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留镇 |
释义 | 小留镇位于菏泽城北10公里处,南邻220国道和日东高速,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此交汇;北邻黄河,菏鄄公路南北贯穿境内,向北可直达河南、河北,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建置区划小留镇地处东经115°11′~115°48′,北纬35°03′~35°28′,位于菏泽城北10公里处,北临鄄城县什集镇,南依城区,东接黄堽,西连吴店,总面总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1万亩。总人口4.8692人,劳动力32760人。1983年12月17日改小留公社为小留镇。2001年1月,小留镇与原马村乡合并为小留镇。 小留镇下辖38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小留村(小留、林庄自然村)、马村村、楚庄村(楚庄、孙庄自然村)、张庄村、宋庄村(宋庄、西常寨自然村)、刘庄村(前刘庄、后刘庄、东刘庄、西刘庄、侯庄自然村)、康庄村、洪堂村(洪堂、李庄、郑庄、祝庄自然村)、陆庄村、吴楼村、郝堂村(郝堂、韩庄自然村)、赵庄村(赵庄、邵庄自然村)、郜寺村(郜寺、闫庄自然村)、新村村(李庄、梨高庄、新油坊、新村自然村)、马沟村(马沟、袁庄自然村)、平庄村(前平庄、后平庄、申庄、王庄自然村)、耿庄村、王集村、郝庄村(史口、苏庄、郝庄自然村)、杨庄村(杨庄、顾庄自然村)、郭楼村(郭楼、张马庄自然村)、潭上村、邢楼村(邢楼、邢庄、李庄、于庄自然村)、吴庄村(袁庄、晁庄、吴庄自然村)、前王楼村(前王楼、平楼、李庄、谷庄、农场自然村)、马常寨村、后王花园村、前王花园村(前王花园、马坊自然村)、后袁庄村、前袁庄村、郭吴朱村(郭吴朱、丁庄、关庄、晁庙自然村)、李公珍村、鲁谢庄村、杜胡同村(杜胡同、曹庄自然村)、沟子吴村、刘辛庄村(刘辛庄、祝庄自然村)、吴油坊村、新油坊村、梨高庄村(王蜜蜂、梨高庄自然村)。 自然条件小留镇为黄河冲积平原,西部地势稍高,东部稍低,基本不明显。境内土质肥沃,以轻壤和沙壤居多,通透性好,养份含量高,适种北方作物。境内有两大河流:洙赵新河,为建国后开挖,东西贯穿全境,河床宽50米,堤宽50米,堤上为杨树护岸林,泥沙量大,於积较重,于1993年冬季清淤一次,为牡丹区北部一大水系。徐河为建国后开挖而成,为牡丹区与鄄城县的邻界河,系洙赵新河水系中的支流。 经济状况农业:主要农作物种类有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牡丹、芍药、蔬菜、瓜果;粮食作物占总面积的90%;经济作物占10%。同时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镇现有洙赵新河大桥7座,涵洞4个,闸1座,农用生产桥212座;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0千瓦。山药是小留镇主要土特产品,已申请注册“小留”牌商标。主要分布在小留镇吴油坊村,并向周边村辐射。自从1996年以来,吴油坊村改进了传统山药品种,引进日本“大佛手”山药,亩产可达4000余斤,效益在8000元左右,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 林业:全镇有用材林5600亩;防护林400亩;经济林1000亩;农田林网4万亩,四旁植树8万余株。果树以苹果、桃为主,面积200多亩。土壤植被以乔木类为主,灌木类较少,森林覆盖率达28%。 畜牧:畜禽饲养过去多以家庭散养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羊、猪、鸭、鸡、兔各种养殖专业户逐步增多,出现青山羊、波尔山羊专业户20余家,存栏量13000余只;养猪户30余家,存栏量8000余头;养鸭大棚130余个,存栏250000余只;鸡135000只,兔500只。 工业:20世纪80年代末,小留镇工业除一些窑厂、小型手工业外,还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0年以来小留镇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项目逐渐增多,涉及纺织、家用电器配件、养殖加工、食品、木业、化工、板材、钢材等多种领域,企业个数达到几十家之多。其中如投资1200万元的恒利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平安电器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泉林子鸭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的多汁味食品公司,投资1800万元的金威二期贴面板厂,投资3000万元的闽盛型材有限公司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同时家庭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主要有:梨高庄的沙发加工,郭吴朱的麻绳加工、马扎加工,郭楼的粉条加工,鲁谢庄的花生米加工,吴庄的门窗、马扎加工。 交通:辖区内设有乡镇交通管理站1处,新建办公楼一座。 菏鄄公路省道横穿小留镇南北,纬一路纵贯辖区东西,村村通公路里程达89公里。 邮政电信:小留镇设有邮政支局、网通营业厅、移动营业厅个一处。全镇固定电话普及率占总户数的28%,移动电话用户占总人口的8%。 商业贸易:小留镇商业主要以集市贸易为主,有集贸市场两处,一处是小留集贸市场,一处是马村集贸市场。小留集贸市场占地40亩,分别有大百货行、小百货行、鞋行、粮行、菜行、瓜果行、木料行、猪羊行,每月6次成集,集日平均交易额在50万元以上。马村集市场由于地理偏僻,只存在大小百货行、鞋行、菜行、猪羊行,日交易额在20万元以上。21世纪,农村集贸市场因受城区大中型批发市场因素影响,逐渐出现萎缩。 社会事业城镇发展科技:为加快科技推广,在镇农技站和科协的带动下,全镇先后成立了山药协会、辣椒协会、芦笋协会、西瓜协会,会员800余名。 教育:小留镇共有幼儿园15所,定点小学9处。初级中学2处:有一所高中,即小留十中为区直学校。小留镇中心中学,小留镇马村中学,小留中学在校生1400余人,教职工86人,21个教学班,马村中学在校生500余人,职工51人,12个教学班。9处定点小学在校生4300余人,11个教学点,123个教学班。 文化:辖区内有秧歌队、舞狮队各一个、唢呐班子两个,著名的是小留镇喇叭李庄的唢呐班。织锦在1980年前后还普遍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织锦从业者逐步减少。 卫生:小留镇有中心卫生院一处,乡村卫生室53个。小留卫生院有各科专业人员87人,其中中级以上36人,设26个临床医疗科室,病床60张,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 体育:1986年以来,体育一直被纳入教学计划,在中学、小学均开设了体育课,主要包括体操、田径、球类活动。职工体育主要以业余为主,项目主要是篮球、乒乓球、象棋等,空闲时间举行球类比赛。群众自发性体育主要以篮球、乒乓球和象棋为主,民间武术在本地广为流传,主要有洪拳和梅花拳。 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前,全镇人民生活比较贫困,家庭收入全年只有几百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农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到2005年,由原来的几百元猛增到3270元,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极大改观。全镇绝大多数农民住上了砖瓦混凝土房,部分农民住上了楼房。全镇拥有营运性汽车11辆,小型拖拉机43辆,三轮运输车346辆,非营运拖拉机、三轮车2950辆,摩托车1000辆,各种家用电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1986~2005年2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初步的小康型迈进。 发展理念小留镇始终坚持“工农并举,工业兴镇”的发展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投资环境一流,工业化程度正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过千万元企业4家,产品涉及电子元件、木制品、钢铁、纺纱等多个领域,工业发展前景十广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