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津 |
释义 |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同胞心目中,是所有日本电影导演中最具日本特色的一位。他毕生的电影,只有一个主要的题材,即日本的家庭,并且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家庭的崩溃。 基本资料小津 译者: 连城。 作者: 唐纳德·里 。 奇副标题: 他的人生与电影。 ISBN: 9787532747429 。 页数: 371。 定价: 3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9-04-01。 内容简介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 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 自1947年抵达东京后,里奇观察、研究与书写日本长逾六十多年,是西方公认的最早、最全面、最可靠的日本电影专家,亦是战后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 阅读连载@凤凰网读书 作者简介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1924年出生于美国,日本电影、文化专家。 1947年,里奇随军来到日本东京。很快,他就对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电影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影评。1948年,他相识了被誉为“日本电影教母”的川喜多夫人(Kashiko Kawakita),两人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推广日本电影的过程中,结下了长期而深厚的友情。也正是通过她的介绍,里奇结识了当时名满日本影坛的大导演,小津安二郎。 自1953年起,唐纳德·里奇定期为《日本时报》撰写影评。1959年,他出版了《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这也是第一部用英语介绍日本电影的专著。之后,里奇发表了大量介绍、论述日本电影及社会的专著与文章,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文化“情缘”。 目录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编剧。 第三章 拍摄。 第四章 剪接。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小津电影编年。 小津安二郎年谱。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编辑推荐我常常对别人说,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我是个只卖豆腐的人。 小津安二郎。 与黑泽明、沟口健二并称为日本电影史上三大巨匠。 21次入选《电影旬报》十大。 36部传世之作。 1种镜头。 当代日本电影大师小津。 书摘插图小津 小津曾经说过,“拍电影,最困难的环节在于写剧本。”①剧本难写的一个原因,是小津的日本特色,需要将材料——回忆中的家庭生活、他听来的故事、他观察到的人们身上的某些东西——转化成非常个人化的内容。像他的大多数国人一样,小津的原创性并不表现于素材本身——它始终是最世俗化的东西——而体现为观察素材的角度,以及材料组合成电影的个人化的、甚至是风格特异的手法。像大多数日本艺术家一样,小津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一部电影中的事件的模型,和事件本身一样,对于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过,小津和许多艺术家不同,他很少拘泥于形式,也很少满足于仅有一种取悦观众的模型。从电影元素盼结合开始,在模型的协调及偶尔的不协调之中,他的电影的意义于焉显现。小津最费思量的,是在剧本的成型过程中,一个场景或一句对白最终该放置于何处,这远比电影制作的其他特征——拍摄、剪接等——对他来得更为重要。他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一个好剧本就意味着一部好电影;在此意义上说,他就像一个随身带着细节详尽的蓝图的建筑师,或是带着精确工作计划的木匠。 当然,任何有实力的电影导演,都清楚从根本上电影剧本具有重要性。小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剧本写作方式。一般的剧本写作,就像小说写作一样:两者都开始于一个充满希望的乐观时刻,人物即据此而成形。故事或情节由这个人物身上产生,或者(这在传统的西方电影中更为普遍)是,故事或情节驱使人物以必然的方式推进,而当一个动作结束,一个变化被察知,剧本便可以说是完成了。小津很少采用后面这一种模式,认为它会扭曲人物,破坏真实性;小津也很少采用前一种模式。一睛节让我厌烦,”他有时会这样发牢骚,并且,很显然,他的电影也很少有像情节这样的东西存在。相反,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最薄弱的情节,这种薄弱性又因其因循俗套:墨守成规而益显薄弱。 事件的因袭性在小津的电影中,即使以日本标准来看,也显得极端。小津后期的许多电影里,结婚和死亡是惟一允许被表现的结局,而标志着向结局推进的领悟和误解,也常常不会有什么例外存在。不言而喻的道理到处都存在,事物的一致性和显明性亦然,而小津的态度和方法,也匹配着他的材料。他从不试图搅乱这一切。 我们已经了解到,小津将剧本看成是一种蓝图,尽可能一丝不苟地遵照它行动。虽然是他(以一种日本影评人所说的原创性)将建筑学家的手法引进了日本电影中,不过,他也像日本木匠一样,在工作中使用模件。正如日本木匠在造屋的时候,每一栋房子都使用尺寸不变的榻榻米和槅扇,以及同样规格的门楣和框架,小津也一样,在构建以情感为模件的电影时,照其样子,他清楚他将应用的许多场景的规模和形式。它们变化甚微,甚或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小津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像木匠一样,小津继续填充他的电影,以一连串建筑学意义上的强调和平衡,将一个场景和另一个场景组接起来,建造出一间完整的房子,令观众漫游其间。传统的日本木匠使用木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小津则以对自来完成。 在早期作品里,小津并没有使用后来成为他标志的编剧手法。他留下的关于《我出生了,但……》和《父亲在世时》的笔记显示,这两部电影的剧本,是按场景顺序的先后写出的,写好了前一个场景的对白,他才开始写下一个场景的对白。而对于场所,则或者是用一句话标识,或更通常地以一幅图画来指示。他后期的电影则使用与此相当不同的方法。野田高梧虽然没有在他和小津合写的日记中,完整记下剧本的完全创作过程,但他记录了从《小早川家之秋》的后半部起,到其他两部作品(《秋刀鱼之味》和未完成的《萝卜和胡萝卜》)开始部分的内容为止,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 最初的构思随处可得。有时候,例如《独生子》的最初构思,取材于小津本人的生活①。有些构思则来自于他所听到的故事;《小早川家之秋》的雏形,来自于一位女性朋友告诉他的一则故事:一个大家都认为濒临死亡的男人,突然坐起来,其疾病不治而愈。有些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告诉他的个人体验;从侵华战争的战场上归国后,小津去探望一些亡友的遗孀(有一位战争寡妇的故事令他印象特别深刻:她的丈夫是个出名的懦弱之徒,而她却想听到他在战场上如何作战的事迹),而“几年后,他说在《早春》里,就采用了很多这些人讲给他听的故事”。②多数情形下,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这些来源的混合。③一个虽不典型却相当鲜明的例子,是《萝卜和胡萝卜》的构思起源:“1963年3月15日。池田忠雄(小津最早期电影的剧本合作者之一)来访。他提到歌德说过,最可鄙之事,是愚弄别人的幸福。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开始拟出故事的大纲和人物的编排。”④《秋刀鱼之味》的灵感,则来自于1962年1月31日发表于PHP上的一篇文章,PHP是小津和野田碰巧读到的一份关于军事道德重整的期刊。 两人一旦决定了电影大体上讲什么,就会开始展开讨论(如果说这时还称不上是写作的话): 1962年5月3日。我们大致决定(《秋刀鱼之味》)讲述一个男人与一位和其亡妻相似的女子结交的故事[这条线索最终未被用上];5月15日,决定人物和场景的安排;5月16日,讨论各场景细节,用了一个半小时。5月19日,考虑各场景的细节,做各种笔记。5月20日,考虑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女儿的感受为中心[这条线索后来出现在完成后的电影中],想法渐渐明确;5月26日,经过长时间讨论,正式的工作开始了。再努力一把,我们会将讨论而综合成形的东西弄出来。 野田所说的“工作”的含义,并不是指对白剧本(那还是以后的事),而是一个他们决定采用的各种场景的清单。创作《秋刀鱼之味》时,头一个月都花在讨论上了。即便在这时候,“工作”实际仍未真正展开。“6月13日。明日将开始制作卡片。6月14日。做了六张卡片:同学聚会、在老师家以及酒吧等六个场景。”他们于6月30日开始写作剧本,这时距离他们最初的构思,已经半年之久;距离他们开始讨论之日,也已经两个月之久。不过,实际的写作时间,却仅用时一个月。“7月25日。剧本完成,得233页。” 根据一年前的日记,我们或许会推想得出,由小津和野田升始制作卡片之日起,到剧本写毕期间发生的事情。在这些后期的电影中,这两个人把每一个场景的细节都写在卡片卜——一个场景就是一张卡片——然后随手就将它们搁在桌子上。这种通常用于卡通片的制作构造方法,使他们得以追踪事件和电影成形的轨迹。这种工作方法的例子,可以在较早前记录《小早川家之秋》创作进程的日记中找到。“1961年3月10日。场景的总数是32个,其中的24个已经完美成形。3月12日。从各个角度讨论场景,看来后天就可以动手写剧本。3月15日。开始写剧本,不过觉得欠缺较大的喜剧性场景。3月16日。我们已经大体写完剧本,但仍觉得欠缺一些什么东西。工作进展不是很顺畅。”我们们可以推想得出,在接下来的1961年3月的这段时间里,小津和野田坐在蓼科别墅的大桌子前,像玩一场旷日持久的双人纸牌游戏,用的是大张的、上面画满字、勾满了草图的马尼拉纸牌。有时候,一旦场景的正式安排已经妥妥贴贴,他们就立即写作对白剧本。1962年6月30日的日记显示,《秋刀鱼之味》的剧本是根据一堆编了号码的卡片而直接写成的——从第一个场景开始,依次写下去,直到写完。 而《小早川家之秋》的剧本写作,就没那么直截了当: “3月17日。我们从京都冰室的场景开始-X起,约写、了4页。3月21日。讨论酒厂生意结束后,小早川家的家庭状况,收获颇丰。3月30日。我们完成了老父与女儿和女婿吵架的场景。4月3日。我们完成傍晚和黎明的场景(包括老父之死的情形),以及翌日早晨的办公室场景。4月9日。完成捉迷藏游戏的场景、自行车竞赛的场景,以及大阪酒吧的场景。4月10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