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佳河镇 |
释义 | 小佳河镇位于饶河县中部,地处挠力河与小佳气河交汇处,距县城60公里,东经133°44′,北纬47°3′,是饶河县北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全镇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全镇辖区14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和三个居民委,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91万人。 村情概况小佳河镇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中部,地处挠力河与小佳气河交汇处,距县城60公里,东经133°44′,北纬47°3′,是饶 河县北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全镇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全镇辖区14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和三个居民委,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91万人。 发展历史小佳河镇名源于驻地小佳气河屯名。“佳气”,满语,意为“长垛”,即长木头垛。清末,直隶灾民到东北谋生,来此垦殖、采参,逐步繁兴。1859年(清咸丰九年),设挠力河口“卡伦”,后迁于此,俗称“老营盘”,隶属富锦协领统属。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饶河县。饶河县设治委员于1910年3月11日(清宣统二年二月初一日)驰抵县境,择定小佳气河,暂租民房办公。中华民国成立后,因交通不便,1917年将县署迁至挠力河口(今东安镇),遂改名为“小佳河”,为长丰区驻地。东北沦陷后,初为小佳河保,后改设小佳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第三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小佳河乡。1958年10月,改称小佳河人民公社。1959年1月,“场,县合并”,并入八五九农场三分场。1962年3月,“场县分开”,恢复小佳河公社,隶属虎饶县饶河区管辖。1964年9月,恢复饶河县,隶属饶河县管辖。1975年9月,将西部地区划出成立大佳河公社。1984年2月,撤销公社,改设小佳河镇。 自然资源小佳河镇自然资源丰富,其中耕地面积7200公顷,林地面积5333公顷,盛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产品,森林覆盖率51%,主要出产红松、柞、椴、水曲柳等优质原木几十种;水利灌溉控制面积1667公顷,占总耕地的23%;挠力河两岸的草原面积1000公顷,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有生长快,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色草本植物,载畜量可达5万头只;水面173公顷,开发渔池35公顷,挠力河的黑背红腹鲫鱼全国独有,味道最鲜美,还盛产鲤鱼、狗鱼、黄颡、鲶鱼、鳌花等水产品;野生动物有东北虎、狍子、野猪等;有鹿茸、五味子、刺五加等名贵中草药材,盛产猴头、蘑菇、木耳、蕨菜、松籽、榛子、蜂蜜等土特产品;矿产有铝、矾和金等,在镇西部白土沟有12.5米深、25平方公里并且储量达到一亿立方米的铝矾土矿,品质好,含量高是制陶瓷的上佳材料。 经济发展小佳河镇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3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0.76亿元,农林牧渔收入实现0.7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83元,全口径实现税金278万元,本级财政收入193万元,在全县农村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第二名。 农业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该镇是饶河县最大的农业镇和粮食主产区,也是饶河县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由于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标准化作业,增加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登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以绿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确定“打特色经济牌、走结构调整路”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绿色有机工程,使全镇的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7700 万元,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8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29.4%、15.7%,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绿特色种养业已初具规模,绿色种植业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绿色水稻种植2.5万亩,绿色有机大豆3万亩,经济作物1.3万亩;特养殖业重点发展了“两黑一白”项目,东北黑蜂发展2000箱,地栽木耳50万袋,绒山羊5000余只,并且培植了水草资源丰富的杏树村成为养殖绒山羊的专业村。绿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年人均增收200余元,基本形成了稻米、浸油、蜂蜜等企业集团,并已经运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在优惠政策宽松环境指引下,小佳河镇加快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生产步伐,发挥本地资源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通过扶优扶强、发展龙头、组建集团、使其超常规发展,基本形成了制砖、建材、液化气、木制品加工和稻米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新组建了挠力河米业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 销售精洁米25万吨,创造利润40万元,远销俄罗斯等国内外;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小佳河液化气站,辐射到周边农场、乡镇、林场、市县等地,年可创利税20万元;小佳河砖厂经重新组合、扩建厂区、更新设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现年可生产优质红砖 2.5万余块,成为全县最大厂家之一;小佳河粮库是全县最大的粮储备基地,现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烘干、晾晒、送输等设施齐全,可储存粮食30万吨,每年向国家调拨5万余吨的粮食;镇有地板块、卫生筷、丸棒、旋切板等木制加工厂25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另外还有建材、生产物资企业11家和4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特质基础。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达49%,而且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1年全镇已有3200余名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 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旺盛。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购销两旺。市场载体迅速,商饮服务网点大幅度增加,现有综合封闭市场和综合批发零售集贸各一处,商饮服务网点175个,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商批发、零售市场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余万元,城镇集市贸易总额120万元,个体工商业户和自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0.25万人。非国有经济呈现出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生命力旺盛的特点,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方便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 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在“小城镇带动战略”和强镇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城镇区域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台了《小佳河镇2000年——2010 年小城镇建设发展远景规划》。自1999年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先后投资150余万元,维修镇内所有道路。总面积10067.2平方米,铺砂石19680立方米,主街道两则砌“U”管2000米,达到砂石化平整,排水通畅,在商业街、镇东路安装路灯20盏,新建停车场16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40%,商品住宅楼10幢,办公楼,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564门,电话普及率达到45%,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新农村建设双鸭山市饶河县小佳河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因村制宜,分类实施,走出一条试点牵动、整体推进的镇村共建之路,实效显著。 小佳河镇扎实推进“一镇二个试点村三个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测量,针对该镇中心低四周高、雨水大易积水的实际,投入资金 5万元,下涵管39节,治理镇北、镇西5条排水沟4000余延长米,切实方便群众生活;出动机动车50余辆,铺垫砂石2000余立方米,清理垃圾、占道物 40余处,有效方便农民群众出行;引导农民群众栽植花草和树木,使全镇绿化面积达到10500平方米,栽植杨树3.5 万株,松树1万株,垂柳1000株,全镇基本实现美化、绿化、净化的目标。他们还开展文化场所建设,建成了集图书馆、活动室和电视、广播等文化设施于一体的镇文化站和文体活动广场,村屯建立村民活动室,并投入使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娱乐生活;积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全镇农民参保率达到95%,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小佳河镇地方文化 小佳河镇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突出建设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帮建单位共同确定建设项目,从帮建单位争取资金重点进行了东风村茅草屋改造、绿化植树、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等项目建设。目前,全镇共争取到帮建资金339.6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小佳河镇抓住招商引资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群众勤劳的地源和人文优势,积极争取外来客商投入建设资金,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目前,共争取到外来客商15户,到位资金1100万元,开发商服住宅楼10000平方米,建设粮食烘干塔2座,年烘干仓储粮食10万吨,切实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小佳河镇共争取道路建设资金567万元,硬化道路13.6公里,铺设砂石路 4.5公里,有效改善了全镇道路状况。 社会事业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几年来,教育工作获先进镇,拥有教职员工214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5人,小佳河镇中学为市级先进中学,中心小学及村小为省级“两全”先进学校,儿童入学率和巩固均达到 100% ;电视转播和插转台1座,可同时播和放16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5%,镇卫生院占地 240平方米,住院楼、门诊房达120平方米,X光、B超等医疗设施完善,内、外、儿、妇、牙、中医等各科室齐全,医院床位20张,医疗防疫人员64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村卫生所,镇敬老院都达到规范化标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