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米山自然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小米山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包包寨行政村,属于 山区。位于勐捧镇西边,距离村委会1.00 公里,距离 镇20.00公里。国土面积5.06平方公里,海拔1,531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2,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309.00亩,其中人均耕地2.80亩;有林地4,238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3户,有乡村人口108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人,劳动力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5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4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7%。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7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 蚕桑产业。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培育以烤烟、蚕桑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加速发展核桃、茶叶、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发展加工流通等非农产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奔小康。 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309亩(其中:田56亩,地253亩),人均耕地2.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23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4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14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0亩;荒山荒地3,000亩,其他面积23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4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7%。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54万元,占总收入的58%;畜牧业收入4.22万元,占总收入的2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1头,肉羊10头);林业收入1.17万元,占总收入的7%;第二、三产业收入1.12万元,占总收入的7%;工资性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7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人数8人(占劳动力的 11%)。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1.91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10.3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三通。全村有22户饮用井水,有2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有2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户(分别占总数的52%和9%)。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2亩,有效灌溉率为1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1 亩。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包包寨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勐捧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20.00公里。该村位于中缅边境线,中缅两国边民拥有基本类同的民间习俗,两国边民交往历来都十分密切频繁。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8%,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民风纯朴,民俗文化底蕴厚重,男女老少能歌善舞,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并邀请其他村群众开展一系列联谊娱乐活动,老百姓自己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活动异彩纷呈。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09亩(其中:田56亩,地253亩),人均耕地2.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23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4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14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0亩;荒山荒地3,000亩,其他面积23亩。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4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7%。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 蚕桑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3户,共有乡村人口108人,其中男性59人,女性49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人,劳动力55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64人,汉族44人。 到2007年底,全村有五保户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0公里。该村没有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包包寨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勐捧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20.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3 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6人。 该村位于中缅边境线,中缅两国边民拥有基本类同的民间习俗,两国边民交往历来都十分密切频繁。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8%,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民风纯朴,民俗文化底蕴厚重,男女老少能歌善舞,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并邀请其他村群众开展一系列联谊娱乐活动,老百姓自己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活动异彩纷呈。该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还特别喜欢读书看报,村民中具有很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但是,村里目前还没有一处象样的联谊场所,没有任何文体活动器材设备,没有公共提供的报刊书籍,村民业余文化活动无处可去。多年以来,村民们开展各种文娱活动都只有借用私人的设备、占用私人的庭院来举行。边境线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防渗透工作形势加倍严峻,边境贫困山区群众极端匮乏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急切企盼加快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1.91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10.3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党小组归包包寨党小组,党员人数3人,其中男党员3人;团支部设在村委会,团员9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产业发展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尚无产业支撑;2、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科技含量低;3、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4、人居环境差;5、基础设施薄弱;6、农村贫困面大。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培育以烤烟、蚕桑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加速发展核桃、茶叶、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发展加工流通等非农产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奔小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