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翠芳 |
释义 | 人物档案姓名:杨翠芳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资阳 出生年月:1950年10月 党派:中国共产党 学历:初中 现任职务:全国人大代表 代表团:四川 人物事迹农民110,兑现承诺保平安 “有汽车掉进堰塘喽!快来救人啊!”2008年12月31日傍晚,随着一名治安联防队员的呼喊,分水村迅速集结了几十名精干力量展开营救。有的在路边指挥交通,有的下水砸车窗,有的忙着寻找救人工具。一切秩序井然,他们和交警、120医护人员一道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目睹了这一惊心动魄场面,从仁寿来分水村经商的个体户黄超诚恳地对杨翠芳说:“杨支书,我也要加入你们的‘110’。” 分水村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边远乡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村一度混乱不堪,偷鸡摸狗多、打架斗殴多、邻里纠纷多,赌博迷信多……不少村民对此怨声载道,渴望有一个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杨翠芳上任后,立即向群众公开承诺:一定要把村里的社会治安搞好,把这个“山高皇帝远”的“三角”地带治理好。 杨翠芳随即带着问题走访村民,问计于民。通过座谈了解,一个想法萌生了:“要从根本解决好分水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建立一支队伍,走”依法治村、群防群治“的路子”。在杨翠芳的努力下,1994年8月,分水村成立了一支由她本人担任队长,由176名青年共产党员、复退军人、基干民兵组成的治安联防队和摩托车应急分队,并在全村18个组都成立治安联防小队,形成了村、组、农户三级治安防控网络,主要负责村里的巡逻、护院、处置治安突发事件等事项。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2006年,她又探索出新的群防群治工作思路,以山湾、院坝、沟口为单位,将全村划分为61个巡逻片区,分片实行“传牌守护”制度,由各家各户派人轮流坚持每天夜间治安巡逻。十多年来,这支治安联防队风雨无阻,守护着全村组组户户,组建至今,共调解的民事纠纷就达188件,防范和处理治安案件31件,拦截案犯4起15人。就这样,分水村的治安混乱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农家夜不闭户,村民安居乐业。分水村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而治安巡逻队,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110”。 村官食堂,彰显干部新作风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杨翠芳十分清楚农村生活的艰辛。她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求每一名村干部从自己做起,起好带头作用,以村为家,厉行节约,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注重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维护群众的利益,绝不侵占集体、群众的利益,绝不增加百姓负担。 在分水村,村干部坚持每天上班。但由于居住分散,中午回家吃饭来去十分不便。多年来,分水村的干部们形成了一个传统:无论集中开会还是为群众办事耽误了回家吃饭,都采取“打平伙”、“出份子”的形式凑钱到邻近的村干部家一起动手做饭吃。2003年,分水村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在杨翠芳倡导下,分水村建起了一个首开全市先河的“村官食堂”, 实行村干部“轮流坐庄,粮油自备”的运作模式,由村干部共同凑齐锅、灶、碗、筷,轮流从家里带来米、面、油、盐、调料和蔬菜在食堂里煮来吃,从不“下馆子”。 杨翠芳还带头在自家的8分地里种满了应季的瓜果蔬菜,她说,有了这8分地,“村官食堂”就不愁没菜吃了。几年下来,“村官食堂”节约资金达8000多元。村民们看在眼里,热在心头。如今,在“村官食堂”门口,常常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自发地送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付水江说:“村里的干部10多年没有报销过一张伙食发票,巴心巴肝地为大伙办事,咱们送点菜算啥?” 修路引水,引导村民破难题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治山改水,要修路建桥……”在四川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翠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分水村缺水,村上有五个组一直靠临村的提灌站抽水维持生产,由于水源有限,常常与临村产生矛盾。杨翠芳多方奔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起了塘房沟提灌站。为了把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水引到不是灌区的分水村7、11两个组的农田里,杨翠芳两天两夜耗在水库管理站与水库管理站的负责同志真诚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翠芳的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水库的领导和同志,同意放水救急,保证了分水村两个组300多亩水稻满栽满插。为了让村民不再因缺水而发愁,她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同时又通过“一事一议”,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先后新建了19根水泥田埂,使每个组都有了蓄水设施,扭转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近年来,杨翠芳组织发动全村群众修建改造村组公路9.8公里,新建水泥路2.5公里,新建塘房沟电力提灌站,彻底解决了5个组用水难和全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中心村建设吸引了近30户群众到中心村建房经商。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上了“酿酒+推粉+养猪+水果”的产业发展路子,村民的收入也年年大幅度上升,2009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9元。 服务群众,贴着民心办实事 杨翠芳常说:当干部,心里要有群众。在分水村,干部无论进城还是到镇上,都会扯开广播喊上一声,让村民知晓,如果有什么事情,就可以顺路代办。这个“规矩”是村支书杨翠芳立下的。分水村地处偏远,就是走一趟镇上来回要用一天时间,还得花12块钱的车费,群众办事极不方便。有了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分水村村民办事方便多了。多年来,杨翠芳利用进城到镇开会,为群众代办身份证、户口迁移登记、宅基地手续和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究竟有多少,连她自己都数不过来,只有群众心中清楚,几乎没有一户群众没找她办过事。 群众说,杨支书是把我们当自家人待。16组特困户查祥林体弱多病缺技术,妻子嫌家穷离家出走,土墙的房屋被大雨浸泡后倒塌,查祥林父子几乎绝望了。杨翠芳得知情况后,立即想尽办法为他争取了“安居工程”项目,还替他买材料、请施工队,出工出力,帮他盖起了三间平房。为尽快帮助查祥林脱贫,她又动员社长付全兴让查祥林到他的酒厂去帮忙。查祥林感激地说:“杨支书他们这么关心我,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努力发展了!” 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杨翠芳累倒住院了。村民们打听到她住院的消息,自发去看望她,有的带去分水村的玫瑰香柑,有的背上自家的米,有的带去仅有的8个鸡蛋……来的人络绎不绝,为了不让群众劳累奔波的跑资阳,杨翠芳不得不提前出院回到了分水村。 尽职尽责,当好群众“代言人” 2008年,杨翠芳光荣地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后,她深感担子沉重。临行之前,有数百名乡亲自发为她送行,不停地叮嘱她一定要把农民的心声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带给党中央。为了把村民关心的问题写成建议带到大会上去,杨翠芳白天走家串户,悉心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夜晚凝神沉思,倾心撰写。在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基础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是代表,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我的责任。”杨翠芳说。去年7月以来,分水村的村民见到杨翠芳总是告诉她“手机通了”的喜讯。因为是她,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村民的手机通讯难题。分水村地处仁寿、资中、雁江三个行政区县交界处。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长期以来,分水村的移动手机信号不稳定。村民们需要爬上山坡或走到平地才能找到通讯信号,而令他们更为苦恼的是,即使找到信号可以使用手机,也常常接收到的是临近区县的手机信号,不得不支付漫游加长途的高额通讯费用,手机也就成了村民身上的摆设。那段时间,杨翠芳顶着炎炎烈日,一趟趟地往30多公里外的中国移动雁江区分公司跑,最终使该公司答应在分水村架设手机信号发射机站。 心系群众,关注民生。今年3月她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都时刻关注着家里的旱情,牵挂着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询问村上的情况,即时安排村组干部组织群众蔬通水渠,管好现有水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并要求村组干部对低保户,困难群众要坚持每天去关心了解其有无具体困难,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此期间她用去电话费400多元,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心里踏实了。 十八年来,杨翠芳总是以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真情全心全意为民办事,也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由衷的喜爱。每到换届,总有村民找到她说,“杨支书你不能走,你走到哪里我们都要把你找回来。”村民离不开他们的杨支书。尽管杨翠芳的爱人退休回城,孩子长大成人,家人多次劝她辞职进城享受天伦之乐,可她仍然选择了留在分水村。她对家人说:“什么时候分水村的村民舍得我走了,我就回来。” 建言献策2008年3月6日,在四川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分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翠芳代表的发言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 “我来北京开会时,没想到村里几百群众自发到村头送我,还做了朵大红花给我!那个场面让人感动,也让人觉得心里面沉甸甸的。”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乡亲们托她把话带给中央:近几年中央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免除了农业税,还给农民各种补贴! “之所以感到沉甸甸的,是因为乡亲们盼望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强化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增收,把他们的期望带到会上,责任大啊。”杨翠芳激动地说。 “三农”话题在两会上不是新话题了,但杨翠芳的话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我有一个强烈的建议,就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一步步走扎实,才能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杨翠芳来北京前作了些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动不动就搞示范点,有的没尊重群众的意愿就把农民房子集中修到一起。她说,“总觉得不太对劲啊,因为新农村建设不等于修农民集中居住区,也不是修房造屋了事,农民没钱修新房,你喊农民贷款,农民最后还得要还贷呀。农民技能和素质提高恐怕更重要吧。” 会场很安静,代表们专注地听着,不时记下要点。 “新农村建设不是建两个亮点来给别人看的,必须立足长远,尊重实际、尊重农民的想法才行,而且一定要分轻重缓急,不能急于求成。”按照杨翠芳的观点,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群众搞好生产。 “对发展经济,我有个建议。”杨翠芳话锋一转,农村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先把基础问题解决好:做好两件事,一个是路,一个是水。 路的问题不解决好,生活不方便、生产不方便,出门买点东西、卖点东西都不方便;水的问题不解决好,人、畜、庄稼都活不好。 目前,农村路、水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如何解决? “我再提个建议:把现在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资金集中起来,打捆使用,干村子里的大项目。”杨翠芳越讲越激动。 “比如我们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人平有50多元,现在是分散到各家,办不成大事。但仅这两笔补贴,每个村都有十万、二十万,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就能发挥大作用。怎么集中?成立个理财小组,把钱管起来;再开几个村民会议,修塘堰还是修村道,由村民会议定。这么一来,同样的钱,可以发挥的作用就大不同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