。学院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及横向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鉴定结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有1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有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地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各级各类正式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700余篇,其中近10篇论文被 SCI收录,200余篇发表在国家权威或核心期刊;每年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或省级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编(著)或副主编(著)出版专著18部,教科书30余部。 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正在向“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目标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医学院将抓住机遇,优化育人环境,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教学规划1.深化教学改革步伐,做好在研教研课题研究工作,申报成功安徽省高校省级教研基金项目3项,校级6项。 2.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正在积极申报《生理学》校级精品课程。 3.完成了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3个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4.完成了新一轮4个学位点申报材料工作,争取申报成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临床检验诊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加快建成优势学科群体。 5.配合学校积极做好3个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完成3个硕士点20万元的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继续加大校级重点学科的投入,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配合学校完成了研究生管理下放学院的改革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15名2005级研究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2006级7名、2007级6名研究生的开题前准备工作和课题研究及2008级5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都在正常进行中。 6.申报成功国家既然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教育部基地一般项目1项,淮南市科研项目4项。纵向项目到校经费共25.70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共4.8万元。发表科研论文7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52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 7.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各1项,获淮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前文:拉夫嘧啶)、三等奖2项(王健,王立金、余新超:心肌肌钙蛋白),获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鉴定结论为2项国际先进(李朝品、王健),1项国内领先(王克霞),王健老师当选校级学科带头人。完成了2009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8.安排名人讲座2次(张念志、宗强),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人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0人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